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学校”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
2009-11-26赵辉
赵 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一战略任务体现在教育战线上,就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发展、各种类型学校的和谐发展。但是现实中有些“边缘化学校”的长期存在,昭示着教育发展的不和谐,应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行政领导的关注。
一、何谓“边缘化学校”
所谓“边缘”是指某领域里的外沿、边际,是相对于领域里的中心而言的。“边缘化学校”是笔者基于对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对某类学校的称谓。意即坐落在某行政区域内,但在办学上得不到区域内权力中心、主管部门的有效支持致使发展处于弱势的学校。不以“弱势”相称,一是因为处于中心领域的学校未必没有弱势;二是因为“边缘”一词形象,能准确揭示这类学校的特征。
举例来说,以下几个学校的“边缘化”特征就非常明显。
S中学原属坐落在地方的国家重点企业里的学校,移交地方数年来毫无起色,基本建设没任何改善,校舍陈旧,实验设施得不到更新,原有骨干教师调走了一批,生源素质下降,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K中学坐落在城郊,原属区重点,但是区内的原矿务局的D高中移交地方属区管辖后,区里的工作重点一下子就发生了倾斜,颇有喜新厌旧的味道。因此,在软硬件建设上K中学都弱于D中学。
L中学远离城市,原属企业办学,计划经济时期曾经辉煌一时,移交地方后的近些年来,生源锐减,发展受限,自动萎缩。
F中学坐落于一个一般院校内,学校人、财、物诸问题属学院本部管理,教学业务属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学院本部各有自己的发展重点,于是F中学在两大系统内都位于边缘区域。
“边缘化学校”都是因为有着较多弱势而陷入困境,沦为“边缘”的。不论当事人承认不承认“边缘化”之说,其困境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边缘化学校”发展的困境
综合起来看,“边缘化学校”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上级领导重视不够,人才物投入不足,自身管理不当或受限,办学特色不明,社会舆论不佳等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能否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决定着这个学校的地位的高低。上级领导重视与否虽是领导人物主观上的思想态度问题,但却能在客观上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左右着相关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措施,是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前文所列的几所学校同属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但各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自然环境上看,几个学校距市中心远近均有,各自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农村、矿区、城郊、高校,原隶属不同的系统、行政部门。现在除F中学的人财物属学院本部管理,教学业务属市教育局管理外,其他几个学校均已划归地方教育局管理。从环境因素的存在时态上看,上级领导应认真考虑过去的环境、现时的环境和潜在的未来的环境,对这些尚未走上运行正轨的学校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使其与已走上正轨的学校一起和谐发展。这就要求“领导者为了实现有效而科学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调查研究,对环境的现象、成因、特点、作用、内在联系,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及程度,有一个明晰的正确的清醒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因为环境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的情绪,决定着领导者对事物的态度,影响着领导职能的运用。
如果上级主管领导能立足于地区教育发展的大环境,重视处于特殊小环境里的学校,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区域里的学校就可能得到和谐发展,就不会有学校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沦为边缘,陷入发展的困境。
细究起来,“边缘化学校”都是“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同是当中学校长,发达地区的校长受聘到校后着重进行的是“管理”,而不发达地区的校长尤其是“边缘化学校”的校长上任后着重进行的是“建设”,因内部设施不齐全,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人员不到位等而下力气去建设。以“建设”来弥补“先天不足”,改善“后天不良”。这个“建设”若没有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
以F中学为例,在诸多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到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视之如“烫手的山芋”,不属于同一个大系统,管理上深浅不好把握,有顾虑,把F中学放在一个微妙的模棱两可的位置。院本部视F中学为“鸡肋”,为实现由学院到大学的升格,院本部重点建设各系部专业。F中学作为附属单位,虽是其实习基地,但在院内是上不了“台面”的,甚至于有院领导认为发展F中学就妨碍了本部的发展。没有思想上的重视,就没有行动上的支持。
2人财物投入不足
“建立教育行政组织,开展教育行政活动,人、财、物是必备的因素。这三者既是开展活动的条件,又是活动的客体。在各级教育行政组织的诸多活动中,管人、理财、用物是三项重要的活动。”“人、财、物”作为“开展活动的条件”都不完全具备,那么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呢?换言之,这样的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能不受到负面影响吗?
像S、L中学,相当长时间里财力不足,办学物质条件得不到改善,移交地方后,对地方而言只是接收问题,谈不上投资问题。当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教育时,当择校成风时,远离城市中心的家长们便越来越多地在城里购房、租房,托关系送孩子到办学条件好、发展稳定的学校就读。于是S、L之类高中学校生源成了问题。随之,骨干教师纷纷“跳槽”,“人”的问题又成为一大难题,学校逐渐陷入恶性循环。
K高中与F中学,虽一直未脱离自身行政系统,但不属于系统内发展重点单位,“人、财、物”的投入得不到优先考虑,甚至是正常补给也办不到。
例如F中学,新教学大楼、宿舍楼、实验楼、多媒体设备等全部是独力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编制问题,从2000年开始,F中学退休的教师空出来的编制,不允许招聘考核选择教师来填充,只安排学院本部招聘的专业人才的配偶。F中学在创建市示范和省示范高中的过程中,师资缺口采取的是“人才代理”的方式,即档案存于市人才交流中心,个人交保管费,F中学(非学院本部)发工资,有岗无编。有编也不能用于解决“人才代理”中的表现优秀者,这极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如果说教师领域的人才市场是开放的、灵活的,全部是聘任制,双向选择,那“人”的问题另当别论。另外,学校对有岗无编的教师支付工资又滋生出收费是否合理、财物管理是否规范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加重了学校的负担。
3自身管理不当或受限
造成“边缘化学校”发展的困境也有学校自身管理的
问题。所谓管理不当是指校长或领导班子自身素质、能力有所欠缺而造成的工作失误。具体表现为形势认识不清、发展定位不准、时机把握不住、管理消极敷衍、缺乏开拓创新等。例如S、L两个中学在移交的准备阶段、过渡阶段所面临的特殊形势并非是一片大好,虽然移交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是借移交可争取什么发展机遇,如何尽快融入一个新的系统力争上游,却是领导者不能轻易回避的问题。普通教师随遇而安可以理解,但校领导随遇而安就是目光短浅,误校前程。教师“渴望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种积极实践、勇于开拓的学校领导者形象,而不是那种不思进取、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学校领导者形象。教师素质提高了,校长假如还是老面孔,停留在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层次,只会做而不会研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怎么能使广大教师满意,怎么能使他们对学校的前途充满信心,又怎么能带领广大教师去迎接实施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
“管理不当”是校领导主观因素方面的问题,而“管理受限”则是客观因素方面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前文所言“人、财、物”不足,都导致校领导在具体管理工作上受到限制。
4办学特色不明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名声,有美名也有恶名,学校的知名度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一所学校的知名度标志着这所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业绩的社会影响,也是社会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业绩的一种评价。当今流行于家长中的‘择校风,并不说明家长真正了解某学校的实际状况,而绝大多数是冲着学校的知名度而来。”
“边缘化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弱于其他学校,如果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业绩,那么“恶名”在外,将在所难免。S、L中学移交前属企业办学,按常规模式运行,至少在生源,师资等方面还是有保障的。移交地方后,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变了,没有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做出良好的业绩,仍按部就班地运作,以“不变”来应对着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结果可想而知。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其实就是对教育条件和可能的教育结果的选择。办学有特色,就昭示着学校在某方面的教育条件在区域内是一流的,并将会带来好的教育结果。
5社会舆论不佳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单位任意一项工作存在问题、不足,都会引起社会负面评价。而“边缘化学校”在其沦为“边缘”的过程中和之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被某方面的舆论评价所包围,在社会上产生着较广泛的、较持久的负面影响。这些舆论成为学校发展振兴道路上的障碍。这些评价多集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校风、办学硬件上。
三、“边缘化学校”发展的对策
1上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宏观调控
行政区域内的各个学校,从学校的分布、坐落位置到学校的规模、硬件建设;从学校的生源范围、素质到学校的师资配备、更新;从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建设到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的评定、工作绩效的考核等等,上级领导都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予以重视,从整体上把握,全局一盘棋。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对一些学校,该合则合,该撤则撤,该转则转,该补则补,从而使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发展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任何的停滞观望,听之任之。都只能是对学生前途的漠视,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忽视,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2校长必须具有事业心、责任心
“边缘化学校”的校长有无事业心、责任心,对学校能否走出困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各校一般都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如果有“事业心”,就会在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升自己的管理素质的基础上,正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学校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把校长当“官”来做。把校长当“官”来做的校长潜意识之中是“官本位”的思想,一事当前,考虑的是“官运”“官路”,而不是事业。毋庸讳言,原本企业里的学校某些校领导并不了解基础教育,有的校长上任,只是出于企业内部班子调整的需要,过渡一下。其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少有深入的思考。
校长如果有“责任心”,就会主动地转变观念,实现对自己的突破和超越,“再不能将自己置于被动执行者地位,不能满足于成为一个事务主义者,而应当做自己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扮演运筹帷幄的战略家”,而不是以忙忙碌碌的身影体现自己勤勉于职责。要从学校的大局着眼,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长远来考虑。“缺少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更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这既是很可悲的,又是很危险的,对校长个人危险,对所领导的学校危险,推而广之,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危险的。”
如果说上级领导的重视、宏观调控是“边缘化学校”改变困境的主要外因,那么校长的事业心、责任心则是主要内因。这两者协调起来,其他的困难诸如人财物不足之类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而不管是上级领导的问题,还是校长自身的问题,其本质是同一个问题,即领导者的素质,这是关键。那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目光短浅、夜郎自大式的领导,在现实中不一定“害己”,但一定“害人”。只有高素质的领导,才可能有高水平的管理,学校才可能有高层次的发展。所以,通过学习以提高素质对领导至关重要,经验主义也会有遇到新问题而不灵的时候。
3学校必须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如果说,要扭转“边缘化学校”困境,“领导”即“人”的因素只是主观层面上的隐性因素,还不足以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力,那么“鲜明的办学特色”则是客观层面上的显性因素,势必会因其“特色”而使学校重新吸引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的家长和学生的注意。
当然,这个“特色”必须是切合学校办学实际的,是满足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的,是讲求实效并能长期坚持下去的。
这个“特色”不管是课程改革中标新立异的科目设置,还是教学改革中的教法学法的创新,还是学生管理中的人性化措施的实施等等,最终都必须在学生的成人、成才的路上显露出非同寻常的“成效”。如此,办学特色取得世人的认可才算成功,学校才会重新显现发展的生机。
4外树形象,内练“硬功”
对于学校之外的人来说,学校的任何一个老师、学生的言行,精神面貌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要赢得良好的社会舆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每位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要有树立学校形象的意识。学校的形象不是靠哪一个人树起来的,但是某一个人的不良言行表现却会破坏学校的良好形象,或者说雪上加霜。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加强思想修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变成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校长要在这个“外树形象,内练硬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学校,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