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探析

2009-08-27唐险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论战助词岳阳楼记

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诘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文言文篇目占课文的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其要求有所降低,是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学生,尤其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帮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

长期以来,如何顺利通过这一关,一直困惑着我。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边讲边译,要求学生“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结果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了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于是我又尝试了给学生分析文言文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他们对文章内容却一片茫然,难以引起共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

的欣赏美的感觉消失殆尽。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字当先 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生学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范读、吟读、诵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等,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的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范读,以加深记忆。“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国志·出师表》。以上三例中的“石”(dàn)、“被”(pī)、“否”(pǐ)字等等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范读,能使学生掌握音节、停顿、读来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

就水道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二.切分实际 教会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语言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引起学生的厌学。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下边的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或教师点拔,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 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若”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似,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及,比得上);“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等。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

文言文虚词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

1.作代词

用可指代人、事物、相当于她(们)、她(们)、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2.作助词

⑴、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⑵、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⑶、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⑷、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⑸、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3.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当之郡,道经昌邑”《四知》;但这种情况不多见。

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无定法,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不太成熟,在具体教学中还应多摸索。

唐险峰,教师,现居贵州绥阳。

猜你喜欢

论战助词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拥有一种“超能力”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曹刿论战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