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08-18王爱芳

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秦 军 王爱芳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文章就培养创新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13-05

科教兴国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从某种角度上说,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技和教育是这一战略的两大支柱,前者涉及到知识的创造和应用,后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而不论是知识的创造和应用,还是知识的传播与普及,都离不开创新和创新人才。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涌现,是这一战略实现的前提和可能。因此,唯有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科教兴国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1]。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作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创新型人才概念

创新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开创者和代表者,纵观现代社会,创新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那么,什么是创新人才呢? 对此,人们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人才,其标准不在于他从事的职业,不在于他地位和学历高低,而在于他能否创新,能否视创新为已任,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并取得杰出的创新成果。具体地说,创新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1)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便不能运用发散性思维去进行联想,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极大地影响一个人创新能力。要想具备创新意识,求异思维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创新意识萌发的先决条件,创新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路径上,善于应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超出一般人的思维,提出新思路和新问题。在接受前人的理论和传统知识的时候, 体现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唯物主义态度,在人类进步和科学发展中,探索出尚未认识的科学规律,开辟出新的认识领域[2]。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多维思考的习性,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归纳的能力和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3]。

2)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立体的知识结构。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也并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创新意识的获取是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创新,是在接受和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而随着现代边缘学科和边缘理论的出现,加之多学科的交叉,未来的创新人才不再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而是掌握多门知识和经验,又能将其融会贯通的人,或者说是具有立体知识结构的人[2]。

3)百折不挠的意志及敢冒风险矢志创新的勇气和品格。创新是一个失败率很高的事情,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不畏困难、不惧挫折,并闯出新道路、迎接新挑战,最终取得新成果[1]。

4)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创新活动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创新层次越高,对合作依赖程度也越大。据调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中,通过合作获奖者1901年至1925年只有41% ,1926年至1950年增至65%,1951年至1972年上升到79%,由此可见合作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具有组织协调管理能力、高瞻远瞩的决策能力[3]。

上述四种素质和能力相辅相承,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发挥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优良品质,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实践取得杰出创新成果,为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也就是要树立正确、先进的创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转变办学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加大教师创新意识培养和大学文化建设[4]。

2由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性

2.1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上规定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尤其要把蕴藏在大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使之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1]。

2.2高校具有创新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无论从智力因素还是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来看,大学生群体都处于创新养成和接受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而高校具有创新教育的优厚条件,创新教育是一个包括创新基础积累、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成果催化等复杂的训练和养成过程,这个过程在高校能够最充分地展开是因为:大学生有了较多的知识储备并处于大信息量的学习中;大学教师是学术性、研究性、高智力劳动群体;大学拥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高层次的科研课题与成果,大学拥有多学科集结、多文化交流、新知识汇聚的优势,大学学习活动的研究型、学术活动的高频度、科技活动的实际性,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实施的便利[5]。

2.3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世纪之交在国外兴起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各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80年代,日本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力求建构创新教育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英国学者对创造性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地探讨了创造性与智力、个性的关系问题;德国学者近20余年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的编制,而且还深入研究创造性的性别差异;20世纪末,法国也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学术讨论会上,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形成创新性思维品质,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我国高等教育要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施创新教育[6]。

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创新人才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和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应该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目前,在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意识是各种创新行为的观念形态,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但种种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成长的早期阶段培养不足,而这更多的是植根于我国民众的传统思维方式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在我国,受制于中庸之道社会心理和中央集权统治传统的长期影响,循规蹈矩的社会心理根深蒂固,民众对于新奇的事物普遍存在一种保守、害怕甚至敌对的态度。在学生成长的早期,家长和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向他们灌输一种“听话”的思想,不喜欢他们多问“为什么”,不能正确地对待“淘气”的小孩,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儿童的探索心理,致使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性先天不足。进人大学阶段后,基于路径依赖[7],他们受到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更习惯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现成知识,对于探索新知普遍存在一种事不关己的惰性心理[8]。

2)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一流的师资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师资总量方面,2000~2006年,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从46.28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5.3%,其中绝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2001年我国高校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8.89%,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6.44%,并逐年增加。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2月中国高等学校教师当中有博士学位者,全国平均是7%,重点高校教师有博士学位者为20%左右。同一时期,美国本科以上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0%,英国大学为70%,德国接近100%。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增强,但高学历者大多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教育经验丰富者普遍未经历博士教育训练,二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乃至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具有高学历、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反映出我国成熟的创新型教育文化尚未完全形成[9]。

3)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升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而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质量。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多为大班课,相当多的实验实践教学亦是整齐划一,“满堂灌”、“填鸭式”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和主体性的教学氛围不浓厚。这种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也不能给学生提供创新所需的环境和创新实践机会,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3,5,8]。

4)缺乏创新人才的成长评价机制。创新人才的成长,是家庭、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学校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教师也是生活在特定组织中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影响教师教学改革的成效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有效的教学发展与有效的机构发展相联系,并依赖于机构发展。目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向度的目标追求使得教师难以全面应对,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精力、钻研的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投放和支撑力度是非常有限的。

事实上,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仍然是以奖惩为目的的绩效管理体制,在学生发展中更注重的是他们的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学习,这实际上也就是将教学的好坏简化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这必然驱使学生蜷缩于书本之中,走为考试学习的道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这种制度导向下,大学教师往往更为注重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等更深层次能力的培养。

因此,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创新人才的成长缺乏有利的制度保障[5,8]。

4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以下应对之策。

4.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要培养创新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发挥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基本目的,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况,形成勇于探索、勇于求异的学习氛围。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新想法,主动地与周边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积极利用各种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表现、试验自己的新想法。

最后是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任何创新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迎接挑战、经历失败,要付出艰辛劳动并承担一定风险,使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个性[2]。

4.2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热心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为,只有最优秀的教师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才能产生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最佳的社会效应。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曾说:“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因此教师的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呢?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加大教师的科研力度。一个大学教师不可能纯粹只教学而不做科研,如果没有科研提供新的思想和启示,其教学水平是难以真正提高的。具体可以考虑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并且有计划地引导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支持其参与国家及各部委的基金科研项目,以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或者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的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优化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选择那些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具有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同时对国内外学术界保持广泛联系、学风正派、又有合作精神的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让他们组建学科梯队,这样就把教师个人发展与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统一起来,放弃单纯的知识传授,在教与学中建立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把教学科研内化为教师与学生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而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才有可能提出大胆的富有创新的设想和方案,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研新秀[9,10]。

4.3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就是用创新学习理论指导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可以为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学生的创新精神源自于他们对于探索未知的强烈兴趣,创新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改革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以前的“教什么”为“如何教”,多采用互动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由指导者变为共同参与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大胆质疑,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必须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基于目前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学科知识既高度分化但又在多学科领域交叉渗透的特点,高校课程体系一方面应该加强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依托一个专业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训练,不断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获得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8]。

4.4建立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及成长评价机制

建设良好育人环境,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高校的育人环境一方面是高校校园设施的硬件建设要富有学府气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彰显青春与活力,显示出文化魅力,给身临其中的大学生一种创新冲动,使之产生强烈的创新需要,以营造持久的创新环境[11];另一方面是要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师生间、老师间、学生间可以就任何一个问题自由发表看法和观点而不应受到指责和责难,高校是产生思想、发展科学的地方,若没有自由的学术氛围,很难有创新知识的产生[10]。

在营造出和谐自由的创新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改进传统的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而言,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改变过去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观,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8];其次是改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应当兼顾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对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给以同等待遇。对那些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师要区别对待,适当增加教学方面的考核比重,不刻意追求他们在课题经费、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数量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同等的标准,以激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9]。

参考文献

1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2-114.

2 任世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自身素质提升[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4):42-44.

3 张新云,南国君.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222.

4 吴宝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85-87.

5 郑家茂,潘晓卉.大学创新教育呼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J].江苏高教,2008,(1):83-85.

6 曹玉梅.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19-20.

7秦军.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大学生学习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7,(4):299-302.

8 赵欢.试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评估版),2006,(11):42-44.

9《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技术研究》课题组.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8,(1):64-66.

10龙永红.论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7,(2):105-106.

11王爱芳,秦军.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浅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评估版),2008,(1):25-27.

On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QIN Jun1,WANG Ai-fang2

(1.College of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210046,China;

2.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angSu,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It is a key goal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train talents with initiative spirit and innovative ability.However,according to current structure of education and method,still there are a lot of respects which do not benefit for the cultivation.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important training talents is and what kind of method should be taken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ve talent,initiative spirit,inovative ability.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