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多样社会思潮

2009-09-02杨增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

杨增岽

摘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发展到今天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回望这16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正因为理论的真正魅力不依靠于“谁能够更好表演”来获得,越是以“小丑”般的心态对马克思主义歪曲刁难嘲讽,反倒是越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劲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从来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较量中尽显其颠仆不倒的真理性的。今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建设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敢于、勇于、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51-05

追溯马克思主义产生、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受过种种责难和攻击之后仍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独特的理论魅力而不得不深受关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同各种社会思潮的较量、批判、分析和甄别的过程中延续下来的。也正是经历了多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其诞生16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强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与此相反,别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曾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种种批评诬蔑刁难且“盛极一时”的思想观念究其本质评判来说如今却早已经“盖棺定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诸多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攻击。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经过了较量和战斗,一方面,它要反击来自资产阶级阵营日趋频繁的攻击;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争论比较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马克思去世之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第二天一家资产阶级报刊就诅咒道:“红色博士杜撰的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在他逝世之后,他的追随者剩下不足三百。愿他幻想的学说本身会随着马克思之死而死亡”。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一些反共势力喜形于色,嚷嚷20世纪末最伟大的事件是共产主义的彻底失败。回过头去看,特别是在今天美国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认识应该会更深刻、更全面。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涉及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是在不同现实实践中、在同各种思想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这一点,恩格斯1845年1月20日致马克思的信中说得非常清楚,他对马克思说,“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不少都是有针对性地批判当时有一定影响的错误言论和观点,最突出的比如《哲学的贫困》、《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论蒲鲁东》、《反杜林论》、《怎么办?》等。

19世纪30、40年代,当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也纷至沓来,给工人运动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标榜上“社会主义”标签的反动、保守的几种错误思潮。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带来的危害,马克思和恩格斯展开了剖析。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实质问题,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莫泽斯·赫斯和卡尔·格律恩等人把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同空想社会主义拼凑在一起形成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的社会主义错误思潮。针对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不同政见代表人物在莱比锡创办《维干德季刊》杂志所作的公开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积极回应,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也彻底地清算了自己以前的信仰,阐述了自己创立的崭新世界观。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相对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不少变化,特别是由于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给人们产生了资本主义似乎已经演变成“有组织的”经济制度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消失”了,于是不少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理论“过时”了。于是,涌出一股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思潮。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和平时期存在的“合法斗争”使得一些工人阶级理论家鼓动“议会道路”,主张走“渐进”的手段向社会主义“进化”,进而演变成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淡化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在恩格斯逝世后,这股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更加狂盛,第二国际内部产生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派别。在事关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倍倍尔、卢森堡等勇敢坚决地给予了剖析和批判,才最终得以坚持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所经历过的种种斗争,可以引证的例子其实很多,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列宁是怎样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经历的斗争历程作出评述的。1908年,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中指出:“就是在那些同工人阶级的斗争有联系而且主要在无产阶级中流传的学说中,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下子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在它存在的头半个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起)一直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进行斗争。在40年代前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40年代末在经济学说方面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50年代完成了这个斗争,批判了在狂风暴雨的1848年显露过头角的党派和学说。60年代,斗争从一般的理论方面转移到更接近工人运动的方面:从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70年代初在德国名噪一时的是蒲鲁东者米尔伯格,70年代末则是实证论者杜林。”对于马克思主义在种种错误思想体系斗争中所最终体现出来的真理性胜利,列宁无不充满了自信,他说“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取得最根本权利的思想武器,必然遭遇到来自要维系既成利益的资产阶级的敌视,资产阶级也必然采取种种思想理论上的斗争策略以颠覆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这就不足为奇了。”列宁同时还指出:“无论是借驳斥社会主义来猎取名利的青年学者,或者是死抱住各种陈腐‘体系的遗教不放的龙钟老朽,都同样卖力地攻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扎根,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攻击更加频繁,更

加剧烈,而马克思主义每次被官方的科学‘消灭之后,却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机勃勃了”。“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而恰巧正是这不平坦的道路造就和锤炼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品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具有了批判性的同时也具有了科学性。

可以确信地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个社会思潮,像马克思主义遭受那么多方面的、长时间的猛烈攻击,那样粗暴或精巧的、露骨或隐蔽的歪曲和诋毁,具有那样曲折、艰辛和微妙的战斗经历;也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具有那样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威力,那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那样经久不衰地焕发着革命的、批判的伟大精神和创造性的理论活力。

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共产主义运动仍然还是处于低潮,甚至仍将有一段长期的时间处于低潮,一些人不愿、或许从来就不曾有过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指责和诋毁的打算,林林总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批判总是不可避免的,这似乎也成了一种“规律”,但是,无论怎样来讨论和比较,马克思主义无疑是科学的,这一点,不少西方著名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曾说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超越的”。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对马克思一无所知,就等于半个文盲。”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反共反华势力叫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终结了,而一些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认为,“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说,“庆贺马克思主义死亡,正像庆贺资本主义取得最终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唯一的科学。”总之,可以列举赞颂马克思主义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还是坚信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任何思想理论的建设发展一样,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但是,同一样的实践有时往往会经过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经验总结,同一样的实践被人为错误的歪曲之后就会产生出错误的思想认识。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在社会上得以传播和蔓延就成为了错误的社会思潮。一些进步思潮,一些在历史上对人们的认识起过作用的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恩格斯曾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由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产生的新的学说,只有通过已有的思想材料、思想形式才能形成。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也必定同既有的思想理论体系相联系,其中还不乏错误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在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同时,也积极地起到了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正像文化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一样,社会思潮也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对进步思潮当中合理的、有价值的成分加以吸收,可以更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对于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无疑能够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更加缜密,论证更加深入,更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够使马克思主义者获得锻炼。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正是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甄别、研究和引领中确立并巩固、发展起来的。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进行真理的较量,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当前,在社会思潮的分析中把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好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揭“假”,一个是要纠“错”。

关于“揭假”,主要是要分清、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分清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许多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理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下进行的,例如“两个马克思问题”、“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问题”、“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中晚年恩格斯放弃革命斗争”、“人道主义与人性问题”等等。这种情况甚至在马克思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发生,针对当时伪装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下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马克思气愤地说: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关于“纠错”,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点看来是重点。当前,有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乃至扎根于今天的中国成为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是因为在实践上很好地学习和坚持了列宁关于社会意识需要灌输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因为靠权力部门“灌输”。也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存在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了根本指导思想来加以坚持,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与其它社会思想流派同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供人们学习、选择和接受。对这些问题和看法,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靠政治权威或者是单方面灌输的方式来获得民众的认同和信任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之所以长期坚持更不是先决条件地把其它所有“非马”的思想观念预先给予打压封闭。早在1881年,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由于自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物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要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所以,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请教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定仍然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人生目的。过去,毛泽东同志强调并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人生目的;邓小平同志则强调“一切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胡锦

涛同志讲:“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今天,只要我们今天紧紧依靠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切把群众的利益放到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上,就不必担心马克思主义没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地位也会很好地坚持和巩固下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单边化”的事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是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们首要的出发点不是去“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要“解构”马克思主义,“解构”是不苟传统,是敢于直面权威,更是可佳的“学术精神”。在这些人眼里,马克思主义从来是“有问题的”,他们总是试图在某些方面或某种意义上要“解构”、“分析”、“重新理解”、“超越”马克思主义,甚至于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视作“真正的学术”,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在他们看来都不是学术,都是空话套话。也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再标榜自己的纯学术性和超党派性,他们通过关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因素,进而夸大马克思思想的早期和晚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差异,炮制了马克思理论中批判和科学的紧张,从而构造了“两个马克思”和“马恩对立论”,用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不管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和什么样的研究范式,只有一条,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所谓“价值中立”的学术研究?难道有意回避马克思主义就叫“价值中立”的“学术研究”?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价值取向的,事实与价值或者是真理与价值,这两者从来是不能互为偏离的。

也有一些人声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最受不了不同意见的质疑,动不动就拿“大帽子”压人,这让人感到纳闷,似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就成了“咄咄逼人”了!对这一点,毛泽东曾指出:“在我们国家里,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承认为指导思想,那末,能不能对它加以批评呢?当然可以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看来,面对质问,一个真学、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有理论自信和理论勇气,而理论自信和理论勇气是建立了自身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掌握和贯通理解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彻底掌握理论,才能变成“批判的武器”,达到以理服人。

当然,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在目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一定损害,把因政策调整改革所引起的一些暂时性不公现象也怪罪到马克思主义名下,把问题归罪于是马克思主义造成的。应该说,这是由于部分群众对我们改革的一些具体失误,或者是对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不理解,心里有不满情绪造成的,对此,一方面我们要耐心、虚心、关心地做工作,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忌蛮横、粗暴的刚性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主动到群众中去,努力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应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及时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振兴,是一个需要不断地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是相同一的一致过程。今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建设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敢于、勇于、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排除思想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不可否认,也并不应当否认,一些顽固不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颠覆渗透采取了更为隐性的、“含情脉脉”的新方式,他们以“民主”、“自由”、“人权”、“宗教”等旗号,披上“普世价值”的外衣,借题发挥,蓄意炒作,内外勾联。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正如敏锐的人们所看到的,当下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力图导引和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其间,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弹冠相庆,与此相应,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争先恐后,极力表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天,有的人已经不再是“或明或暗”的反对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公然地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的立场已经很鲜明,观点已经很明确,有的完全脱离了学术争论的范围,一些人诋毁、攻击、谩骂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党的领导。今年我们讲社会和谐不等于普天之下我们已没有了“敌人”,尽管我们无不总是充满着善意的愿望。

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时刻警醒到,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改变一种制度,也必须是要造成不利于这个政权和制度的舆论,包括否定这个政权的历史,“欲先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永远记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被多样化社会思潮逐步蚕食,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则被西方思潮的声音压了下去,于是失去理论和舆论支撑的苏联大厦轰然倒塌了。这是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前车之鉴”。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当前,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首要是以下两点:

队伍是关键。任何国家要想增强自己的软实力,维系好自己的意识形态,都要首先搭建一支反应快、有深度、有远见、懂政策、能战斗的高素质理论工作队伍和新闻传播队伍。在这支队伍当中,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素养是首要的。当前,如何保持这样一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后继有人)是重中之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青年提供学习、接受和锤炼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品质的舞台是我们有关部门要充分保障的。

平台是保障。传播思想掌握话语权必须要有平台,所谓平台也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今天,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讲坛、电台等外,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了非常主要的话语平台。我们要善于整合这些资源,利用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舆论导向性作用。要有意识地、旗帜鲜明地积极创建和开辟传播党的创新思想理论观点的平台。

涉及有关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出版物不能完全地准人市场机制,搞所谓“读者养刊”模式,而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加大发行量和传播普及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少数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变为“多数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应充分发挥好各种媒体的功能,增办多办一些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而不是总以“研究”的姿态和面孔出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在与多样社会思潮的斗争中绽现和延续下来的,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敢于、善于旗帜鲜明地研究、批判和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要以自信、主动的心态去分辨和剖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这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3][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5][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6][美]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c],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10][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231,

[11]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418,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2,

[14]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_求是,2007(14):52-54。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