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的社会学审视

2009-08-18刘忠华

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思想意识高考语文

刘忠华

[摘要]标准化试题作为语文知识等考试内容在试卷中存在与呈现的特殊方式,从教育测量学角度看,它是参考常模建立的统一标准,是一种考试程式;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标准化考试其实是对考生思维方式的严密训练与严格控制。考试的标准化,实乃规训人的方式,在学校中行使着教化人的权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思想意识,控制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73-03

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的标准化考试改革以来,高考语文知识基本上以“标准化试题”出现,成为语文知识在试卷中的基本呈现方式,也就是说,标准化试题已经成为高考语文知识的基本“形式”。因此,除了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分析外,还要对其“形式”进行讨论。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为世人诟病的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试作一些社会学的辩护。

1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及其论争

标准化试题作为语文知识等考试内容在试卷中存在与呈现的特殊方式,从引入我国高考的那天开始就备受争议。严格地说,标准化试题只是标准化考试的一个部分。“标准化考试属客观性考试,是依据现代考试理论,借助现代统计方法和电脑技术,严格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设计和实施,有效控制各种误差,具有统一标准的考试。”[1]作为一套有着严格要求的大型考试程序,“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标准化:①试卷编制过程的标准化;②测验实施过程的标准化;③评分过程的标准化;④分数解释的标准化”[2]。在我国,从1985年起,原国家教委首先在广东进行高考标准化试验,科目为数学、英语。1987年6月27日,国家考试中心成立,当年语文开始试行标准化考试,试点范围扩大到广东、辽宁等七省市。1989年6月,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决定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1990年开始,高考语文全国卷进一步向标准化靠拢,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全部为单项选择的客观试题,并首次出现了答题卡。此后,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对标准化考试的争议也没有停止过。据资料显示,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批评主要集中在1991年上半年和1997年以后[3]。1991年的批评主要指向客观试题的弊端:“只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结果,难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考查学生的聚焦思维,难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只能考查学生的定向思维,难于考查学生的异向思维”,“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难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4]。有人也曾简要地把它概括为“三重三轻”,即重符号轻表达、重结论轻过程、重识记轻思维[5]。最主要的是,标准化考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1997年底由《北京文学》一组文章引发的全国上下对语文教育的大审视,标准化考试成了批评的焦点,批评者不乏著名特级教师及大学教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发表了《“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特别谈到标准化试题“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6]。知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在2001年12月12日《中华读书报》上就高考语文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分别对2000年全国语文卷“第Ⅰ卷”中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和2001年全国语文卷第一部分中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阅读赏析及其标准答案提出批评,认为这种所谓“标准答案”简直就是“荒谬答案”,“其荒谬之处就不能不贻误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教师和学生”[7]。因此,有人提出要“大胆废除标准化考试”[5]。2005年春,又出现了新的一轮对标准化考试的批评,如《南方周末》2005年2月24日发表的长篇专访《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8],再一次将标准化考试推向风口浪尖。

当然,也有持公允者,对标准化考试进行了教育测量理论的辩护,认为标准化考试参考常模建立统一标准,是一种考试程式。而试题是它建立统一标准所采用的手段。就试题而言,没有标准和非标准之分。不能说标准化考试所采用的试题都是“标准化的”,也不能说有的试题有问题,整个标准化考试都有问题。就一份试题而言,其实没有什么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之分。但是对试题应作标准化处理,“所谓试题的标准化处理是尽量使一份试题和同一考试的其他试题保持一致,使考试的评估有一个稳定的标准。”对标准化考试的大张挞伐,其实批的都是些语文试题(主要是客观试题,高考语文试卷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及其给定的“标准答案”[9]。

2高考语文试卷的社会控制本质

考试活动作为社会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特定的内部结构、外部关系和功效。如果说社会母系统是一个大场域,那么考试活动就是一个小场域,而考试试卷(即“考卷”)则为考试活动这一场域中的一个极小场域。“考卷”作为“文化合法性竞争中的知识场域”,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资本和权力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考卷是社会控制的重要介体,是分化人员、维持社会现存制度的有力机制。它不仅是考生和考官互动的中介,也是社会控制的中介。

考卷作为一个场域,存在着“时空的空洞化”与“考试主体[10]的隐遁”的特点。时空的空洞化表现在考试时段的时空凝结在一张考卷上。在考卷中,应试者(考生)与从未见过或从不认识的考试主体互动。也就是说,考卷重新安排了空间,使考生无需离开考场就能与任何考试主体互动。同时,它也改变了人们的时间体验,因为考试主体与考试对象的交流几乎是即时性的。当然,从表面形式上看来,考卷是封闭性的。但是考卷背后的时空又是无限延展的。而统治者的权力就隐遁在试卷背后,这种隐遁看似无形,却体现了一种规训。正是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操纵,在考场中运作着规训权力。换言之,考卷这张纸并没有屏蔽掉其后的社会控制力量。相反,这种隐性的无形的控制力量较之于有形的控制更强,对人的影响也更深远。

考卷是权力微缩之后的场域,充满了控制与规训,是考试主体行使统治人的权力、控制人的思想的工具。它是封闭的,但又是无限敞开的:从有形的考卷来看,它是封闭的;从无形的考卷来看,考卷背后这种“广延性权力”无处不在。考卷“是人们在理想地确定规训权力运作的过程中的检测和考验”,它不仅仅是检测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工具,也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中介和手段。而且它的力量表现在“从不干预,它是自动施展的,毫不喧哗”,微妙而巧妙地体现在考卷中。考卷上集中了权力,但是这种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是体现在统一分配、安排在每一份考卷上。这样,通过考卷作答,来实现权力对考生的征服,强制他们按要求作答,从而实现社会主流规范向考生内心世界深入并产生持久的影响,让考生遵循主流社会的价值规范,为他们进入社会或进入高校奠定基本的规范化基础。可见,通过考卷,可以检测到考生对民族语言的认同,评定其能力和特点,进行严格的分层,并将学生有秩序地分流,从而实现高考的社会作用。“随着权力取得的进展,知识也取得进展。在权力得以施展的事物表面,知识发现了新的认识对象。”[11]这样,考试通过者成为一种新鲜血液汇聚到主流社会中,使这个社会保持长久活力,得以进一步发展,使整个社会实现健康有序地良性运行。

3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内隐的思想意识 控制手段

标准化考试是专业分工的产物。标准化考试全部采用单一选择题,并实现电脑阅卷,“从考试技术上讲,选择题可以用来评价相当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提示并限制了正确答案的范围,标准化考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12]标准化考试引入我国语文高考20余年来虽有争议却还未废除,并越来越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2005年起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I卷要求全部在答题卡上作答,标志着高考语文采用电脑阅卷的开始)。笔者认为,标准化考试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客观性及评卷的高效率与公正性。如前所述,从其社会学本质上而言,标准化试题要求考生在给定的答题项中选择,对于答题的思考范围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学生的思维只能在一定的结构中运行,“事实上,这些题目是作为真正的思想范畴运作的”,它们明确划定了范围,“并以此来限制思想的空间”,进而扩张到整个社会空间[13]。说白了,标准化考试其实是对考生思维方式的严密训练与严格控制,稍有逾矩,即被判为错误。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象征性的强制力,让考生尝到超越规范的后果。用金生鈜先生的话说,考试的标准化,“意味着在考试的规导下,教育变成了强制性的结构,对人进行机械的标准化训练”, 它“试图把知识的主观性判断与选择的可能性减低到最低限度,把思维、视野、知识等囿限在固定的范围中,以‘别无选择的方式把学生纳入客观化的铁板一块的模式中”。考试的标准化,实乃“规训人的方式”,在学校中行使着“教化”人的权力[14]。

高考不仅是对教育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限制(还有一个方面的限制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而且,它还决定了教育中对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显然是受到社会统治集团意识的规约的,使得教师不可能随意按照什么样的解释,就可以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标准化试题的标准答案无疑是权威和法定的,具有唯一性。通过唯一的答案,考试宣扬了法定的知识,同时也排斥了其它知识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对考卷的作答者和评阅者是一种尺度和规约,实际上也是考卷世界中的一种典律,它具有不可逾越性[15]。所以,孙绍振先生谈到的2000年全国语文卷“第Ⅰ卷”中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一诗阅读理解及2001年全国语文卷第一部分中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阅读赏析及其标准答案,只能是考试主体规定和认可的“标准答案”。作为国家考试,高考考试主体是在代行国家职权,毫无疑问,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考试中要求的知识内容和思考方式,就是平常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育和考试,在许多的学生身上训练了一套固定的思考问题的路数、感受事物的方式,也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一定规格的人,具体说,就是信仰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现行政策的人。”[16]可见,意识形态总会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手段,来为自己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在教育中,它最关注的,是以一切可用的材料,造就符合特定要求的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解释和评价,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所以说,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不是考查读者的多元化理解,也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在考查考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套用布尔迪厄的话,笔者发现考试内容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内容本身,也不在于获得这些内容,而在于人们为了获得这些内容而必须经受的考验中学到的东西[13]。无疑,这些东西正是对考生的一种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众所周知,社会统治集团总是选择那些认同自己意识形态的人进入到高等学校深造,以成为合格的甚至是高素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廖平胜,等.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

2余彤辉.如何客观评价标准化考试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学语文教学,2000,(9):14-16.

3周遐年.对标准化考试的文化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66.

4 汪龙周,周亚东.高考语文不宜再向客观题靠拢了[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5):1-2.

5 朱宝元.大胆废除标准化考试[A]//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412.

6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00.

7孙绍振.“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研究点滴[J].名作欣赏,2002,(2):92-94.

8石岩.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N].南方周末,2005-02-24.

9杜诗春.“标准化考试”辩[J].中国考试,1999,(5):17-21.

10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6.

11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处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23-231.

12康乃美,蔡炽昌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9.

13[法] 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6,191.

14金生鈜.对现代学校考试的教育哲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1,(2):39-42.

15 张行涛.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209-211.

16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9-270,258.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of test in the sociology carefully examines

LIU Zhong-hua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Yongzhou,Hunan,425100,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wa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it is an unified norm and test procedure from education surveying.It is necessary of the examinee to excise their thinking way strictly training and control.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is a power to those who educated at school.

Key words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hinese,standardized test,ideology,control principle.

猜你喜欢

思想意识高考语文
试论党员管理对基层单位党组织建设的促进作用
延安精神与改进工作作风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及其对策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从思想上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
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