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剥削理论与罗默剥削理论之比较分析

2009-09-30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

徐 萍

摘要:约翰·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罗默剥削理论,这在中外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罗默理论影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地位,影响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罗默理论进行分析,以理清理论思路,更好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以发展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服务。

关键词:剥削;马克思;罗默;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13-02

“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基本科学研究范畴,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也是其科学著作的基础理论之一。区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罗默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表述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方式也颇为独特,引人深思。对两种剥削理论进行比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剥削理论与罗默剥削理论在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差异。罗默剥削理论不是对马克思剥削理论全盘肯定,也并非全部的否定,是异中有同,是在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础上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推导出的剥削理论。

(一)两种理论在内容上的比较

1.是否把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剥削”观,正确揭示了“剥削”的实质和根源,马克思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剥削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私人财产的形成和支配有关。这一点,罗默也是肯定的,也得出剥削的根源是因为私有财产权的形成。但是,罗默否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同时也否定关于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罗默理论没有说明劳动价值论错在何处,也没有说明他的理论基础“非劳动价值论”为什么正确。逻辑上看,即使不通过劳动价值论而用其他理论来证明剥削的存在,也不能断然说劳动价值论乃至建立其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是错误的。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从研究的根源和基础上,罗默没有提出任何科学的方法和模型证明,就说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不全面,不系统的阐述,具有片面性。

2.关于剥削理论中分配关系比较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资本主义剥削给予最彻底、最猛烈、最尖锐的批判和揭露,但却从未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不止一次地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剥削作为一种分配关系,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生产关系、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的全部性质和运动。只要这种生产方式的存在是合理的,也就决定了该种分配关系即剥削是合理的、正义的。只有当这种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自身的没落阶段时,当它的存在条件已经大部分消失时,这种分配才被认为是非正义的。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分配方式。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也就有什么样的剥削现象。罗默肯定了剥削的根本原因是对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分配,他用西方经济学模型表明剥削是“与财产的不平等所有权相联系的结果的不平等”。他同时也指出了剥削形式是随着财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财产权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罗默的理论不是立足于剥削是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表现的不平等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而只是阐述了剥削的根源是生产资料初始所有权表现的不平等的关系。罗默也没有回答这种初始所有权的不平等标准是什么,由什么样的因素引起,以及是否只要平均分配财产就能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初始所有权,从而消除剥削。以上的理论只是为了证实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平,这显然是颠倒主次。

(二)两种理论在方法上的比较

马克思对剥削问题的研究采取的是从阶级出发的方法论,用整体与系统的研究方法,而罗默采取的则是用西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鼓励的个人出发的方法论,以个人和片面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并将“总体方法论”与“抽象升到具体”的方法结合起来,辅之以其他如演绎和数理方法等。如通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阐明了价值实体和价值决定。然后在第二卷第三篇,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讨论了新价值的创造及价值的转移。并在商品价值构成的基础上讨论了剥削的“客体”——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由此阐明了剥削产生的原因、形成剥削的根源、资本主义剥削的表现形式及内容等等。而罗默理论的研究方法,并不是遵循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也不是“总体方法论”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结合,而是单纯的采用数理方法,运用微观经济均衡模型进行推理。用(A、B、C、D、E)几种均衡模型定义资本的分配关系,以求找到剥削由来的根源。显然,罗默的研究方法,并不像马克思那样以客观事实和社会现实为基础,并通过对社会现象分析,找出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或关系。而是从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绎来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的方法一旦出现假设的非现实适应性,逻辑推绎即便正确,结论也难以符合客观实际。

通过对两种剥削理论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远比罗默的丰富,这一点连罗默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如何继承和弘扬马克思所开创的伟大事业。尤其是在经济体制多元化的今天,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情况,有不少是马克思所预料不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出现了与传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的地方。西方以自由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直接导致了现今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对这些现实,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既坚持又与时俱进。同时,对罗默剥削理论采取马克思主义扬弃和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其中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

首先,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仍然是我们对待私有制和现阶段剥削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论述剥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即坚持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剥削的方法;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者一方,反对资本自我权利的无限扩张,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终要消灭剥削。

其次,对待罗默非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最好的方法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要用马克思主义扬弃与辩证的态度对待罗默的剥削理论。但是这一原则具体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像罗默,他的剥削理论虽然保留了马克思对私有制的批判,坚持了公有制的思想,但是却放弃了劳动价值论。罗默面临的两难选择也许是:在总体上、名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在结构上、细节上重建马克思主义某些理论和观点。但他为了逻辑而放弃历史、用了数学而忽略了辩证思维,有本末倒置之嫌。如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面前,如同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指出,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道德的沦丧,西方自由的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导致了道德诚信的丧失及其最终经济的崩溃,但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只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关系时候,就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金融危机的事实证明,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论研究中经常面临或是全面但有缺陷,或是无缺陷但片面的情况,左右为难无法取舍,究其根源恐怕在于他们的研究多是书斋论道,脱离实践,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中检验真理,没有从表象之中看到事物的本质。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机就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把机遇和挑战化为一股经济强势推动力。同时,罗默在分配政策中,体现既不要挫伤强者的积极性,又要对弱者加以保护等等,均被认为是市场机制与公有制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加快发展生产力,为将来最终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创造条件,这才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段忠桥,刘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约翰·E.罗默.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M].北京: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

[5]约翰·E.罗默.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关心剥削吗?[J].哲学与公共事物,1985,(1).

[6]何立胜,王萌.马克思与罗默的剥削理论范式比较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