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校园与大学生日常管理
2009-07-06陶若铭刘奇欣
陶若铭 刘奇欣
摘要 本文对高校和谐校园进行了阐述,指出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努力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提出在学生工作中实施“过程教育”、“风险效益权衡”等创新举措,并且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学生工作为例,对“和谐”的思想文化内涵充实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 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和谐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和谐”的原意在于合舟共济,相互协调。和谐社会的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谐社会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就是要以和谐理念为主旋律,一切为了学生、务求实效地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和谐校园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民主法治校园。依法治国、民主政治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一所学校是否全身心投入到办学的根本,完善的校规校纪,依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广泛听取意见,是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在高校的具体体现。
(2)公平正义校园。和谐校园必定体现出公平正义,在制定评价程序和标准,体现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各项政策的讨论之中,采纳合理化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奖惩分明,严格要求教育学生,做到奖惩有据有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
(3)诚信友爱校园。建设诚信友爱校园,加强学生诚信体系建设,是创新学生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引导学生诚信做人、奉献爱心。在校园里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诚信、爱心、互助、奉献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充满活力校园。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有着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都很活跃,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思想活泼,因此,校园日常的活动必须做到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内容创意,针对大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的活动特点来开展各项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校园的活力。
(5)安定有序校园。和谐校园要求引导校园内的教育管理和各项活动稳步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引导开展的活动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稳定的前提下,发挥正面功能,尽可能的减少带来的负面效果。同时,积极把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方向,可以使看似比较零散的校园活动变得更有安定性和有序性,提高和谐校园建设的实效。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校园。和谐社会要求人和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在校园里和谐相处就是拥有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新校区合理布局,建设有学校特色的经典建筑,从硬件上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全面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师生食宿条件等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打下物质基础。
2 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以学生为本,大力提倡“过程教育”。“过程教育”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提出的,他认为“过程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怀特海把教育过程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他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认为教育的整个过程要受这三重节奏的支配,教育的过程就是由多个这种三重循环的阶段交替构成的,“过程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周期性的反映,犹如自然的四季交替,在“过程教育”中必须遵循这种特点来把握教育的规律。
(2)因材施教,培植个性发展和特色文化土壤。高校学生大多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由于受到的家庭教育、接触的社会环境、周围的风俗习惯等情况有所差异,学生在思想教育、伦理道德、形象气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上要因材施教,在学生工作中也应该同样如此。因此,在校园内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来开展。以学生为本,确定他们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培植特色校园文化的沃土,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在这种特色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从环境中熏陶个性,在健康的发展中学会做人,使诚信友爱、宽容大度、自强不息、互爱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深入他们的心中。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公正参与度。学生是高校校园内的“主人”,学校有关长远规划、学生管理政策等情况,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建议权,有些事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学生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了公正参与度,做到以理服人,有效的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部分学生工作可以在学校的引导之下,具体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以学生为主来完成,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4)树立风险效益权衡。将经济学知识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经济学认为投入的资金成本低,风险也低,效益相对较低,如果投入的资金成本高,所冒的风险也高,但得到高效益的机会就越大。学生工作要树立风险效益权衡,做到投入低,风险小,效益高。
为此,必须做到“管理细致入微、教育和风细雨、告知全面得当、行为合理注意。”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尽量将工作做深、做细、做活,重视对学生的说服教育,将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对学生详细讲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为。只要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工作的风险,学生按要求做,有可能做出较好的成绩,达到效益最大化。
3 以“和谐”的思想文化内涵充实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1)学生工作六大平台融入“和谐”的思想文化内涵。学生工作的六大平台分别是:党建工作、学风建设、团学活动、心理健康、贫困生资助、就业工作。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管理学院对应六大平台的学生工作,分别成立了学生党员论坛和学生宿舍文化与安全党员示范(建设)岗,奖学金受助学生诚信承诺制度及学年公益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新芽”艺术团、五级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初步建立、实施诫勉制度与设立爱心基金,就业工作有序开展等,通过六个平台建设,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全面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管理学院出台了《管理学院学生诫勉制度暂行规定》,诫勉是帮助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不是处分,对于违反规章制度,但尚未构成纪律处分的学生,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警诫,在过程教育中体现出以人为本。此外,管理学院专门设立了爱心基金,从设立到现在,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金额已达6000多元。同时加强对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形成了博爱、温馨、和谐的助学氛围。
管理学院狠抓学生就业工作,明晰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综合招聘与专场招聘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四大结合,专门成立了学生就业促进协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征文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创智赢家”学生创业活动等常规活动,为推动就业工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全面推动学生工作向前发展。管理学院学生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培养了学生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及和谐精神,建立平等、互助、竞争的新型人际关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学生工作更要用科学发展指导实践工作,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的发展,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为广大学生服务的综合水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实践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与广大同学和集体的共同发展。管理学院将不断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继续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培养诚信大气、责任和谐的管理人。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