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2009-09-25李波朱柏义
李 波 朱柏义
[摘 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培养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认定 培养类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50-04
[作者简介]李波,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高职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2);朱柏义,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吉林长春 13001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的要求。目前研究分析“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培养类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及培养类型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首先搞清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目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格标准认定,二是能力标准认定。笔者就这两方面认定标准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培养类型
1.“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认定
首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所谓教师资格,对青年教师来说,应通过考核获得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对中年以上的教师来说,具有中级及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均可认定具有教师资格。其次,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如工科类教师应具有工程师、建筑师等职务,经济类教师应具有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或资产评估师等职务,法学类、医学类教师应具有律师资格和医师职务,等等。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明确的双重技术职务或双重资格。“双师型”教师具有两类不同的技术职务,其在技术级别上既可以是平行整合,也可以是交叉不整合。所谓平行整合是指同级不同类,如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所谓交叉不整合是指既是讲师又是高级会计师,既是教授又是中级经济师,这种技术级别的平行整合和交叉不整合的对应关系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色所在。
2.以资格标准认定的培养类型
——外聘资格型。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这部分人员岗位职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相应的技术职务,只要通过培养和提高他们课堂理论教学水平,在条件成熟时,给予认定教师资格或评定教师相关职称,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内转资格型。在校内长期从事科研、实验和生产经营的技术管理人员中选拔教师。这部分人中有一些过去曾经当过教师,由于工作需要调离教师岗位,当他们返回教学岗位后进入角色较快;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实训实验,对实践教学比较熟悉,通过短期培训后很快就能胜任教学岗位。上述两类人员一般具有较低的教师职称,兼具较高的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属于典型的交叉不整合“双师型”教师。
——考试资格型。学校通过指派和鼓励部分中青年专业教师参加社会有关部门举办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如会计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等。由于这部分人员本身就是教师,一直在教学岗位上,只需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就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毕业资格型。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他们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业后就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认定及培养类型
1.“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认定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认定是当前对资格标准认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的具体表现。为何提倡与开展能力标准认定,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现有职称评审制度条块分割严重,作为一般学校无权终审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由于某些政策不明确,指标限制及申报手续复杂等原因,对目前具有教师职称的教学人员申报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并很难成为现实。二是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专业设置局限性所致。现今社会和部门举办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一般仅局限在经济类和普通工程类,对一些特殊学科类如地质、勘探等专业来说,至今尚未设置这些专业的资格考核项目,致使类似专业教师无法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
所谓能力标准认定,首先是以具有教师资格为前提,部分专业教师参与或承包生产项目并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当这些工程项目通过上级技术部门验收后即可认定其已具备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也就可认定具有相应的技术职务。
2.以能力标准认定的培养类型
——承包能力型。例如,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部分系和专业,经学院授权以法人身份出现,自主组成测绘队、钻井队和勘察队,直接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在承包过程中部分优秀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总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作业组长等技术职务。近年测量工程系承包的吉林油田三维地震测量工程,有12名教师带一个班学生参加施工,施工要求全部按国家规范执行,项目最终顺利通过了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和甲方验收;岩土工程系承包的黑龙江五常三口工业水井工程,由8名教师和16名学生组成钻井队,采用新的工艺和设备,顺利完成任务。上述专业教师的实际能力,证实了自己具有相应实际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对这部分教师,学院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是无可非议的。
——参与能力型。例如,由于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测量工程系和岩土工程系的行业特殊性及广泛适用性,决定其具有多方位承揽和参与工程项目的可能性。其先后参与的大型工程有引松入长、内蒙古伊尔施电站基础勘察等,在这些大型工程施工中,部分教师担任技术负责、总工程师和作业组长等技术职务,并出色地履行了岗位职责,这些专业教师同样无愧于“双师型”教师的称谓。在以能力标准认定“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一般应把握三项标准,一是承包工程项目在其完成时,必须具有项目验收合格证;二是参与者应具有岗位责任证书或相关证明;三是无论承包工程还是参与工程,在工程结束后,都应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论文。上述三个标准对部分确有实际能力的专业教师来说,是完全能够并应该做到的。
二、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近年来,在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教育工作的扶持下,通过高职院校积极努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调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产生,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应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不断研究,不断改革,积极寻求改进措施,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高职教育特色的重点和关键。从教师角度看,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性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以至不能适应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特定需要,主要表现在注重传统理论讲授,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学历的提高和职称的晋升,而对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提高积极性不够,甚至没有。从学校角度看,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有的缺乏结合实际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长效的培养培训机制、职称评聘制度等,特别是职称评聘过程中只注重学术成果和课堂教学质量,轻视教师实践环节的经历、技术技能和工作成效,从而直接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效果。从社会角度看,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对“双师型”教师培训不愿接纳,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难以提高。认识上的不足,必然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教师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数量较少,与国家规定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毕业生或研究生,占60%以上。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学术能力,缺少工厂实际锻炼的经历,对实训教学、现场教学的驾驭能力较差,缺乏实践技术的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难以达到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二是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通过改制、转型过来的,其中有教师职业资格证的很少,他们强于理论、弱于实践指导和操作,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差甚远。三是用人制度僵化,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公办学校编制控制、行政审批式的人事管理办法,限制了教师的调整、补充。为满足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训,高职院校需要聘用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只能少聘或低聘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教师结构不合理并得不到及时改善。
3.师资培训组织形式不合理,培训环节薄弱
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师资培训体系中的主导仍然是部分重点大学,缺少企业的参与和介入,基地培训大部分是理论授课为主,缺少先进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际训练,缺少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从而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训环节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规范的管理方法,缺乏长效的培养培训运行机制;二是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理论培训多,技术技能培训少;三是教师培训经费不足,缺乏稳定来源;四是对在职教师培训缺乏力度,部分教师安于现状,教案几年不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无法传授给学生,却又得不到培训,使得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影响。
4.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高职教育应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然而,企业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效益,是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对校企合作缺乏有效驱动,缺少主动性。当有教师和学生来到企业实习时,企业最担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劳动纠纷,致使教师和学生进入企业接受培训机会甚少,校企合作很难深入。一些企业虽然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内挂职锻炼,但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岗位也不愿对教师开放,教师的培训多是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完成培训过程,教师的技术技能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由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先进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支撑,导致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难以提高。
5.政府和地方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但目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数量较少,还有很大缺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是对教师生产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而生产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一般需要教师通过在实训基地和实际生产环境的训练才能得以完成。当前各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条件都比较薄弱,既缺乏政策的倾斜,又缺少政府和地方的教育投入,尽管近几年部分地区经过建设形成了少量的大型实训基地,但仍难以满足众多高职院校的普遍需要。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改进措施
1.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的认识
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的认识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作为“双师型” 教师应该掌握某一职业领域中具体的职业及其职业规章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以便能预见职业领域内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二是“双师型”教师应该了解传授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是受现代企业职业岗位的影响,而不是局限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内;三是“双师型”教师要把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创建为学习环境和学习领域,以便为企业开拓专业工作中所蕴涵的学习的可能性。
2.加强“双师型”教师专兼职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走自主式发展之路,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选拔学历合格、理论基础好、有操作基本功的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双师型”高素质人才;三是扩大兼职教师的聘用范围,面向社会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来学校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一支专业技能高、数量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促进教师队伍个体“双师型”和整体“双师型”的全面发展;四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专业教师,把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创建成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领域。
3.加强“双师型”教师上岗制度管理
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和实施“双师型”教师上岗资格制度,为提高教师整体队伍水平提供制度保障;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要给予重用,对未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限期培训提高,没有明显改进的少用或不用,逐步淘汰出“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方法,定期考核他们的业绩,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受益、职务晋升联系起来,以此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引进教师上岗的竞争机制,不断促进教师提高技术能力、掌握实际生产所需的先进技术经验,建立末位淘汰制,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不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转岗分流。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如在课时待遇、评优、晋级职称、进修补贴等方面给予激励,从而调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双师型”教师变成专业教师追求的目标。
4.加强“双师型”教师师资培训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紧贴社会需求的岗位教育,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更需要终身学习。要使“双师型”教师的技术能力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适应,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师资培训工作是个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持立足本校、联系企业、加强实践、在职为主的原则开展师资培训工作,进一步健全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并落实到位,使在职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强化技能,以便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强与师资培训机构和有关企业单位的联系,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师资培训基地,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创造更为广阔的天地。高职院校也要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相应采取规范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长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运行机制。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培训需求,所以,要构建个性化、终身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是否重视“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看经费投入是否优先充足,政策倾斜是否保障落实。因此,高职院校要牢固确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教学条件,逐步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待遇、高要求和高素质,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经济保障条件。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视角观察,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有效体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施过程,是创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坤领.浅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J].科技资讯,2008,(32).
[2]张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3]邢彦辰,温海洋等.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34).
[4]刘红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5]徐亚南.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跨世纪,2008,(7).
[6]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责任编辑:王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