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009-09-30潘孝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经济政策

潘孝军

摘要:现代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基本目标有效率、公平、发展、稳定与国际和平等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物价稳定等十个方面。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并且各政策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经济政策;基本目标;具体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01-02

一般来讲,“经济政策就是指经济政策主体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经济政策手段,去实现某种经济政策目标的行动或者方针。”[1]因此,讨论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政府制定正确而合适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经济政策目标的理论界定。一般来说,经济政策目标是指经济政策主体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最终取向或要达到的目的。首先,经济政策目标是经济政策主体的要求。这个主体可以是国家或各级政府及其管理机构,分别对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要求。其次,经济政策目标是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因为政策手段要为政策目标服务,并且政策的运行过程就是政策目标的实施过程。第三,政策目标带有价值判断因素。经济政策目标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一方面,确定政策目标要以社会的事实或客观条件作为基础,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但另一方面,经济政策作为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措施或解决问题的手段,要达到何种理想状态关键取决于全社会及社会成员个人的价值判断或价值观。

2.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可以界定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为经济政策主体的政府所追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可以被归结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各种需要。

1.效率(efficiency)。通常,人们把“效率”理解为没有浪费,经济学中将其解释为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这一境界可能在很多方面有外在表现,比如,从价值形态的考虑,可能是总产量的最大化;从快乐和幸福方面的考虑,也可能是总效用的最大化;从整体考虑,还可能是各种市场的相互依存及其一般均衡;从当事人可能会对价格决定产生影响看,又有可能是埃奇沃思最早阐释的核心均衡(core equilibrium),即那种当事人已经无法再通过退出现行经济另行结盟或交易而改变处境的境界。经济学中关于效率标准一般采用帕累托原则来衡量。

2.公平(equality)。一般认为,社会对公平目标的追求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行为。公平主要指的是收入与财富的平等问题,涉及个人、团体的经济利益的调整。对于公平的衡量主要有过程标准与结果标准两类。过程标准强调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大体有四种观点:(1)认为市场过程都是公平的,所以应维护私人在市场上按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能够挣得的一切收入;(2)反对任何市场过程都是公平的观点,但同意竞争市场过程的公平性,主张维护私人在竞争市场上的收入;(3)只承认劳动过程的公平性,因而只应维护劳动所得;(4)强调市场过程初始阶段条件的平等性,这样才能保证市场过程的公平。结果标准强调收入分配的结果能够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主要有功利主义标准、罗尔斯主义(Rawlsianism)标准、平均主义(egalitarianism)标准和无嫉妒(non-envy)标准。

3.发展(develop)。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具体地说,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的内涵广泛,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因此,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必然是复合型指标,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采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标准来衡量(有由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综合指标体系和由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另一类是采取生活质量标准来衡量(有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标简称为PQLI指标体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

4.稳定(stability)。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加以调节,经济就不能稳定地发展,而是在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交替中前进。这种周期性波动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会带来各种问题,最突出的是繁荣时期所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和萧条时期出现的高失业率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都引起资源配置失调、效率降低,并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衡量经济稳定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指标、价格变动指标、增长指标与对外经济平衡指标。

5.国际和平(international peace)。从表面上看,国际和平是纯粹的政治性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经济利益联系也日益密切。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经济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其对他国所产生的影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经济增长会给个人、国家乃至世界带来各种影响,它能普遍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增加国家的实力。衡量经济增长,一般采用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总量或人均量为尺度,有时也采用国民收入(NI)和社会总产值等。经济增长率必须保持适度,这是由一国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的客观上允许的增长率。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要素投入量与要素生产率。据此划分的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2.结构优化。重大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优化既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的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投资结构、商品供求结构等的协调与合理。

3.物价稳定。剧烈的通货膨胀引起:(1)货币价值下降,各种收入与财富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再分配;(2)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助长了投机和资本的盲目转移;(3)破坏商品正常流通,社会需求发性变态;(4)缩减商业信用,减少银行储蓄。西方经济学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主要有需求拉动说、成本推进说、供求混合推动说、部门结构说以及预期说。鉴于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各国政府都把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政策目标。严格说来,零通货膨胀率是不现实的。通货紧缩引起:1)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加速经济衰退;2)提高实际利率,加重债务人负担;3)导致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出口下降和进口上升,引起国际贸易状况恶化[2]。

4.充分就业。其一,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完全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其二,充分就业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最大的生活保证。其三,充分就业还能够刺激节约劳动的技术革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最后,充分就业还有利于劳动条件的改善,提高劳动者的地位,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学家根据引起失业的原因的不同而将失业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失业、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或非自愿失业)、隐蔽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要消灭各种失业,而主要是消灭由于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周期性失业。

5.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同外国居民间进行经济交易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的总和。国际收支平衡对于国内货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国际经济一体化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因而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6.地区与产业保护。地区与产业保护是指当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下,面临衰退危险的时候,与其他地区和产业相比,它们所享受的一些特殊保护。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必然有其相对优势与相对薄弱的产业。

7.环境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物质来源,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投入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从自然界不断获取各种各样资源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污染着自然环境。由于任何国家的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经常存在着因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情况。

8.人口数量控制与结构改善。首先,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与生产资料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况且,人作为消费者,一生都要消费产品。因此,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必须限制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所必需和所允许的范围内。其次,人口结构尤其是在业人口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及其可持续性。

9.重要物资供给保证。为了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发生以及一些特殊事件(如非典)的发生,政府有必要在平时储备一定的战略物资,甚至有时需要由政府直接经营某些基础产业。

10.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各种影响消费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在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的总和[3]。

上述这十个低次的、具体的经济政策目标,与高次的、抽象的基本经济政策目标之间都具有或强或弱的联系。

通常,任何经济政策体系都是由多个经济政策目标所构成。其中任意两个政策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分属于下面三种情况之一:(1)相互独立:一种政策目标的实现对另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完全没有影响,或者其影响极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2)相互补充:一种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另一政策目标的实现;(3)相互对立:一种政策目标的实现会阻碍另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另外,当政府为实现一种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工具不只一个时,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另外三种:1)部分互相补充:政府采用的政策工具只有一部分对另一政策目标起促进作用,而其余部分对另一政策目标几乎没有影响;2)部分互相对立:即部分起阻碍作用而其余部分几乎没有直接影响;3)部分补充部分对立关系:即政府采用的政策工具一部分对另一目标起促进作用而另一部分起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东平.经济政策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1.

[2]曹龙骐.货币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97-426.

[3]陈玉璞.浅析消费结构的内涵[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2).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经济政策
浅析大唐盛世都城—长安的经济制度
如何看待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的经济政策
浅析朴正熙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产业政策的两个重要属性和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效果与治理体系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关于我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
安倍经济政策对解决日本经济国际化困境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国际项目管理基本问题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