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之魂扬生命之美

2009-11-02肖登权陈京川

关键词:价值取向生命教育

肖登权 陈京川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以其特殊的学科优势,张扬着生命之力,展示着生命之美,塑造着生命之魂,在生命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示生命教育的基本意蕴去探寻和发掘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思想,可以昭示思想品德课程中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内容,从而唤起人们尤其是中学思想品德(政治)教师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生命教育;基本意蕴;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015-03

一、思想品德课程生命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生命特质,囿于知识、能力、考试、分数的冰冷怪圈,丧失了应有的生命灵动与活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新课程条件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感到教材“无内容”可讲,讲完“仅有”的内容后又无话可说,感到“阵地”被削弱、职业幸福与成就感下降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听完讲后无事可做,课后则感到所学内容又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遇到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又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其直接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一硬到底”的知识情有独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软目标”视而不见,忽视教学活动的开展,疏于组织学生对生活情景的体验,轻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在新课程淡化学科知识而增加学生活动与人文养育的背景下,教师仍坚守着对知识的无限忠诚而“抱着金饭碗受穷”。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教师目中无人,疏离了“生命教育”,把学生仍然看作是“知识的容器”,游离于知识的生命价值和教育的生命本质之外。对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树立蓬勃向上的人生态度、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灵魂教育”这个关乎生命发展、快乐与幸福的目标,在不少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课时挤压、教学质量考评的旁落中,在仍然强大的世俗教育质量观的无奈中,被狭隘的功利教育淹没、遮蔽与排斥。这样的教育势必造就一些“有知识无智慧,有追求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人,出现“校内三年教育,出校三天变坏”的现象。近年来因人格缺陷和心理扭曲而此起彼伏的学生自杀和学生弑师(亲)案,无情地鞭挞和拷问着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面对生命成长残缺的悲哀,凝视生命快乐与幸福的剥夺,反思生命价值的失落与破灭,真正担起“对学生的终生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奠基”的基础教育职责,树立生命教育观,迫在眉睫。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意蕴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在源泉。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从生命的视角透视教育,使我们看到了另一景观:教育与生命相融相生——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随教育而成长,教育是人生命延续和发展的形式,而人生命的和谐、健康发展又建构于教育之上,教育与人的成长相随相伴。因此,呵护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也就成为教育价值追求的根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意味着:在教育起点上,要通过人的生命、直面人的生命;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人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在教育结果上,要促进人生命的成长、提高人生命的质量。其中,通过生命、直面生命是前提,遵循生命的内在规律、唤醒生命意识是保证,达到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质量是目的,三者协调一致,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生命价值实现。

生命教育目前国内尚无权威的界定和统一的结论,综观国内外生命教育的论述和实施,生命教育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实体层面即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即是相对于蔑视、伤害生命现象而言的珍惜、关爱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初级层次。二是理念层面即广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蕴涵着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含着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生命物质基础与生命精神层面。广义层面的生命教育不但包含着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自然生命意义,其内涵更是表达着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趣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崇敬,诠释着从肉体生命的强健到智慧与精神生命提升的崇高使命,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价值之美,这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课程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应是广义的生命教育。我国新课程实施所倡导的尊重个性与崇尚多元、过程体验与动态生成、反对体罚与呵护尊严等表达的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观。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内容

(一)课程性质蕴涵着生命魂灵。

任何课程建构都必须首先确立其价值取向。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集中表现了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课程性质是课程的核心和灵魂,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由课程性质决定并从不同方面表现着课程性质。“……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的思想性,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为生命成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通过激活生命内在动机提供生命成长的动力,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把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镌刻入生命之魂;“……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人文性,通过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渗透与熏陶,对感受生命情趣和生命快乐加以导引,促进幸福人生、诗意人生、美丽人生、创造人生的生命形态形成,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懂得尊重和尊严的立人做事修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性,“……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则是通过生命存续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智慧生命的方式为生命成长提供物质手段和智力支持。在课程性质所表达出的促进“全人”发展的课程使命中,让我们看到教育应是“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取与“为何而生”的人生价值的辩证统一;在精神生命与智慧生命教育的相生相融的课程灵魂中,彰显着本课程的内在生命特质——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

(二)课程目标体现了生命独特性和过程性。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人类特有的精神品格,是人性的光彩与魅力所在。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一改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倾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课程目标的首要位置,集中体现了课程的人文关怀,表达了科学与人文整合的价值取向,在课程实施中融进了生命的血脉亲情,从而克服了“理性”有余而“人性”不足的传统课程观。在这一首要目标的统领下,“知识”与“能力”目标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生命体验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生命教育的视野里,课程不只是工具、知识与技能,更是过程、方法,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师生的一切生命互动。在此,“知识”不再是冷若冰霜的身外之物而变得因人而异的多姿多彩,“能力”也因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得灵性涌动而充满活力。有人说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进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给生命以“性灵”与“德操”,生命则因此而灿烂:此所谓“只有使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①

过程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生命的变化和发展是在生命历程中实现的,过程是生命的基本属性。因此,教育既是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从生命建构与生成的意义理解“过程与方法”,认知主义教学观的“复制”与“刻写”意念则被生命活力与无限的创造力所取代,从而“生成”似乎成了“过程”的代名词。而这一“过程”里,无论是思想的碰撞,还是情感的交融与智慧的流淌,都必然依据一定的情景条件和方法,这些条件和方法是在生命交互作用与融合创生中形成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凸现了生命的主动建构与自主发展,这正是“过程”的魅力和意义之所在。这一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在“过程与方法”的睿智里,在生命历程中绽放出的“意外”火花,使教学中无法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会随时飘然而至,那些“不曾预约的精采”,生命教育的慧眼与匠心将其营造出满堂生辉的美妙境界。

(三)课程理念突出了生命存在方式。

生活是活的生命世界,生活是生命的家园,生活是生命成长的土壤。生命又是体验的,体验是人感受生命意义的基本方式。关注生命价值与情趣,就必须关注人的现世生活与当下的生活,尊重生命的感受、体验与生成,就得回归生活世界。只有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幸福快乐,他们才能深切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情趣。在课程理念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在这样的理念和目标下,课程内容要源于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教学过程要体验校园生活、公共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全球生活;教育结果要提升学生生活、引领学生生活,从而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现行思想品德教材以生活主题统率课程内容,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主线组建和配置课程内容。体验是自由快乐、流动舒展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激起朵朵生活浪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欢乐,体验着生命的美感与活力,展示着生命的灿烂与瑰丽,品味着生命的缤纷情感与复杂心绪。鲜活的生活化课程内容,情趣盎然的生活情景的生动体验,成为滋养学生灵性的源头活水,是汩汩流淌沐浴生命的甘泉琼浆。在生动的情景感染和鲜活的生活体验中,在春风化雨般的点滴滋润中,学生将感受到生命的诗情画意和生命家园的自由快乐。

(四)课程内容直接体现了生命意义。

在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引领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等内容标准(生命教育内容大体占课程标准所有内容条目的30%)。这些课程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用蓬勃的生命活力、美丽的生命感动、鲜活的生命经历、旺盛的生命能量、真挚的生命期待和炽烈的生命追求,彰显着对生命成长的关注,唤醒着生命的自觉意识,承载着对生命智慧的培育,期待着对生命潜能的开发,表达着对生命价值的景仰。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走近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感悟中,促进其自然生命、智慧生命、精神生命的协调发展。

(五)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生命价值。

教育价值、育人模式和人才观的变革,关键是教育方式的转变。创造不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力量所在,更是生命价值的时代要求和精采表现。因此,在生命教育中要充分尊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创造欲望。为引导和体现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课程标准中一是在每个学习主题模块中提出和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教学内容,如讨论交流、搜集资料和查阅文献、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人物访谈、法庭模拟、公益广告设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课内外活动形式;二是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应有足够的开放性……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呈现一般是以问题情景的创设和与之相关的探究性活动展开的。为此,思想品德教材设计了众多的课堂学生活动内容,如“说一说”、“谈一谈”、“议一议”、“试一试”、“写一写”、“填一填”、“查一查”、“想象空间”、“我的看法”、“我的建议”、“读读议议”、“生活与学习规划”、“小记者采访”、“小演讲”、“讲故事”、“举事例”等;与此同时,教材在每个学习主题单元里都有单元活动设计,如举行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写观察日记,开展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写小论文、编写黑板报或手抄报等活动形式。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对于改变过去“说教式”和“接受性”教学方式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些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往往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过程参与、实践体验等方式展开。教材众多的探究问题,创设了乐学情景,为学生搭建起了自由表达、尝试创新的平台,使学生的眼、手、脑、口以及属于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解放,学生的批判、质疑、解悟、建构与超越的创新品质得到尊重和展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得到呵护。他们分享着自主探索、生成新知的快乐,体验着发现和创新的愉悦,放飞的思绪,灵感的迸发,使他们的生命潜能得到释放。在其智慧之火的点燃、天赋之花的绽放、个性禀赋的张扬、精神品格的塑造中,课程也就实现了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六)课程评价体现了生命多样性与生成性。

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体、独特、丰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和秉性以及主体需要,这是生命生成性的必然结果,也是生命价值的基础,要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不言而喻,这些评价原则,体现了尊重差异(生命平等)、追求个性的后现代人本精神,蕴涵着生命价值和意义;这些尊重、欣赏和宽容生命个体的时代理性,以评价的功能展示和成就生命的个性之美,激活与扩张生命蕴藏的潜能。

教育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生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是生命本质力量所在。因此,应当说人是不断生成的,而生成是在生命过程中进行的。从生成意义审视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也是一种生命本身的运动,符合一般生命过程的特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无疑新课程评价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及发展的过程,体现了生命不断生成发展的本质属性。发展性评价原则与过程的评价方法,尊重了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力量,体现着“生命比生命更多”、“生命超过生命”(格奥尔格·西梅尔)的生命增值,促进其实现“竭尽所能、无所不能”的最大发展。

当莎士比亚在借哈姆雷特吟咏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生命感言时,我们曾经为人生命的神圣而震颤,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当历史走过近代、掠过现代、步入后现代的文明社会时,抖落蛮荒风尘而大写出的“人”和高扬起的人的高贵生命,应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最高价值。以立意生命来审视教育的本质意义,其终极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润泽和提升生命乃是教育最亲善最完美的追求。只有真正体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才能立足于生命,关爱生命、理解生命、建构生命、提升生命,从生命意义和价值审视教育,有助于从生命的高度和本体的深度,去领悟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自觉秉持生命教育理念,我们就会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程弥漫着的生命气息,浸透着的灵性芬芳,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走出“只见书不见人”的荒漠,成为生命栖息和渴望的绿洲。

注释:

①一位从纳粹集中营里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1997,(9).

[3]冯建军.教育与生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4]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4).

[5]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02).

[6]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5.

[7]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重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湖南师大版思想品德教科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7;广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生命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