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娥冤》三桩誓愿释疑

2009-08-17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统治者

麦 雨

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作为经典作品历来都入选高中课本(人教版)。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不愿含冤而死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稍加点拨后学生对第一、第二桩誓愿都能理解,可是不能理解第三桩誓愿。当我解释说窦娥唱出“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辩”,说明“亢旱三年”这个誓愿表明窦娥要惩治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斗争的矛头直指向统治者时,学生们哗然,纷纷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窦娥发下这个誓愿太不近人情了,简直是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因为亢旱三年,颗粒无收,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而当官的大权在手,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即使是三年也花不完。有的学生还引用古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常年景百姓的生活就不好过了,何况是灾年。

“亢旱三年”这个誓愿从表面看受苦的是老百姓,为什么却说它是针对封建统治者呢?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追根溯源,会看到这其中蕴涵着一个深刻的文化背景,即建立在古老的封建文化基础上的古老的封建道德观念。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掌管着由他以下的官员,各级官员为他服务,这样的现实决定了皇帝的言行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他有着绝对的权力决定一切,处置一切,所以就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社会现实。但皇帝还是处在大自然这一绝对法则之下的,他没有绝对的自由。按照中国阴阳五行的理念,万物相生相克,那么皇帝由谁来掌管呢?由上天。上天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上天之所以获得这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源于古人对天的崇拜。古人生于天地之间,享受着天地的阳光雨露,草木禽兽,这些使他们得以生存。可是天地也会“发脾气”,有时电闪雷鸣,刮风下雨;有时翻江倒海,山崩地陷。这些自然现象古人并不了解,只是感到恐惧,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是人类犯有过错触犯了上天。可天地无声,它不能指示人们该怎样做,于是上天就派人来主宰自然万物,那就是天子。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自然万物的人,他代表着上天发号施令。这样,皇位既得之于天,皇帝就得向上天负责。如果他有良知并为臣民谋取利益,上天就会赐福给国家;如果他践踏朝纲,不理朝政,由于他的过错,同样的威力在冥冥中会给他的臣民带来饥荒、疫病、战争和叛乱,甚至丧失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就有一部叫《礼记》的经书,记录了所谓天狗吞日举国恐慌,于是大片国土遭受灾害的事情:崇山峻岭因恐慌倒伏在地,进而壅塞河川,洪水泛滥,导致大片土地荒芜。据说这是统治者暴虐无道的结果,上天只是提醒统治者他的罪过已被知晓,如不悔过自新把国家治理好,对他的惩罚会更严酷。

这种道德理论牢牢地根植于人们心中,使他们认为,上天之眼洞察着一切,上天的力量对帝王和平民一视同仁。因此,上天的威力畅行于从地保到天子及官员之间,从而使当官的感到自己理应对官职比自己高的人负责,并且在潜意识中明白,除官职比自己高的官员,还应该对上天负责,因为他总能将自己犯上的罪过记录在案。

人们对上天有着极大的敬畏,把人力不可主宰、无法改变的一切都归结于天,认为富贵贫穷,升迁贬谪,得意失意,得到失去,意外收获,在劫难逃……都是上天的意志,上天的安排,天定了的事情。

理解了这个文化背景,我们回到窦娥的三桩誓愿来就好理解了:她发下“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知晓她的冤屈;发下“六月飞雪”这桩誓愿是想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纯洁。从情节设计看,如果只有这两桩誓愿,只是证明了窦娥的冤情,可坏人依然逍遥法外,正义没有得到伸张,人们希望惩治恶人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而窦娥发下“亢旱三年”这个誓愿有两层意思:一是“亢旱三年”这个典故出自“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窦娥把自己和东海孝妇相提,是说明自己的冤屈;二是通过“亢旱三年”这个异常的天象触动最高统治者,让统治者觉察民间有冤情,从而使冤情有洗刷的机会。从第四折的情节看,正因为楚州三年干旱,朝廷派窦天章来楚州考察民情,窦娥才有机会申诉自己的冤情。最终,窦天章法办了恶人,大快人心。所以说,这个情节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并不是与百姓为难,而是有冤无处申的百姓申冤的一条途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

三桩誓愿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其中寄寓了作者的爱憎,反映了人民的情绪和理想。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窦娥冤窦娥统治者
窦娥冤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
五代时期统治者对忠义思想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