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材料使用的实践

2009-09-28葛炳芳蔡晓佳朱旭彬童庆华施建洪胡洁元

关键词:教学材料教材语言

葛炳芳 蔡晓佳 朱旭彬 童庆华 施建洪 胡洁元

对教学材料使用的探讨

葛炳芳

编者按:

2009年4月13日至14日,为期两天的浙江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桐乡市高级中学举行。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12位选手,400多名高中英语教师观摩了此次比赛,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此次活动是浙江省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的第一次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主题是“关注教学材料的使用”,首次以原版材料作为蓝本,让选手根据开课学校高二年级学生的水平进行改写并进行教学设计。这无疑是对选手的一次大挑战,但活动的主办方更关注的是:借助于这样的主题活动。推进广大教师关注教学材料的使用,从而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运用文本的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为此,本刊约请了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浙江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分会秘书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英语教研员葛炳芳老师,蔡晓佳、朱旭彬、童庆华和施建洪等四位参赛选手和与会的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胡洁元老师撰写了一组稿件,以飨读者。本次活动中使用的原始教学材料及部分选手的改编材料和教学设计详见教学月刊网站(www.jxyk.com)“资料下载”中的“2009年浙江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

高中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应该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是,语言能力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单词、几个句型或者是几个语法项目。如果真把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成教学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应该考虑思维层面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关注语言、关注思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读懂教材,用好教材。但是,这里又有一个两难的问题: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可能多是一些童话之类的材料;而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一般是高于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材料。所以,本次活动选择了后者,提前四天将执教材料分发给参赛选手,再由他们将材料加工成适合执教对象——高二学生水平的内容。

本次活动选取的两则富有哲理的材料,难度较大,却意味深长。一篇题为"Things I wish Id knownwhen I was younger",讨论作者对过去的反思,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Most people learn over time,but often learning comes too late to be fully useful.文章主要通过罗列作者对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谈具体的感受,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篇题为“The art of living",体现这样一个主题:Leam to becontent with where you are,withwhatis,文章结构清晰:引言→论证→结论,但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要求较高。

关注教学材料的使用,在本次活动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改编,二是如何使用改编后的材料。

一、教材的改编

教学材料的选取、使用及改编方面,参赛选手都十分注重内容的选取和语言的简化。不少选手的改编团队还吸纳了外教,从而保证了最后教学材料的质量。但是,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教学材料的改编还必须关注情感、文化和文体等方面的因素。如原文中的“play God”“"smellthe roses”等词是否要保留,就是一个涉及文化因素的取向。有一位选手的改编材料中有这样一句文字:Where there is action without true understanding,its action without heart,由于“The art of living”是一篇比较正式的议论文,所以此句中的“its”应改为“it is”,这就是文体问题。

二是教学材料的改编是为了教学使用,没有必要改成教科书式样的材料。教学材料的使用更要关注教学材料的处理:我们应把教学材料改编成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因此,如何使用材料就成了我们改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材的使用

本次活动中,选手们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地表现为:几乎所有的阅读环节,都给足阅读时间,而不是匆匆而过;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十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生活的角度设计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注重支架搭建,循序渐进。任务的设置既突出重点,又丰富多彩。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ies)

阅读过程中,选手都十分关注阅读策略的训练。但是,阅读策略的训练要为理解文本服务。由于阅读材料比较长,也比较难,所以。虽然选手充分引导学生寻找或阅读主题句,但留给学生阅读细节的时间还不够。主题句重要,支持性的细节同样重要。正因为这样,涉及写作环节的几堂课还可更多地关注如何整理细节。

2支架搭建(Scaffolding)

选手十分关注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有困难的地方,注意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但是,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一是支架的搭建不到位。有的选手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一味关注教学进度的完成情况,致使课上得“很赶”。所以,要求学生产出时,教学不知所去。二是支架的搭建“越位”了。有的封闭式问题还给出了选择项。

3任务设计(Task setting)

多节阅读课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5~10分钟不等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看似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但往往是走过场。所以,我们建议,除非必要,阅读课并非一定要安排一个“计划单列”的讨论活动。

4思维层次(Thinking aspect)

高中的英语课,特别是阅读或写作课,应当多关注思维的层次性。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很多选手不惜花时间寻找很多的图片,以使教学更直观。但用图片解读文本不应该是高中英语课的主流。

5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c)

任何课堂的教学,首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知道,关注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要关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什么。但是,本次活动中,有的课不能做到这一点。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性,二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过程的设计缺乏联系。正如夏谷鸣老师所说,教学设计必须同时关注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以及这些教和学的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6评价反馈(Assessment and feedback)

参赛选手能够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但是,多数课堂预设性很强。任何一个问题,学生能一下子答出来,自然会很客气地让其坐下。当学生没有说出其预设的答案时,就想方设法进行引导,而学生一旦说出预设的答案,就很高兴。不过,正如夏谷鸣老师指出的,还有一种极端: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为了体现其“人本性”,就马上很客气地让其坐

下。殊不知,当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为什么学生不懂,就要思考应该如何帮助其学会,而不是让其坐下就不管了。

三、关于教学材料的处理和使用的共识

通过这次活动,与会人员达成以下共识:

1英语教学中,必须关注教学材料的使用。而教学材料的使用不仅仅要关注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教材处理: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和为什么(最终学生能做到什么)。

2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为达成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服务。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了训练阅读技巧、理解阅读内容、评价作者观点的多个方面的过程,不能孤立。

3阅读材料的思想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研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4阅读课中的讨论并非是一个必要的环节。阅读课的环节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于为教学目标服务。有时,简单便是美!

教学材料的改编合使用策略

蔡晓佳

一、关注教学材料的改编

《英语课程标准》有关教材改编的内容为:“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或媒介。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所选用的教材应该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笔者执教的材料题为“Things 1 wish Id knownwhen 1 was younger”。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对过往的反思。材料在语言上明显高于执教对象(高二学生)的水平。在反复研读原文之后,再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定下了教学材料改编的原则:一是从学生的需要(包括英语水平、情感、生活实际、学习目的等)出发处理原材料;二是在忠于原文主题和文体的前提下对有些语言做微调,使文章难度符合并略高于高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具体操作如下:

1把原材料最后的作者简介放到了教学材料的最前面,以方便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2设计了“预习目标卡”,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预习任务和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评价自己的学习。“预习目标卡”中要求学生查词典并注明一些词汇的英文解释,旨在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另外,学生不了解一些简单词汇构成的词组的意思,让他们通过查词典了解“旧词新意”,从而重视“旧词新意”的重要性,这也恰恰是新高考所关注的。

3设计了选择小标题的预习任务。本文的文章结构刚好适合小标题6选5的高考任务型阅读模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这方面的阅读技巧,也鼓励学生预习课文。

4保留原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只对其中的三个地方进行了删除或替换的处理,如:删除了"that Iinflicted on others tOO",用"believe"替换了"buy",用“failed"替换了"screwed up"。完整地保留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但也考虑到一些语言的难度问题。

5根据"Enjoy yourself"和"Be yourself'这两个线索从原文的15点中挑选出5点并个别调整排列顺序。

6设计了"Self-assessment",这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所运用的教学材料改编的策略为:

[策略一]关注材料结构的逻辑性和思想性。比如作者简介的前置,保留第一、二自然段并根据两个线索"Enjoy yourself"和"Be yourself'从原文下半部分的15点中挑选出5点并个别调整排列顺序等,完整地保留了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并使文章中心更为突出,方便教与学。

[策略二]关注学生阅读策略的养成。设计了选择小标题的预习任务,鼓励学生预习课文。

[策略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了“预习目标卡”,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和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策略四]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设计的"Self-assessment"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策略五]关注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美观性等。

但是,可能物极必反,正如评委老师所言:“教材的改编是为了教材的使用,没有必要把教材搞成一个教科书式样的材料,教材的使用更要关注教材的处理:我们应把教学材料改编成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的材料。”这真是一针见血。

二、关注教学材料的使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语言技能目标中对读的要求是:学生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在进行听说写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更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材料的改编情况,将教学设计定位为阅读课,将教学目标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语言知识(Knowledge)包括语音(Phonology)、词汇(Vocabulary)和语法(Grammar);语言技能(Skills)包括读和写;情感态度(Affect)方面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明白:Life is not always easy,Everyone may make mistakes from time t0 time,However,never be afraid of them and never give up:Keep in mind that we should think twice beforemaking the final decision and follow othersadviceas well,What really matters is t0 enjoy yourself and be yourself,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合作精神;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

笔者在具体使用教学材料时运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预习目标卡”要有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课前就明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能够做到什么(1earning outcome),

这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策略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前——激活相关的词汇和短语,理顺文章脉络,提炼两个要点,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任务环——任务、计划和报告;任务后——即语言聚集阶段,学生通过口头形式汇报他们的学习结果。

[策略三]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在与学生的15分钟接触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存在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太习惯纯英语的课堂教学、材料看不懂、主动性不强等等问题,所以课前用中文交代注意事项,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要求,而且在课堂上放慢语速,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策略四]情感因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对象”,但更是“情感对象”。教学材料、课堂活动甚至教师的个性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没有情感的共鸣,何来真正有效的英语教学?

基于理解和改编教材的教学设计

朱旭彬

一、教材改编

John P.Haines的原"The arc of living"是一篇集“天使”与“魔鬼”为一身的文章。文中有着天使般的意念,又附着了魔鬼般的难点。刚拿到原稿时,笔者真的感到无所适从。痛苦的挣扎后,还是一步一步走了过来。第一步,翻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137页第七篇第二十三章《关于教材和教材的编写原则》,又研读了一遍这五条虽然已熟记于心的原则,即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以及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第二步,根据本文的思想和语言特色确定课型;第三步,根据议论文的一种常用结构整合篇章;第四步,根据本文表达的思想、笔者对文章的理解以及高二学生的程度修改语言。

改编的具体思路是:

“The an of living”是一篇非常有哲理和语言美感的议论文,因此笔者把课型定为阅读课,旨在对文章进行有意义的、深入的探讨和挖掘。

改编后的材料保留作者的思想、大部分有哲理的语言和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如playing God(微调成playing the role of God),look outside the box,smell the roses等等。但是去除了较为深奥的哲学词汇,如the Secret,the Stillness,以及作者和妻子相知相爱的例子,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原则。

根据“提出现象一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总结”这种议论文框架,把一些相似的观点和例子整合在同一个段落,如把原文中与“Wanting is the source of suffering"有关的第二、三、八段整合成改编后的第一、二段。为了使议论文的框架更明显、层次感更强,把所有的主题句放在段落的最前面,再添加一些段落之间的逻辑连接词,如as fas I am concemed,to begin with,more importantlyo

之后,对语言进行更细致的改编,特别是对原文中的许多难词、难句进行改述,如用高中英语必修3第一单元中学生熟知的名言"Belief is the great guide of human life'代替原文难懂的第一段,把“fatally flawed"改成"fundamentally wrong",把"live each moment in a state 0f presence"改成"live each moment of‘nowto the fullest",把“with our‘childeye"改成"with a contented heart"等等。

最后,把设计的一些阅读和理解的任务,如Skimming,Scanning,Comprehending an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Making connections和课文整合在一起,使其看起来更像教科书,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以及讨论,从作者提倡的“知足常乐,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生活宗旨中得到启发,在掌握和运用部分词汇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并加以充分利用,我们的生活就会少很多遗憾,就能生活得更快乐。下面笔者选取其中的几项教学任务设计加以说明。

1导入话题——"Talking about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所提的“Unhappy things",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如何解决这些不开心的事”的任务,和导入环节遥相呼应,让学生从语言和思想两个方面人手又对文章进行一次回顾,并在文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良策。

2文中有很多地道的但又较难理解的英语表达法,如playthe role 0f God,look outside the box,smell the roses。笔者运用一些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来理解这些难点,并用以加深这些词汇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智能类型。图片可以帮助那些形象思维型而非语言型的学生理解较难的语言。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记得最牢的词汇是“smell theroses"和"look outside the box”0看来这种呈现方式还是行之有效的。

3Making connections中的任务设计源自《多文化沟通:英语综合阅读与写作教程(阅读卡)》,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小标题Identity(身份)和Change(变化)出自该教材。

第一项任务"Identity"的设计旨在了解作者的年龄和生活状况,因为这和理解文章有着直接的关联。

第二项任务"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的设计旨在跨文化理解一些名言警句。因为这项全班集体翻译的任务能让学生轻松地进行中英互译,让学生有一种“学地道的英语也并不是那么难”的感觉。在欣赏美文的同时能理解“中英文的思维虽有很大差异,但在哲学思想的表达上也不乏相通之处”的道理。

第三项任务"Change"具体是“如何解决不开心的事”。这项任务和课堂的导入遥相呼应,让学生从语言和思想两个方面人手又对文章进行一次回顾,并在文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良策。

4在教师总结部分,笔者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和社会热点,如“金融危机”“战争”“濒临灭绝的藏羚羊”等,抨击人类的贪婪,对“知足常乐”思想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总结,升华师生的情感。同时,教师的自创感言"Greed leads to destruction while contentment

is the golden touch that makes miracles"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为随后的作业做好铺垫。

5最后,笔者和学生齐读一首优美、浅显而意义深远的诗“Life”,以之共勉。从课后反馈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首诗。

6关于作业,笔者设计了两项任务:第一项是欣赏并讨论一首生动形象、针砭时弊的打油诗"Paradox of Our Times",旨在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讨“我们到底要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才更快乐?”;第二项任务是学生自创关于生活的感言与同学们共享。

7笔者还设计了一张课后反馈表,用以检验教学效果和作为教学反思之参考。

基于情感、文本、体验的教学设计

童庆华

课外英语原版材料阅读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语言和文化知识。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原汁原味的原版材料,于是也会碰到类似于在此次比赛中碰到的难题——如何将原版材料进行合理改编,巧妙运用,使其符合所教学生的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而将其拒之门外。下面是本人参加本次比赛后的一点感悟。

一、激活学生的阅读情感因素

我在此次评比活动中执教的教学材料题为“The aIt of living”,该材料是介绍人生哲理的,原文生词很多,再加上是节选自一部书的书评,有相当多不相干内容的干扰,论述人生哲理部分又较晦涩难懂,使得激活学生的阅读情感因素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情感和认知相辅相成:积极的情感可改善阅读效果,良好的阅读效果又催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阅读者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决定了他们是否具有较为积极的情感状态。

那么,如何将这晦涩的哲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呢?哪些是我们要事先消除的障碍?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本身。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不常见的专业术语,可以试着用简单英语替换,如用“example"或"model"替换"paradigms"。至于文中出现的"The Secret""The Law 0f Attraction"等看似简单却蕴涵相当多背景信息的专业术语,为了避免其成为制约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瓶颈,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加以解释说明,这对之后的阅读技巧训练也会起相应作用。其次,光靠简化语言,增加对晦涩理念的解释,并不能完全确保调动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因素,这便要求教师采取更新颖的方式,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那根神经。在这点上,备课组里的老师和外教都帮我出谋划策,我们想到了一个寓言故事"The Giving Tree"。它的寓意有很多种,最普通的就是代表无私奉献的父母和只求索取的子女。由于执教材料的主题是“知足常乐,多欲招悲”,所以我们把寓言故事主体予以保留,在结尾处作了较大改动,这样一来就冲淡了父母子女的定位,只留下了“多欲招悲”这个寓意。很自然地引入正文的第一部分。

除了使用寓言故事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因素,我们还在一开始使用更多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招数”——用非文字信息因素来激活学生已有的心理认知图式,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故事做成视频,配上合适的音乐,配上语速适合阅读并思考的录音材料,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有效的美的享受。

在使用非文字信息因素来激活学生已有心理认知图式的时候,要确保非文字信息负载有效信息,切忌喧宾夺主,比如音乐的选择一定要选和文章情感相符合的纯背景音乐,切忌带有人声,否则就不是调动积极情感,而是干扰阅读了。

二、扎实处理材料文字信息

在阅读理论中,通过认知图示理解属于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而通过理解文字来理解语篇则属于自下而E(Bottom-up)的阅读模式,但我们大部分的阅读活动往往是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采用自下N_k的模式,也就是互动的(Interactive)阅读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改编材料主体部分的文本理解。笔者发现,文中有很多看似简单的词组,由于蕴涵相当多的背景信息,以及语言地道的关系,并不一定被学生知晓。在自己学校试教的时候,笔者发现这些具有“复杂:意思的“简单”词汇对学生而言反而构成了更大的困难,如:“,When the students are ready,theteacher comes,”“What is here right now is perfect”等等。因此笔者重点处理“简单”却“晦涩”意思的词汇。词汇学习不应是孤立的,它要建立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才更有意义,所以笔者设计了让学生阅读后做练习的方式。实践证明问题设置大都能圆满完成。“艰难”词汇处理完之后,接着便上升到对难句以至于整段的理解。实际上解决完那些晦涩意思的词组之后,对主题的理解就不难了。

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认同

阅读理解是阅读者基于自己对文字等印刷符号的识别能力,从阅读材料中辨识作者预设的信息。最终目的是为了建构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自我理解的语言与心理认知行为。由于这是篇介绍生活哲理的文章,除了要理解作者的生活哲学艺术外,我想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便是体验。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上让学生体验“知足常乐”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呢?虽然有了一开始寓言故事的引导,但光靠这个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让这生活哲理走进学生生活,与其相联系,让其“感同身受”。笔者在备课时采用了“Survey—Video Watching—Survey'的方法。即先调查学生学校生活中感到最不满的事情,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幸福感”很低。然后播放笔者自己加字幕的来自美国慈善组织Pennies for Peace的宣传片,介绍中东地区孩子从早到晚的生活作息情况。选择这则材料的原因有二:一是它跟我国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呈鲜明对比,会引起学生心理震动;二是它并非学生司空见惯的大苦大难,如非洲的困苦生活。其实这些信息的过度暴露有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感觉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而失去震动感。如此处理过后,学生才有可能感同身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该视频,笔者为该视频加上字幕,而且对重点词汇做相应处理。最后再做相同的调查,结果就不一样了。学生的“幸福感”明显增加。接着,教师就问:为什么大家的前后两次幸福感有那么大的差别?原因是有了比较,大家知足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一来,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又,在情感上进一步理解这个冷冰冰的哲理了。

为了把阅读情感因素进一步升华,笔者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把“幸福感”这个主题与当前的经济危机相结合,因为在当前这种背景下,幸福指数显得更具现实性,重要性从而更富有意义了。最后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发现幸福,而且更要学会分

享幸福,这样幸福感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消化”文本材料“细化”教学步骤

施建洪

一、“消化”文本材料-

对教材内容的精确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精准把握是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灵魂所在。在绝不放过一个单词的原则之下,经过反复推敲和再三修改终于改写好了教学材料,既不偏离文章的主题,又有选择性地保留了文章中高级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虽然修改后的材料降低了难度,但还是比较抽象,对高二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但是,也正因为具有了困难和挑战,学生才有学习的必要。如果教学的设计和安排能帮助学生或者能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些困难,那么无论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丰富、阅读技能的提高、内心世界的美化都将起到积极和巨大的推进作用。想明白了希望学生通过这篇材料了解些什么、掌握些什么、丰富些什么之后就进入了教学的设计。

二、“细化”教学步骤

笔者的教学设计严格按照“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的原则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感受颇深。

1发挥集体备课的真正作用

这节课的备课过程让我真正领略到了集体的力量。我想平时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作用,肯定能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次课堂教学比赛前,我们备课组的老师非常热心地帮助笔者完善了原先的想法和设计。观点和想法的碰撞肯定能擦出智慧的火花,本身讨论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集体备课如能长期坚持,对备课组成员教学能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也将给整个英语教研组留下宝贵的资源。

2建立各个教学步骤问的平稳过渡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一节课都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几个独立的部分机械地连在一起凑成的一节课。达到了这一要求,学生才能更好地、更自然地跟随你的设计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学生跟上了思维才能更积极地去完成各个环节所设置的任务。所以,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应该力求自然,在设计上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可突兀,否则会中断学生积极的思维。本次活动笔者所设计的这堂课,就是按这一标准去做的。利用生活中的几张照片。让导入部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入课文的理解后,先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框架和大意,而后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细节信息。细节理解完以后给文章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由总结提出了一个思考,由思考进入了讨论,而讨论所需的材料是文章所学内容和学生以往知识的结合。始终利用文章的主题作为主线,层层铺垫,循序渐进,达到了基于课文又高于课文的总体设计目标。

3预测和预知教学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

教学设计说到底是教师单方面的一种设置,而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拓展思路,在预测学生反应的时候教师的思维须具备外延性、发散性甚至逆向性。只有经历了最为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节奏而不至于因为突发的因素而尴尬、冷场。当然,课堂上的某些突发事件是防不胜防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点需要教师平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学习。

4甘于“寂寞”,留时间给学生安静地学习和阅读

在公开课上,有的教师可能怕上课气氛受到影响,当堂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很短。本次活动中,我所设计的是一堂阅读课,既然是阅读课,我想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如果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那么企图通过阅读来训练和加强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了。从形式上讲,这次课堂中,我让学生进行了跳读、快读和细读。从次数上讲,给了学生五段长短不一的时间进行阅读。虽然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有点沉闷,但是学生享受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阅读时间,从而为阅读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立足教材,激活思维

胡洁元

笔者有幸观摩了2009年浙江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领略了12位参赛教师的教学风采。围绕“关注教学材料的使用”的主题,授课教师立足语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巧妙、合理地利用生活和社会热点,为与会教师呈现了严谨的教学设计,展示了独到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深入学习了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感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点睛之处。

一、“用教材教”的理念

深刻认识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脚引进英文原版文章为授课材料,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认真学习和理解语篇,而且要深入挖掘语篇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逻辑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技能,从而把教材视做英语学习的工具,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关注教材

授课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获取阅读信息的平台,而教师对材料的处理,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授课教师利用教材的观点、结构、语言等要素,在组织阅读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不同技巧。同时,注重引思、导思、启思,教师设问铺路搭桥,学生的思维层层拔高。

1利用教材的体裁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概括、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活动的授课材料体裁均属于议论文。其中,“The an 0fliving"从贪欲是罪恶的起源,剖析人的真实内心切入,讲述了贪婪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五位执教该材料的参赛教师在材料改写过程中,以浅显易懂的价值观为出发点,逐步挖掘理论和事实论据,概括论点且深入探讨其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一教师以列举生活中的unhappy things导入课文,挖掘教材中的事实及理论论据,引出论点?The art of living is learning to be content”及分论点“BeHef is the great guide of human life”和“Wanting is the source 0f suffering”。在探讨了论点的内涵之后,教师提出:How Can I be happier at school?旨在让学生从思想上人手对教材进行回顾,并在文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在语篇框架结构的处理上,一教师根据议论文体裁的特点,着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创造性地提出:Howis the text organized?要求学生以“show and analyze a proble→find a new solution→present the topic”为主线,为语篇划分段落及概括段意。两位教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文体结构与课型的联系。

2 利用教材的语言和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词

汇学习习惯及增强跨文化意识

仍以"The art of living"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能领悟到一些简单的人生哲理。同时。参赛教师能充分把握教学思想内容的契机,适当渗透词汇教学,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和掌握词汇意义的良好习惯,及增强跨文化意识。许多参赛教师在改写后的教材中,保留了部分生词和难句,不仅使语篇原汁原味,也为教学词汇埋下伏笔。例如:一教师的改写教材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①When we are seeking solutions within a model…Well not find lasting,sustainable solutions,so we need to look outside the"box"

②…whenwelook attheworldwith a contented heart,when We stop for a while t0 smell the roses,whenwe arehappy,trulyhappy,whatweneedcomes,

在段①中,该教师引导学生揣摩黑体词与其并列的lasting在语境中的联系,并推测出两者为同义关系。通过因果连词so判断出look outside the“box”与上文seek solutions within a model之间为反义关系,因此其隐含意义是:think in another way rather than be restricted by a model。至于段②的smell the roses,该词条属美国俚语,不能直译为“闻玫瑰花香”。教师根据排比句式的特征及上下文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文化含义,即enjoy lifeo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能充分考虑思维和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推断词汇的言外之意。此举值得学习。

三、教材的取舍和调整

教材的取舍和调整,指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在本次课堂教学评比中,选手能针对英文原版材料的特点,依据教材的使用原则,从教材、学生、社会生活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语篇内容运用删减、补充、替换、扩展等调整方法,设置符合教学不同层次目标的理解性和扩展性教学任务。

1删减

《英语课程标准》对“读”的八级目标要求有: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等。“Thean of living!'是诗人John P,Haines对人生艺术的真实写照,内容丰富,语言地道,属一般性原版英文阅读材料,符合八级以上目标要求。而新课程规定,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此次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水平远未达到阅读原材料的目标要求,需要参赛教师在改写语篇材料时删减原材料的篇幅,适当调整词汇量、长句、复杂结构等语言要素,使之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且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

2补充

除了对内容进行删减以外,在教材使用的同时,教师必须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

第一,使教材内容和体系更完整、更全面。完整的教材应由语篇材料和相应的练习和任务组成。在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在改写材料的基础上,设置了生词理解、段落与大意匹配等理解性任务,以及社会热点讨论、诗歌赏析与仿写等扩展性任务。这些任务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The art oflivihg”是一篇极富哲理和语言美感的议论文。授课教师在改写语篇时,应注重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保留了大部分富有哲理性语言的同时,适时结合中英语言文化特点,补充思想性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例如:一教师在材料中补充了俚语“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以进一步说明“Learning to be content"的哲学内涵;一教师在剖析跨文化理解的问题时,则运用了中英互译的方法。如:Wanting is the source of suffering,(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Everyone and every experience can be ourteacher,(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elieve in magic and magic is,(心诚则灵)

所有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通过中英互译,了解到中英文的思维虽有很大差异,但在哲学思想的表达上并不乏共通之处。

第三,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高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处于由萌芽状态过渡到初步形成阶段。一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精髓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补充了一则寓言故事"The Giving Tree"作为导人手段,引出三个观点:Dont always askformore,Learn to be content,Develop a happy habR。原版寓言故事的引入,使学生在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从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情节中把握“知足常乐,积极面对人生”的生活宗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3替换

过多地删减和补充内容可能影响教材的真实性和系统性,特别是针对语篇材料的改写,教师并没有必要进行完全删减和补充,可以采取对材料的局部内容进行替换。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性地替换了一些学生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请看一教师对"The an ofliving"中“寻求解决方式”那部分的改写:”

Hardly can we fmd economic and lasting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Of greed-and-suffering from within a model that is totally wrong,We need tolook outsidethe box,thatislookfor a newway,

该教师用economic一词替换了原文中的sustainable,用totally Wrong代替了fatally flawed,这在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理解生词的负担;而用倒装结构hardIy can。we…替换原文中的否定式will not,则体现了教师关注所学知识的再现,通过在阅读材料中增加特殊句式的复现率,为学生提供重新认识和巩固旧知识的机会。

4扩展

高中学生思维趋向成熟,具有较强的判断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联想力。m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开展有利于这些能力的运用和进一步发展的扩展性教学活动。扩展性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教材的价值导向和语言要素,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自主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扩展性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延伸。在本次活动中,选手们十分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对话题做进一步探讨,有教师以教材内容为题材,自创感言、诗歌,供学生模仿和写作,升华教学主题。例如:一教师以原文“Things I wish I had known”的主题为精髓,巧用文中“虚拟语气”的结构,抒写了一首剖析自我内心、本质、经历和感受的诗歌,要求学生欣赏之后写出有关阅读材料的想法,该教师的诗歌如下:

Wisdom Polishes My Life

By Grace Wan

Stubborn,simple,hard-working,

Wandering,exploring,learning,

What a strugglinglifeIledl

If I hadtakenmyparentsadvice,

I would be a mother of a loveIy baby now,

IfI hadnt listened to gossip,

I would have more close friends,

If I had known the great pain of losing someone,

I would have accompanied my Granny more,

If I had followed the wise mails advice,

I would have suffered fewer hurts,

What a great lesson,

教师自创诗歌,亲自参与课堂教学,不仅起到了语言运用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愿望和写作兴趣。

猜你喜欢

教学材料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es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似“简”非“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