APP下载

构筑师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2009-11-26郭顺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学校课堂教育

郭顺敏

几年来,我校秉承“让每位学生各有所长,让所有学生都能成才”的办学理念,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氛围,特别是2006年底通过省一级达标高中以后,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热情,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改革、创新、发展”为核心,包括基本办学价值观,即发展学生的个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基础,关注学生鲜活生命的存在。重视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德育理念、教学理念在内的较为鲜明的办学思想。

一、在课程改革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1制定个人规划

结合学校五年发展规划,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厦门市松柏中学2007-2010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方案》制定个人三年成长规划,并做好每年的成长记录,以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克服职业倦怠,让教师在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上,充分发挥自主精神,使教师的内在追求与外在T作标准获得有机结合,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扬帆导航。

2开设“教师论坛”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教师们在学习、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有些体会、做法和困惑,通过论坛让教师们共同探讨,相互切磋,解除困惑,分享经验,在交流中他们带着同伴的意见重新考量自己、审视自我,进而更新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在相互学习中获得专业成长。论坛逐渐成为教师们学习的阵地,成长的家园。

3外出学习的有效管理

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要求教师外出学习要有明确目的,学习结束后必须在全校教职工大会或相关教研组会上作学习汇报,淡体会、谈收获、谈建议,让全体教职工能共享学习信息,扩大学习辐射面、涵盖面,保证了教职工外出学习的效率,增大了资金效益。

4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

这几年我校不仅在教学上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提供及时的保障,同时也注意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两年多来我校依靠工会,组织各种协会,这些协会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的,教师们因同一兴趣爱好聚在一起,他们玩得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消除了疲劳,从而也提高了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激发了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也让他们把这种幸福熔铸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上。

近几年我校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有四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两位教师被确定为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六位教师被确定为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一位教师被确定为区拔尖人才;并有40多位青年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级教学大赛中获奖,被评为“教学能手”。

二、构建大课堂育人模式

1社区课堂——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1)我校先后与22家周边单位建立共建关系。把戒毒所、消防中队、社会福利院等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经常请这些单位的有关人士到校做专题讲座,很好地解决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资源短缺的困难,使之成为学校的优秀的德育课程资源,拓展了本校师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活动进社区,寻找学校与社会交流新途径。我校通过每学年组织的三大活动节(即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让学生到社区展示学习成果、表现才能。科技节,学生进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举办科技讲座,帮助居民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艺术节,邀请社区居民与师生同台演出,或者将文艺节目带到社区中,不仅使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关系获得新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

(3)我校成立了与嘉莲街道“爱心超市”结对子的“青少年爱心服务队”。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定期到“爱心超市”服务,帮助整理物品,清扫环境,帮助送货,服务队还制定了工作宗旨、章程,确定了固定服务时间,“爱心超市”已成为我校既生动又有效的综合实践课堂。

(4)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由高一学生轮流每周六到莲岳学校(民办校)担任辅导员,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解决学业上的困惑,寒暑假组织他们开展冬、夏令营。目前我们有学业辅导、兴趣特长、松柏论坛三种形式。

2校园课堂——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场所

(1)与市民学校联合举办“松柏社区家庭网上行”活动。具体做法是: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于市民学校,寒暑假开放学校电脑资源,由高中学生充当培训老师,以“培养一个人。影响一家人,带动一群人”为目标,提升学校所处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2)与嘉莲街道共同创办“手拉手爱心网校”。学校利用寒暑假、周末电脑房空置时间,向辖区内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开放,由我校高中生志愿者到现场充当辅导员。到目前为止,爱心网校共活动150余次,培训学员3500多人次,提供培训时间上万小时,提供学生志愿者350多人次。此举受到国家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目前我校开创的这种网校模式已在全市推广。通过这一系列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相应学分,而且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真情,并认识到在享受社会权利时应为社会尽责任,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教室课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1)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校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悲痛,我校通过晨会课、板报、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学生自发捐款达28万多元,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2)心理健康教育递进实效性。我校设立了“心灵卫士”协会,该协会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各班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组成。心理教师还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定期为各年级学生开设讲座,针对性强。我们通过心灵卫士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走向成熟,达到了教育的最优化。同时我校在校同网上开设“心灵之约”专栏,界面有我的心理档案、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测评中心、心理休息室,心理辅导老师网上解惑,达到了教育的最大化。

三、丰富的校本课程放飞学生心灵

1通过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校本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也为学生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校语文组开发《国学》系列校本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我校与台湾西湖国中建立了友好姐妹学校,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我们就借鉴台湾的国学教材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编写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国学》系列校本教材,即《中国孝文化》、《中国土文化》、《中国礼文化》、《中国义文化》、《中国廉文化》、《中国友文化》、《中国仁文化》等。对学生进行

伦理道德修养的教育。通过国学教学,我们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得到很大转变。校本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更和谐的发展。2008年7月,我校《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一课题,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几年来我校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创建了“三个主体”,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目前学校初高中各年段的研究性学习已成制度,学生全员参与,所有科任老师都要担任指导教师,每个课题的研究基本上以一年为期。研究内容广泛全面,有来自课堂的知识,也有来自生活,有涉及身边的人,也有涉及身边的事,比如,有学生在物理课学到凹面镜会聚太阳光能点燃物体时,他们就想利用凹镜聚光的原理做一个平面太阳灶,他们的设想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在老师的指导下,该项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及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金奖;有的学生进行了《噪声与听力下降关系》课题调查,发明了头戴式消噪耳机,获第四届“明天小小科学家”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展览会金奖;有的进行了厦门岩石景观的课题调查;有的开展“把脉厦门城市道路建设”的课题调查,多篇文章发表在厦门晚报上,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我校每年开展金点子的评选活动。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让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在全国、省、市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发明展览、创意大赛、无线电测向比赛、电子制作锦标赛中共获奖275项次,申请专利15项,有6名同学通过科技竞赛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在国际、全国发明展上不断摘金夺银。形成了我校科技教育特色。

几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师生鲜活生命的存在,重视师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区课堂、校园课堂、教室课堂,构筑了师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几年我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集体一等奖;福建省高中课改样本校;省、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省文明学校;厦门市创建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市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示范单位;市第三届课堂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厦门市2008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奖;厦门市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奖;第二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优秀组织奖;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模范校;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区新课程征文优秀组织单位;区三项主题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学校课堂教育
欢乐的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