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2009-08-17莫荣科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

莫荣科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我深知责任重大,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结果告诉我,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其次,营造书声琅琅的读书氛围;最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通过老师有效地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幅提高。

【关键词】 语文 阅读 能力 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我觉得责任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三点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和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1.榜样激励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伟大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中国古代圣贤,儒家学派代表——孔子,由于勤奋读书,以至多次把串联简牍的牛皮绳都翻断了,有了“韦编三绝”的典故。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的知识渊博者。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贡献的,无不是刻苦勤奋阅读“万卷书”的结果。

2.主动参与

“老师”这个字眼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样样精通的人。因此,为了维护在学生心目中的这个美好形象,我主动参与到积极的读书行动中,在课堂上时常为学生范读课文或精选一些课外的诗文朗读,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汪国真的《感谢》、朱自清的《匆匆》、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要懂得感恩等这些人间美好的品质和情感;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富饶与美丽,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逐步体会作家的写作风格。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或有哲理性的故事,令学生要么开怀大笑,要么深沉思考,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收获,学生读书兴致高昂,于是一些拥有好书的同学把自己的书拿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共同欣赏,交流体会,互相提高。

3.优化环境

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阅读时间少,阅读面窄,阅读环境不善是他们阅读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除了在教室张贴有关的名言警句,还把自己家中的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借给学生阅读,还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领域,学生逐渐在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另外,我根据学校的有限条件,到书店去购买一些精美的书刊,然后复印好发放给学生。既节约了学生的开支、学校的经费,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视野。其他的如辩论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歇后语补充等活动,均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营造书声琅琅的读书氛围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语言基础知识及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注重朗读背诵

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尽情反复地朗读,因为有目的的“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读,读出文章的意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净化了心灵,提高了思想素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在脑中贮藏起来,有利于把作者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有利于指导自己去阅读课外书籍及自己的写作。无数事实也表明,重视朗读、背诵会促使人的知识越来越充实,大脑越来越聪颖,促使人成才。宋代的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不强,但他听老师的话,认真朗读、背诵,将众多的史料记得滚瓜烂熟,这为他后来写《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成著名史学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形式有集体读,有个别轮流读,内容有教材外的经典名人故事,精彩片断或古诗词曲。学习新课前也让学生先朗读几遍课文,通过读中讲,讲中读的形式,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我还要求学生把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能流畅地背诵,名篇中的名句能默写。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读背基本功的训练,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口头表达能力加强,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均有较大提高。

2.利用名著熏陶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著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初中阶段的六部名著,我十分注重,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部作品的书名、作者及其主人公。了解每部名著在教材里提到的情节外,还要掌握教材中未提到的一至两个作品中的其他情节,通过开展“我最喜爱的主人公”的辩论会和“我最熟悉的故事”的故事会,让每个学生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熟记在心。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幽默、含蓄隽永的语言,曲折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名著的魅力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做到:

1.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之一。但是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如果没有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就会失去方向性、目的性,变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其阅读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作为教师,我首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笛卡儿说过,“我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我理解的好书:一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的及建议的为主,类型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二是以课内精讲向课外延伸扩展,如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建议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由《范进中举》到《儒林外史》;以某名篇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习《春》后,扩展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其次,要合理安排读书时间。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写出阅读提要,自己的阅读体会,才有可能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积累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作用,关于这一点早就被很多伟人所推崇。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一千万宇的宝贵财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他的文章带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总而言之,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阅读量大,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是,我相信:学生在老师有效地激发引导下,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在自主合作的读书氛围里,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杨明全等.新课程下的课堂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语文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