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作用的科学定位

2009-09-30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宏观调控

陈 军

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并达到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论证了在现代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都有缺陷但又缺一不可。进而提出,能由市场调节的应交给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只能做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干预和调节应以市场为基础。

关键词:市场失灵;宏观调控;政府失灵;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F71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03-04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证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如果没有必要的宏观调控,就会变成“野马狂奔”;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则证明,缺少市场机制的经济,最终会因这个“动力系统”的缺损而停滞不前。这就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统一起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体制安排。

显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必须科学定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实现两把双刃的剑——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和功能互补。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种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状态。宏观调控是指由于市场调节的内在功能缺陷或局限性而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国家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进行的宏观调控。这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办不了的事情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目标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1]。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功能缺陷和不足。从中国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作用仍在不断扩大,市场失灵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是指它的供给能为大家所利用而不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公共产品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由于公共品无利或少利,很少有人自愿提供,因而难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供求平衡,需要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安排和提供。第二,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厂商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厂商的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包括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某些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可以提高别的某些当事人的效益;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降低了别的某些当事人的效益。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他当事人产生效应或负效应。由于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外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表现,市场机制调节对外部效应无能为力,往往导致产生诸如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甚至阻碍能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事业的发展。第三,市场垄断的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使厂商及其资源无法自由进出行业市场的障碍,会造成市场垄断的存在,使得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其优势地位操纵市场和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垄断会造成社会的效率损失、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若在这种市场下,就会导致只有少数企业供给商品,而如果他按经济上有效率的水平来生产,其利益就会受损。若按垄断价格出售商品就会导致低效率,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最优配置。第四,市场机制不能保障公平的收入分配[2]。由于不同要素所有者所拥有的要素数量和质量不同,竞争机会不均等,他们的收入必然会差距很大,出现分配的不公平。对市场分配不公平不加限制,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仅会降低市场效率,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市场经济以其效率价值高于伦理价值的原则,加大了社会平等、公平伦理制度建立的成本。在市场失灵,调节机制不能解决分配公平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犹如“野马狂奔”。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一旦面临突如袭来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时,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和当前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中国经济正面临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严峻考验,但是,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4万亿投资计划使投资的增长加快,但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要同时转动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若投资单方面过度增长,在出口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接下来就会导致对投资收益率的悲观预期,伴随大量失业的经济衰退就会随之而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失灵问题会不断影响市场效率的发挥,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不能不使我们表示强烈的关注。面临日趋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单靠市场作用是不行的,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

2.宏观调控能够减小市场价格调节引发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任何社会化生产都必须按照社会需要的一定比例来分配社会劳动、优化资源配置,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经济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决策分散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据价格的波动作出决策,这样,必然造成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一是市场信号有可能失真。不能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二是即使市场信号不失真,个别生产者和经营者,也不可能了解全部市场情况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其决策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发性和盲目性。三是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只能反映商品供求的短期动态,而不可能准确反映供求的长期动态,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市场信号作出的决策也就难免带有盲目性。此外,市场信号具有滞后性,即从市场价格的变动到信号反馈到生产者,再到生产者作决策,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也会造成微观决策的盲目性。四是市场调节属于事后调节,尽管它可以通过自身机制的作用来纠正已出现的偏差和失衡,但它无法预防偏差和失衡的发生[4]。市场调节所引发的经济活动的自发性的盲目性,必然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由于市场价格调节存在上述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宏观调控的制约与缓解。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政府实行了临时价格管制并出台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九大措施,使市场价格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得以有效缓解。

3.宏观调控能够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积极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消极效应,即容易在不同程度上带来经济秩序的某种紊乱现象[5]。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他们受局部利益驱动,其市场活动容易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使竞争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甚至发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活动。例如,假冒商标、商业贿赂、欺行霸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导致市场紊乱,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消极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市场经济的自身的功能不能解决问题。2008年9月政府对婴幼儿奶粉事件的果断处置以及对2009年2月糖脂宁胶囊假药致死人命案件的重拳出击,都体现了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总之,“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弥补。凡是市场经济都存在着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主要是一种局部的功能性障碍。而在中国这样欠发达的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信号扭曲等原因造成的,从而使市场失灵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6]。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尚不规整,许多地方倾向集中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包括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按照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个人、市场、社会和政府是有明确分工的,凡是个人、市场和社会能独立承担的事,任由个人、市场和社会来承担。政府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只起着促进性、辅助性的作用,如维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当市场失灵时可以采取与市场行为一致的过程的政府,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这种介入不在于扭曲经济,而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政府在承担一项事情时要考虑其正当性,比如在市场失灵时考虑政府纠正市场失灵问题是否会造成政府失灵,而且考虑政府失灵问题是否比市场失灵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更加严重。

1.“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所谓政府失灵,不同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萨缪尔森给政府失灵所下的定义是:“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7]从中可以看出,萨缪尔森是从“手段”和“结果”及其比较中认识政府失灵的。据此,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失灵一般是指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是从政府采取某种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前后结果的比较中得出的概念”[8]。另有学者指出,参照萨缪尔森的论述,可以将政府失灵的概念界定为,“它是指政府无力,或者不能达到相应公共目标,或者损害了市场效率,或者自身低效率运行的行为。”[9]“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即超出了所需要的范围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功能之不足,相反,却形成了对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限制,引起经济关系的扭曲,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政府的无效干预。即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不够,或干预的方式与目标选择不合理,从而不足以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不能够使市场的功能按照干预的目标正常地发挥作用。三是政府的失衡干预。政府活动损害了市场效率,而又没有达到相应的公平目标。在公平与效率上,政府从长远利益和社会稳定出发,往往在某些方面倾向于实行公平的政策,但如果实际结果既没有达到公平目标要求,又牺牲了效率,就出现了政府失灵。

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和合理调控的实践看,“政府失灵”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

2.“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不完全性。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干预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地把握,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这种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严格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而政府的经济决策往往不得不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做出,因而也就不能充分保证真正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状况和需要。二是利益取向的非均衡性。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如同在经济活动中一样,政治领域中的个人同样是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政府机构中掌握权力的官员们关心的是如何谋求保存和扩大自身的权力。由此看来政府就未必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它极有可能沦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手中的工具,而此时的政府干预就会偏离和牺牲公众利益,从而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干预应超越短期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制约,而着眼于全社会长远发展的目标,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具有相应的优势。但实际上,政府仍不能体现完全的中性均衡原则,因而不能避免使经济运行完全摆脱政治化的倾向。三是系统运行的低效性。政府系统的运行往往是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公共部门则普遍是缺乏市场竞争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和执行政府干预政策的官员及管理者不可能具备私人企业相同的直接经济利益动机,因而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容易造成浪费和无效。四是决策的误差性。政府的决策有时候会发生失误。由于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作出的决策也不可能完全都正确,政府有时候也会犯错误。退一步说,即使一个政府是由最杰出、最有才干的“贤人”组成的,但如何收集准确的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仍然是一个问题[10]。正是由于政府的决策并非都是科学的,所以政府干预绝不能过度。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失调,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

由于存在上述一些制约,再加上主观对于客观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不确定性。政府干预的时机、形式、力度和效果如果做不到合理地准确地把握,或合理地有效地评价与监督,则可能在克服市场作用自身的盲目性的同时,出现政府干预的随意性,给经济运行带来另一种不稳定因素[11]。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不力。新任总统奥巴马表示,他的振兴计划的一大要素,就是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管制,以鼓励银行、评级机构和房贷经纪,以更负责任的行为办事以及确保他们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政府失灵”需要市场机制来弥补。政府在修补市场失灵上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政府都能修补。实践证明,对于某些市场失灵,政府能够修补,而对另一些市场失灵,政府可能无力去修补,如果勉强去修补,就会造成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的后果往往更严重。我们研究政府干预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其目的就在于正确地限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正确地选择政府干预的手段与方式,正确地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失误。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在注意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又必须警惕酿成“政府失灵”,做到政府干预的合理性、适度性和有效性,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同时,要使经济有活力和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12]。因为商品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形成的驱动力和市场竞争形成的强制力,使市场机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所以要使中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自从亚当·斯密以后,放任的自由市场理论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占主导地位。以1929年西方经济大危机和随后的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理论上也诞生了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从各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一整套政府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经济思想,其中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观点对于以往的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发展,也最引人注目。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起因,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在通胀率很高、而经济增长又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根据凯恩斯理论制定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失灵了,于是主张市场调节的芝加哥学派开始打破凯恩斯学派在美国经济界的垄断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美经济再次转入停滞甚至衰退,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产阶级大批银行存款投入共同基金,货币供应量已经与经济活动水平脱节,迫使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运行检测指标。目前,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又推出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救市措施与方案,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再次抬头。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政府从来都不是无所作为的。即使在古典的自由竞争时期,政府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其中某些作用方式事实上可以看做是现代市场条件下政府宏观管理方式的历史渊源。一般来说,在古典自由竞争时期,国家是执行“守夜人”的职能,即为市场经济的充分自由发展而创造和维护一个稳定的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不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此经常和如此广泛地介入经济活动。事实上,对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归根结底不在于是否有政府的干预,而在于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范围[13]。

2.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市场有缺陷,但资源配置仍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也并非完美无缺,但经济运行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巴掌拍不响的经济。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是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中心内容,所谓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就是政府干预机制(看得见的手)与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内在的合乎逻辑的统一。因此,政府干预的作用绝不是要弱化市场的作用,更不是取代市场的作用,而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秩序。我们应该彻底纠正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中“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信条,现在应该是:“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对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在认识上的深化,人们经历了从过去“市场失灵”而对政府干预寄予很大的希望,又转向由“政府失灵”而更多地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摇摆,使更为理性的人们提出了在现代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都有缺陷,也都不可缺少的论点,进而提出,能由市场调节的应交给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只能做到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干预和调控应以市场为基础,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实行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动态统一。

参考文献:

[1]苏晓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16-237.

[2]藏志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10):6-12.

[3]李扬.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几个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7,(9):3-12.

[4]胡家勇.“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5,(1):21-25.

[5]李连仲,文常菲.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6-10-23.

[6]李炳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7,(7):46-51.

[7][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189.

[8]卢洪友.政府职能与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67.

[9]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9.

[10]王善迈.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0-96.

[11]谢罗奇.市场失灵与政府治理:政府经济职能与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5:57-79.

[12]张银杰.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71-80.

[13]任熹真,程玉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前沿探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15-227.

On the Proper Positioning of the Role of Macrocontrol and the Market Machanism

CHENJun

(Beijing Fengtai Workers & Staff University, Beijing 100161, China)

Abstract: With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under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refinement, it is an internal demand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of the country to give free rein to the basic role of the marke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o strive for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role the government plays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effectiv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over economy. This paper expounds why in modern economy both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can not be absent though either of them has some defects. Then, it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governments interference and adjus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need of the market and what the government interfers in should be confined to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which the market itself is unable to settle, governing the market basically by no-intervention.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macrocontrol; market mechanism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宏观调控
逆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下 城市垃圾治理系统仿真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影响
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动因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分析
宏观调控法基本范畴—宏观调控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