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底蕴
2009-11-13刘歌德罗恢远
刘歌德 罗恢远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底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实践观点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是理论体系的价值内容和价值标准,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是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真理标准;生产力;生产力标准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3—0001—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者组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这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全面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必须深刻理解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一、理论产生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实践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石。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精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党为什么能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因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观点,马克思早在1845年就提出来了。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反复强调和论述了实践观点和真理标准的重要性。特别是毛泽东专门写了《实践论》,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1978年我国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打开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大闸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
1978年5月以后,在邓小平、胡耀邦的支持和领导下,在中国大地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在整个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这场空前的哲学大讨论,不是偶然的。1978年,面对近30年个人迷信和当时的“两个凡是”对中国人民思想的束缚,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个人迷信,开启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大闸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由于经过半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敢于纠正长达二十余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错误,才敢于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才敢于改革开放,才敢于平反千百万冤假错案。所以,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历史起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它同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思想红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个理论的基础、出发点、根本点、灵魂、生命力所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血脉所在,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
总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根红线,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个部分,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其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总结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时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实践必须与科学结合起来,必须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必须尊重科学,符合科学规律。科学是“实践”、“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科学的“实践”、“发展”,离开科学讲“实践”、“发展”,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就会犯大错误,“发展”下去,人类甚至会面临灭顶之灾。
二、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就是唯物史观。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了全部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会导致社会的变革。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概念。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也论述了“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首先,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在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紧紧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总结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首要、第一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这个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证明、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才能富强,社会才能安定,社会主义才能巩固和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毛泽东关于“生产力标准”理论,把生产力标准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同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其次,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后面两个“代表”的前提和基础。共产党领导人民搞革命,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翻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更应该自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共产党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才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力标准”是检验共产党是否真正做到“三个代表”的主要标准。
其三,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全面的,但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标准也是检验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标准。
总之,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理论的具体深化,是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标准之一,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之一,是人们思想解放的重要理论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三、理论的群众基础和价值标准
人民群众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人民利益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标准。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和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生产斗争实践、科学实验、社会革命和改革的主体。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人民利益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价值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就是人民为本。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高度集中体现。
首先,人民为本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人民为本的理念贯穿在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始终,贯穿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邓小平在论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在论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根本任务和本质时,时时处处都是同人民利益联系起来加以分析。邓小平同志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为什么能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键是两点,一点是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尊重客观实际,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另一点,就是他牢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考虑、研究、分析一切问题,始终站在广大人民一边,心中装着人民,时时想着人民,无限关爱人民,时时处处为全国人民利益而奋斗。邓小平把自己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为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要依靠人民,因为生产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不是为少数人发财致富。发展先进文化要依靠人民,因为人民是先进文化的主体。发展先进文化,也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在诠释“以人为本”时,仍然落脚到“人民为本”。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段话140多个字,“人民”一词就出现了九处,“人”只出现两处。这段话集中全面阐述了“人民为本”的理念。
四、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有着多方面丰富的内容,这里只论述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点方法论。
首先,邓小平运用和发展矛盾精髓理论,创造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邓小平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1982年他第一次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共性原则,又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是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不是封建主义的中国特色。不能离开中国特色讲社会主义,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共性与中国特色有机统一。
其次,邓小平运用和发展了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
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认为解决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辩证统一的。
最后,邓小平运用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全面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邓小平多次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论述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看不到两种制度的根本区别,否认两者的对立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然是一对矛盾,它们两者也必然有统一性。我们要在它们的对立中把握它们是如何统一的,在哪些地方是统一的。如果两者没有统一的地方,我们就不可能实行对外开放。在改革开放中,如何认识、分析、对待资本主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性观点,全面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和矛盾的统一是不可分的。矛盾的对立不等于矛盾的斗争,更不能孤立讲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孤立地讲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就是“斗争哲学”。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反对把矛盾斗争绝对化、无条件化的“斗争哲学”,必须充分认识、利用矛盾统一性,千方百计化解矛盾,使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可见,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坚持、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1988.
[4]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5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余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