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育观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2009-10-23杨鲜霞

职教论坛 2009年2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培养

摘要:教育创新需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需要树立发展的、整体的、特色化、过程化、层次化的多元教育质量观,更需要深化改革教育的各种体制,培养创新型学风、教风与校风,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杨鲜霞(1967-),女,洛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3-0047-02

教育作为嗣承、发展、创新和物化知识的殿堂,作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尖端科学探索、推广新技术、孵化新产业的基地,作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已经成为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树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观念,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即:“创新=创造+开发”。同理,创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要引导学生把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创新必须创效,不能创效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而“实践能力”就是创新教育最主要的效果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即:“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新观念

1、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教育的创新,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是培养当代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本质需要。要培养当代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应是视野开阔、胸襟宽广之人,他总是以全球的眼光来感应、判断事物发展态势;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在进行开拓市场时,就能立足国内,胸怀全球,积极拓展和抢占国际市场,努力提高我国民族工业和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在进行管理时,就能自觉地引进、学习并领会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构建民主而科学的决策程序,实现良好的管理效益等。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二是要实施通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2、树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1)发展的质量观。判断教育质量是否好,首先要看它是否能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能否满足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的需要;(2)整体的质量观。即从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来看待质量,需要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素质、能力、文化品位的动态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判质量:(3)特色化的质量观。即看它是否能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只有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才能使毕业于不同学校的莘莘学子在学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4)过程化的质量观。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培养过程(主要是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来决定的,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成事实的静态状态和质量末端,而应更注重从起始阶段开始的教学质量形成过程及动态状态,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监控,实现在线检测与实时动态控制的有机结合;(5)层次化的质量观。从高等教育来看,现代教育应有这样几种质量标准:研究型大学要以学术“卓越”和“一流”为标准,它所培养出的人才应是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理论素养较高,具有较强适应力和创新力的研究开发型人才:重点高校应是培养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经济、管理专家和国学大师的摇篮:对一般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适应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对高等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而言,则主要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岗位性、操作性人才。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观,即是人们对人才评价的认识,是决定教育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主要不是看某一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而是看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积聚和更新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革教育的各种体制,培养创新型学风、教风和校风,只有在创新的体制环境和风气氛围里,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1、改革教学体制。培养创新学风。在价值观上,应变革长期以来只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主体观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目标观上,转变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为主,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打好基础:在教育质量评价观上,要改变评价人才只重知识、技能、成绩。忽视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倾向,把思想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

教育的改革创新最终体现和落实在教育教学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和革新教育内容,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体现“三个面向”为指导,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要按照有利于加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科学合理地设计各专业、各年级的教学计划。要改变以往专业划分和设置过细。忽视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倾向,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知识“嫁接”创新能力。要恰当地采用电化教育、多媒体、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课堂教学讲重点、讲观点、讲方法,采取导向性、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消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

2、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教风。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人才。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所谓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是教师自己应该是新知识的原创者,同时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且掌握着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教师在学术和人格上对学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自己具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创造性,才能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要想教育工作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解决的关键在于要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大力推进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鼓励有

条件的学校建立科技企业,吸引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机构,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这不仅会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实用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改变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吸收企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职业经理到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改革办学和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校风。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学者荟萃、大师云集、学子向往的盛景,不仅要靠它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靠它的学术氛围和办学精神。“校风”是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包括学校的历史变革、人文环境、学术气息、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起到一种无可替代、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所以学校要积极建立具有创新性内涵的校风,全面推进办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教育的投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形成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共同承担教育经费、共享教育投资利益的多主体、多层次教育投资格局。这种多元化投资模式,既有利于筹措资金,扩大教育规模和受众,也有利于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改革教育的管理机制。首先要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在招生、专业设置、学术研究、与企业合作方面的自主权。其次。要减轻学校的管理成本和负担。改革教育的管理机制,必须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改革并出台新的管理制度,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强化学术管理。淡化行政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和谐发展,营造有利于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第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对话活动。邀请名师名家经常不断地来校作学术报告和学术讲演,形成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这能使他们增加知识面,培养人际关系的交流能力。开发自己多方面的天赋和潜力。

创新教育尽管是一个新的话题,理论研究、教学实践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我们坚信,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生命力。先哲有言:“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教育只有贯彻创新教育,才能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

[2]高新发,潘懋元.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3]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总结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4]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5]陈乃林,祝爱武.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观念的解构与嬗变[J].江苏高教,2006(1).

[5]张晓洪.论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现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2002(1).

[7]赵姝淳.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8]张玉荣.论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5).

责任编辑谢荣国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