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学生团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09-11-02

关键词:合作能力科学培养

王 霞

摘 要:科学教学应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要求学生要“乐于合作和交流”。美国这个最讲个性自由的国度,孩子们从上小学二年级起就接受团队工作的观念。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些培养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经验和办法。

关键词:科学;学生团体意识;合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040-02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科学教学应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要求学生要“乐于合作和交流”。《科学》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是实现科学课程活动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又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两句古训的意思正说明了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告诉大家:“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品质、协作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些培养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经验和办法: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氛围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会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种好的学习氛围一经形成,学生就会身不由己的去学习,并且这个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自觉自愿、快乐而高效的。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起始课《亲历科学》,通过轻松的探究活动“吹纸片”、“吹乒乓球”将孩子们引入科学的世界中。

同样,合作关系的形成也需要在一个好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从教育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我所教的三年级二班有位男同学由于家庭和智力因素从入小学阶段以来学习一直落后,正是这些挫折体验使他在课堂上缩手缩脚。我及时发现了他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要让本小组的每位同学都有事儿干”的要求。其实在小组中每个组员得到的任务并不复杂,有他们自己估量自己的能力而定。比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镜子》一课,这位同学的任务只是把竖立的平面镜扶稳,而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却是需要耐心的。他通过努力完成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获得了愉快的心理体验,重新找到了自信。

二、明确合作任务,让学生在有序地探究活动中养成合作习惯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在开展小组合作科学探究活动一阶段后,我突然发现,各个活动小组中少数学生能力发展较快,他们把小组中的大部分活动给“包干”了:实验操作是他,发言是他,甚至填写活动记录也是他!其他学生往往一言不发,静坐一旁,安于当观众、听众。这样,一部分学生的潜能是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另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总是落后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针对这种情况,我马上采取了应对措施。我给每个小组设立了组长、记录员、监督员、实验员、汇报员等多个岗位,并实行了岗位轮换制。如轮到发言员的同学必须代表小组发言。这样不但锻炼能力的机会平等了,而且由于我强调小组的团体成绩,使一些某方面处于优势的学生会去积极地帮助这方面弱的学生。于是,每个同学的能力都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个小组就能较好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三、运用多样形式,有效巩固学生良好合作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合作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英国的德育专家麦克费尔也认为:一种积极的合作意识是情感被唤起的状况。我们正处于一个合作的时代,合作已成为人类自下而上的手段。因为科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于是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也充满了合作与快乐。

一个班中不同的学生在认知、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进行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来改变自身的学习行为,从而产生互相学习的效果,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

1.固定小组,设立不同角色。

一般情况下,科学课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从总体上要尽量使每个小组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各项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也便于对各个小组进行公平的比较和评价。我所教的班级人数比较多,分成了8组,每组大约4~8人,组内成员相对长期固定。在分组时,我主要从性别、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等角度综合考虑,每个组都设置一个较优秀的同学,两个中等能力水平的学生,一个学习有困难或自制力较弱的学生,从而使8个组各项能力水平基本相当。

2.灵活互动,自由组合小组。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也是灵活的。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寻找动物和植物》、《节约用水》、《食物的营养》等课的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食物的营养》一课中,学生提出了想了解更多有关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科学饮食等问题。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寻找“临时伙伴”自由组成大小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因为网络信息丰富、资源共享,学生们可以利用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进行合作学习;也有些学习小组由于受能力和条件的限制难以实施小组学习,就需要给他们创造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共同探究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使整个课堂发展成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与计算机交互的多向互动合作模式。

3.抓住时机,成立课外小组。

合作小组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后,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空间等因素组成不同的实践、探究、养殖等课外小组,进行社区科学活动或家庭科技活动,如植树种花草、养蚯蚓、养鸟鱼或小蝌蚪,制作简单的动植物标本,简单的科学实验等。比如春天许多学生都对养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抓住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成立课外小组,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去自由的发挥。这时能发现学生中有的小组成员要买蚕种、找桑叶,有的组员要向有经验的朋友或家长请教,有的组员要准备养蚕器材,有的组员要查阅有关养蚕的资料……然后,小组成员集中起来一起分析和处理有关信息;并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可行的养蚕方案和操作的步骤;在养蚕过程中,同学们采桑、喂食、清洁、观察、记录,大家各司其职,从中认识到自己对整个养蚕活动的作用,最后共同分享养蚕成功的快乐。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长处,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各个层面的分工合作越来越重要,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大到宇宙飞船升空都离不开分工合作。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有效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合作能力科学培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以“养植”活动为契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