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09-07-30刘华英
刘华英
摘要:新课程改革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绝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机械化地一概排斥传统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从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指导学生更为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从而更有效率地学习。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反思;实效性;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是关键问题所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上对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导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内容目标强调,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过程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教的任务。
经过了几年新课程改革的磨练后,笔者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一些反思。
在新课改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是否意味着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动得越多越好?依我在教学实践中看到的事实,未必如此,教学中,不能不管学科的性质、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如何,为了迎合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该点拨的也不及时点拨,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师放弃了应有的指导,致使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掉。课堂上出现这种绝对化的倾向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从实质上讲,任何的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历史与社会》课也不例外。传统的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势,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的关系,下面举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来说明此情况。[此案例出自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二目的内容——变革与争霸的片断]
在介绍商鞅变法这一重点内容时,由于教科书只简单介绍了时间、人物、变法内容、影响。照本宣科的话,肯定沉闷,如何才能使课文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历史的情境。
师:我们今天学习商鞅变法,先来了解商鞅这个人,其实商鞅并不姓商?有谁知道他姓什么?
(估计同学们对他没什么了解,大部分学生都看着老师,有个别同学则乱猜一通。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我才介绍商鞅的简要生平)师:商鞅原本姓公孙,名鞅,人称公孙鞅,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因此也有人称他叫卫鞅。由于他在秦国变法取得成功,秦国国君十分高兴,把商一带的十五座城镇封给了卫鞅,表示酬谢。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做商鞅了。
师:公孙鞅是卫国人,为什么跑到秦国变法呢?
(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没人答的话,教师才作介绍)
师:当时的卫国弱小,不能施展他的才华,曾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些时候的门客,也没受重用。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国国君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而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叫它“西戌”,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当时的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幸好秦国出了个英明的有抱负的国君,这个人是谁?
生:秦孝公。
师:秦孝公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富国强兵的贤才,就下了一道招贤令。。这真是一个求才若渴,一个有才不能施展。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本来是按宾主席地而坐的,为了听得更真切些,秦孝公不自觉地把座位向着卫鞅的位置越挪越近,膝盖都顶着膝盖了,因此,他俩长谈的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有哪位同学说说是什么?
生:(思考了一阵后,有同学答出来了)促膝长谈。
师:公孙鞅到底跟秦孝公谈了些什么富国强兵的策略,以致于孝公那么兴奋?请同学们看书找一找?
生:(把课本上商鞅变法的措施读了一遍)……
师:可惜啊,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的激烈反对,这是为什么?再看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方面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又有哪些措施对老百姓非常有吸引力的?哪些措施可以富国?哪些措施可以强兵?
生:(把课本上商鞅变法的措施再研究一遍后回答)……
师:最后,孝公不顾一些贵族的反对,决定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什么办法?
生:立木取信。
(课文阅读卡有介绍这个故事)
师:可见,商鞅确实是个人才。可惜啊,过了几年,秦孝公病死了,太子即位,是秦惠文王。惠文王以前反对商鞅的新法令,商鞅给他定了罪,给他老师判了刑,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这会儿,他一当国君,那些过去反对商鞅的人就又得势了。他们串通一气,捏造罪名,硬说商鞅阴谋造反。惠文王就把他抓住处死了。商鞅虽然死了,可是,他推行的新法令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了。那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重要的影响呢?
生:富国强兵,是当时战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课堂探究:在秦国,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生1: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得到增强。
生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得到民众的拥护。
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生3: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严格的法律支持分不开。
师:依法治国
生4:商鞅具有献身精神。
(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分析归纳,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再进行探究活动是有效的)课堂练习:材料分析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迅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在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观念滞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
‘
,
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7
,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绝大部分同学都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反思:这一节课听起来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就像传统式的教学一样,但是,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对这一历史知识的积累太少,如果强行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那学生能探究出什么来呢?而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后再由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学习更有实效。教法得当,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教法中领悟到学法,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导,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在将之落实到我们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学会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风。其实,有时候传统与改革并不一定是不相容的,愿我们在探索课改的道路上走出误区:愿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