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生命元素 守望精神家园

2009-09-28郑友民

关键词:笔者生命精神

郑友民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一首震撼心灵的诗歌—-_《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每当笔者和学生吟诵起它就热泪盈眶。在“5·12”四川大地震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人们的生命意识开始迅速觉醒,凸现了生命教育在教学中的崇高价值。为此,笔者积极整合与拓展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营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浓厚氛围。

一、生命课堂,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

1地震身影——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挫折,是对国家意志的考验;磨难,是对民族精神的砥砺。“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中国不哭,四川不哭”“中国,挺住”……当天安门前万人高呼“中国加油”,种种感人的话语和情景在我们面前出现之际,正是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凝聚和升华之时。“5·12”汶川发生地震的时候,学生刚好进行《文化生活》会考复习,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马上和学生全身心密切关注灾区的情况,并在班级开展了“八个一”活动。

(1)寻找一个感人故事;

(2)写下一段真情感受;

(3)学唱一首抗灾歌曲;

(4)发起一次黄丝带行动;

(5)布置一次图片展览;

(6)吟诵一首亲情诗歌;

(7)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8)发起一次真情募捐。

每一次灾难,都是一种洗礼;每一次危机,都是一种重生。活动开展得相当成功,每个学生把感动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都打印出来,课代表把它们编印成册,让全班同学共同感受、引发共鸣。“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情真意切的网上诗歌,让学生留下了热泪。每个班的主题班会都是在泪水中开始,在抗震救灾的歌曲中结束。由高二(2)班发起的为遇难同胞祈福的黄丝带行动扩展到整个年级20个班。不作任何动员,高二(1)班的真情募捐达13770元。在危难前众志成城,在困难中守望相助,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感动、震撼了每一位学生。有一位学生在班会中这样说道:“曾以为爱国主义仅仅是一种口号,但是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全民默哀三分钟里,我深切地感觉到总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澎湃。”是啊!默哀也是一种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这场抗震救灾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是一次让学生唤醒生命意识、构建生命信仰的心灵震撼,比任何一堂《文化生活》理论课都来得生动、有效。为救学生牺牲的谭千秋老师,被称作“史上最牛校长”的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质朴善良的唐山13位农民,连续抢救多名同学的小班长林浩,被困废墟80个小时的可乐男孩薛枭,“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跪地而泣的消防战士……当学生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他们的动人事迹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感恩的情怀、助人的意识就在瞬间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当“范跑跑”的“表白”在网上暴光后,更促使我们的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价值,意识到文明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本身就涵盖生命互助、生命悲悯等诸多要素,从而树立起基本的生命情怀。

2奥运元素——感受生命的坚韧与伟大

暑期结束,学生返校学习,步入高三的他们每周都有一节社会热点透视专题课。而刚刚结束的北京夏季奥运会特别是随之开始的北京残奥会,让笔者有机会把生命教育课堂进一步引向深入。笔者组织所任教的高三两个班学生利用热点透视课,开展了以“演绎生命灿烂、讴歌残奥精神”为主题的“五个一”系列活动。

(1)看一次北京残奥会开幕式;

(2)了解一个残奥会运动项目;

(3)学习一名残奥运动员事迹;

(4)撰写一篇观残奥会心得体会;

(5)观看一场残疾人题材电影。

活动历时三周,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全方位地体验和感受永恒的残奥精神。正如一位学生在她的心得体会中所说:“看着上肢残缺的运动员在游泳池中以头撞壁,看着盲人短跑选手挽手狂奔,看着下肢残疾的运动员摇着轮椅登上领奖台时灿烂至极的笑容,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身残志坚,第一次感受了什么是人性之美。我深深地感到自惭,因为和他们相比,我是如此幸福和健康,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的,北京残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残疾人对生活不懈的追求,对生命价值完美的解读。正如国际残奥会主席说的,“残奥精神,它一旦占据你的心灵,你将难以割舍,它将伴随你的一生”。

让笔者同样感受震撼的是学生评选出来的他们心目中的残奥英雄,无一例外地用坚强、独立、尊严战胜了伤痛、疾病和世俗的眼光,让世人重新审视和解读生命的意义。如从绝症中走出的王者、10公里马拉松游泳冠军荷兰选手范德书登,单腿游完10公里的奇迹选手、南非姑娘杜托伊特……正如国际奥委会罗格所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更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不公正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世人学习的一课。”正是因为学生把残奥精神与所学哲学知识相链接,才深深地理解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强大,懂得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了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行为的重要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生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生命信仰。在渗透与融合中升华

生命是什么?习惯了安逸生活的学生面对地震和奥运之后幡然醒悟。长时间以来,学生一直把眼前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缺失了对人生幸福的感知和生命的珍贵。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为普及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高中思想政治课也自然成了实施生命教育的理想阵地,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体现课程标准价值取向,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一次高考结束后,笔者收到了一位家长的短信:“郑老师,谢谢您对我女儿一直来的开导,在您的课堂上,她得到了很多,看得见的是分数,看不见的是素养。您的政治课,让她懂得了珍惜,珍惜亲情、珍惜生命,她再也不是那个经常要自残的孩子了。真的很感谢您!”该学生在高一学习期间曾有自虐倾向,上过医院,进行过心理辅导,但收效甚微,家长为此伤透了心。当笔者把“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的素材引入课堂,向学生传递了生命的气息,与其他学生一样,这位学生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慢慢地转化她的价值观,实现了生命信仰在渗透与融合中升华。新课程改革认为,当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应由“认知领域”扩展到“生命领域”,由知识、认知层次提升到完整的生命层次,创造生命质量。政治课堂通过渗透生命教育,在引导学生通过觉悟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的同时,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2从“传授”走向“体验”,培养学生生命化的学

习方式

在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学生对教师测评10个选项中,第5项内容是“该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是否好?是否深受学生欢迎?”第10项是“你对该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的总体评价”。分为A(很满意)、B(较满意)、C(还算满意)、D(不满意)四项。学生对笔者的反馈结果如下:

以上数据表明,笔者的努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只有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才能改变获取知识的途径,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从“传授”走向!体验”,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天地。笔者为自己赢得了“民心”而感到欣慰。同时,对于教学,“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因为“过程”更能帮助学生塑造进取的人格。而生命教育就是一个以“生动体验”为核心的过程,其精义更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生命化。如何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而融入生命教育的政治课堂实践,应始终致力于学生深刻的生命体验,致力于一种“生命在场的学习过程”,让生命的灵动在这里得到凸现,让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得到呈现。

3升华生命信仰,共同守望精神家园

“老师,以前觉得地震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地震原来和我如此之近,才知道失去爸爸对我和妈妈的打击是如此巨大,才发现再也不可能在周末回家享受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是何等的痛苦。老师,谢谢你和同学们对我默默的关注,谢谢你在课堂上富有感染力的鼓舞,谢谢你通过纸条对我轻声的问候。老师,我想申请通校,正如你所说的,一个人不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也为了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而活着,我想,我应该多陪陪妈妈,让她知道,爸爸走了,还有女儿,……”这是班里一位女生写给笔者的信。这位女生的父亲因公出差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苦痛和消沉后,她学会了勇敢面对家庭的变故,选择了坚强,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后收到的良好效果。因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想,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课堂能成为滋养学生精神生命的家园,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乃至敬畏。共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实现了师生和谐的心灵对话。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适时融入生命元素,通过对“生命观”的张扬,让学生感知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建构生命之信仰。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既丰富了生命教育的途径,又促进了新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推进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猜你喜欢

笔者生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老师,别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