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2009-07-06邓燕王永周
邓 燕 王永周
编者按
2009,公众职业规划意识空前强烈,中国走向全面职业规划时代。受金融危机冲击,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环境变得日趋艰难,职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获得高薪,快速稳定发展,是所有待就业大学生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只有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掌握职业规划技能,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歧视突出、就业质量差以及就业缺乏保障等问题。究其原因,不仅包括传统观念与偏见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也包括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自身要相互配合、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女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愈发严峻。大学生们在享受高校扩招创造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女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产的承担者,她们的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了她们在未来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如何积极有效地推动女大学生就业,帮助她们走出就业困境,是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1 性别歧视突出
大学生求职中的性别歧视始终是挡在女大学生就业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全国妇联近日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求职,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①许多招聘会上,不少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除此之外,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和社会影响,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一视同仁,不论男女,求职简历来者不拒,但在面试通知时却是有男无女。像这样在求职过程中的因性别歧视引发的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这样一种性别非对称或就业机会不等式现象:男硕士>男学士>女硕士>女学士。
1.2 就业质量差
一些用人单位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加上性别角色分工传统观念的影响,给予女大学毕业生的预付工资明显低于男生,对女大学生人力资源进行低价使用,造成女大学生在就业中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女大学毕业生本科的月薪比男性同类群体低316元,高职和专科月薪比男性低286元。在同等工作能力时,女大学毕业生薪资略低于男性同类群体,即便是女性占多数的专业、职业和行业,女性薪资也明显低于男性;在女性薪资最高的专业和行业,女性薪资低于或大大低于男性。在女性薪资最高的职业,平均来看也是男性薪资略高于女性。②此外,在已就业的女生中,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女生比例明显比男生低,能够被提拔到管理层的女生也较少。而许多女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往往接受就低上岗、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与能力不一致的低层次工作。
1.3 就业缺乏保障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之就业陷阱重重,使女大学毕业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用人单位,利用目前就业难的现状、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轻易相信用人单位的弱点以及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态,与女大学生签订不公正的劳动合同。合同只约定求职者有哪些义务,要如何遵守用工单位或私人雇主的各项制度,若有违反,要承担怎样的责任等等,而关于劳动者的权利,除了报酬之外,很少提及。这些劳动合同单方面地保障本企业的权益,置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于不顾。而女大学生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也不得不放弃一些合法正当的权利请求。
2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观念与社会偏见的影响
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偏见以及社会对男女角色定位的偏差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我国法律保障男女在人格尊严上的平等,保障男女同样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但是长期以来,“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当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还是处于男性主导的价值体系下。这种观念与偏见不仅严重地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也极大地削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降低了女性对职业成功的期望值。
2.2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
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大批量增加。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减员增效,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加之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高校毕业生在增加,而企业却在裁员,更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下,导致了对女性的格外排挤,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壁垒提供了条件。
2.3 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保障女性就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于保障女性就业,尽管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就业歧视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可操作的制约和惩罚措施。在面对用人单位的“隐形歧视”时,这些法律法规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劳动监察缺位、司法渠道不明,也使女大学生在遭遇到性别歧视时投诉无门,客观上纵容了就业歧视的畅行。④此外,我国有关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待健全。例如,目前,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无疑加重了用人单位的经济投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用人单位为了规避女性职员因生育而给单位造成的“性别损失”,往往表现为尽量减少招聘女性职员。因此,政府应尽快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来降低用人单位招聘女性的用工成本,减少企业的雇佣风险,逐渐消除企业“重男轻女”的偏见,为女性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2.4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1)性别差异,女性处于先天弱势。男、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天生柔弱,在职场中的工作状态通常不如男性稳定。生理上,女性的身体素质远不如男性,不适宜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心理上,女性较男性而言感性得多,情绪波动较大,面对压力和挑战,无法较好的释怀;性格上,女性依赖性较强,意志力不够坚定,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些都使女性的就业精神和竞争力受削弱,从而在职场中处于劣势。
(2)定位偏差,女大学生择业存在误区。女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以及择业方面的存在误区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首先,目前女大学生在对理想工作的选择上更多地倾向于稳定和相对轻松的工作,“职业稳定、高报酬、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好、有社会保障”等仍然是女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其次,女大学生就业热点仍然集中在我们传统认为的所谓“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如医院工作者、财务、审计、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餐饮旅游、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秘等,而缺乏对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现实的考虑。再次,女大学生就业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她们一方面抱怨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则从内心里排斥较低层次的就业岗位。
3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来自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各方要相互配合、群策群力,才能达到共赢。
3.1 政府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就业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是政府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职责。(1)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制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政策和规定,同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消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平等现象。(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女性生育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女性生育保障机制,把女性生育期间的用人成本转移给整个社会,使企业不会因招用女性而增加用人成本,减少企业负担,保障双方的权益。(3)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信息、场地、培训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人性化服务,积极扶持女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如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实践基地,对女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培训,提高她们的创业能力。为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消除其自主创业的障碍。同时,对已创业的女大学生要做好后续帮扶工作。 加大对创业典型的扶持力度,积极营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使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4)引导和鼓励女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继续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女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引导和鼓励女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不仅可以为西部、基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也可以拓宽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3.2 社会方面:营造和谐、公平的就业氛围——促进就业
帮助女大学生就业,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广泛树立公平意识,消除偏见,形成良好的关怀女性就业的氛围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首先,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摈弃用人歧视,特别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要给予女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招聘时要着重考察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以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其次,大众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加大对女性的正面宣传,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使她们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以此消除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同时,媒体要积极发掘和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典型,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突出的单位和行业也要加以宣传,弘扬先进,给大家树立信心,为女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3 高校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责任主体,在帮助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合理设置专业,灵活安排课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高校在设置专业和安排课程的时候,要对一些市场有需求同时适合女性的专业,如英语、音乐、美术、旅游、服装、心理咨询、护理、财会管理、教师等专业多开设。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尝试因材施教,使开设的课程、选择的科目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例如可增加 “成功学”“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修养”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开拓她们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她们的修养,培养她们的自信和气质,使她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2)重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高校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一,增加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和社会中进行打工式学习,使女大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找准定位、锻炼能力,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实践经验。 第二,以社团为依托,培养女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培养她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其增加阅历、锻炼能力。 第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演讲比赛、普通话比赛、辩论赛、文艺表演等,给女大学生一个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⑤
(3)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积极有效的收集各类招聘信息。充分的就业信息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的收集,满足女大学生对招聘信息的需求。第二,开展就业指导培训。高校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关择业观、求职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女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强化女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促使她们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提前做好准备。第三,搭建校企联系平台。为了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女大学生实际能力,也让大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高校要多渠道地搭建联系平台。如,建立女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长期的就业见习基地,可以促进女大学生从实习、见习向就业的直接转化。举办各类活动帮助企业选拔人才。通过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模拟职业挑战赛等活动,邀请企业走进校园,不仅使企业更加全面了解女大学生,帮助企业选拔人才,也为女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就业。
3.4 女大学生方面: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就业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也需要靠广大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地提升自身能力,女大学生只有自强,才能自立。
(1)树立良好心态,从容面对就业压力。在求职中,每个女大学生都应保持积极的心态,要正确看待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未来就业前景充满信心。同时要客观地认识就业中的竞争,面对求职中的失败和挫折,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产生恐惧、急躁、自卑、孤傲等消极情绪。
(2)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走出“大城市、高薪水、高福利”的择业误区,把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摆在首位。在就业形势暂时困难时,不要盲目地追求一步到位,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样做既能减轻毕业后的生存压力,又能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为以后择业奠定基础。有能力的女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创业,通过各种途径灵活解决就业问题。
(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成败的关键。女大学生要想在求职就业中取得成功,就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竞争力。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关键是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女大学生也只有具备了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基础能力才能增强与男生相竞争和抗衡的实力。为此,女大学生们应当多参加社会实践,寻找更多的机会实习,来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各项技能。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只要表现得比竞争对手更出色,一样会有机会应聘成功。
注释
①调查显示,逾九成女大学生就业受性别歧视困扰[EB/OL].(2009-09-15)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qzcy/news/2009/09-15/1867304.shtml.
②女大学生就业调查:薪资比男生低316[EB/OL].(2008-12-24)http://edu.sina.com.cn/j/2008-12-24/1733162267.shtml.
③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EB/OL].(2009-09-01) http://www.bokala.com/html/37868/.
④孙伟.浅谈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及在《社会保险法》中的实现[J].工运研究,2007(11).
⑤贾婀娜.高校应如何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