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

2009-06-13徐克天

现代语文 2009年12期
关键词:左传

摘 要:《左传》中的宾语前置可分为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和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又可分为肯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和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本文通过分析《左传》中疑问句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对全书的语法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左传》 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 特殊语序

《左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不仅它的史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它的语法特色对后世文学著作的影响也很深远。它的宾语前置句式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对其宾语前置现象进行分析,不但有助于了解全书的语法运用和语言特色,还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上古汉语的一些语法特征。

一、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在上古汉语中,疑问句中的宾语为疑问代词时,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宾语前置。《马氏文通》:“询问代词为止词,则先其动字;为司词,则先其介字。”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所用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谁”“焉”“安”等。其中尤以“何”字居多。例如:

1.疑问代词“谁”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成公三年》)

(2)三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

2.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3)齐侯曰:“室如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僖公二十六年》)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庄公十年》)

(5)既有利权,又执民柄,将何惧焉?(《襄公二十三年》)

3.疑问代词“安”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6)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襄公二十五年》)

4.疑问代词“焉”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7)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僖公十五年》)

(8)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襄公三十年》)

5.“何有”

“何有”实际上是“何”与动词“有”的组合。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在《左传》中,许多情况下,它已经不能分开解释成“有什么”了,而应该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解释。如:

(9)入而能民,土於何有?(《僖公九年》)

(10)何有於二毛?(《僖公二十二年》)

(11)劳之不图,报於何有?(《僖公二十八年》)

(12)以祀封鲁犹可,而何有焉?(《襄公二十九年》)

(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前置。主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等,而用“何”作疑问代词前置宾语的数量最多。例如:

(13)敢问降价何由?(《襄公二十四年》)

(14)吾以国人出,君谁与处?(《定公十年》)

(15)子归,何以报我?(《成公三年》)

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绝大多数都在“以”前,形成“何以”结构,在《左传》中共出现了80例,构成了疑问句宾语前置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用“何以”可以构成反问句。如:

(16)非礼也,何以能育?(《隐公八年》)

(17)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雠已多,将何以战?(《僖公二十八年》)

(18)不有废也,君何以与?(《僖公十年》)

用“何以”也可以构成疑问句。如:

(19)乃入见,问何以战。(《庄公十年》)

(20)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僖公二十三年》)

另外,疑问代词“何”也可与名词组成表疑问的词语而前置,构成“何(名)+以+动(宾)”句式。这种形式在《左传》中共有2例:

(21)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隐公三年》)

(22)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定公元年)

(三)“何……之……”句式

在反问句中,当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时,疑问代词连同被它修饰的宾语,一起前置于谓语,大多数还在宾谓间加助词“之”,构成“何(宾)+之+动”句式。这种句式在《左传》中共出现了56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何……之有”,在这个句式中,动词为“有”。如:

(23)站利则进,何盟之有?(《成公十五年》)

(24)臣何力之有焉?(《成公二年》)

2.“何……之(助动)为 ”,这个句式也常常出现在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反问。如:

(25)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昭公十三年》)

(26)若曰无罪而惠免之,诸侯不闻,是逃命也,何免之为?(《昭公十三年》)

3.“何……之(助动)动”,这个句式中的动词不固定,但动词前总有助动词“能”或“敢”等。如:

(27)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庄公三十二年》)

(28)是寡君既受贶矣,何蜀之敢望?(《昭公七年》)

(29)君之羁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择?(《昭公七年》)

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1.有“不”的否定句

(30)吾爱之,不吾叛也。(《襄公三十一年》)

(31)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昭公十二年》)

2.有否定副词“未”的否定句

(32)取郠之役,莒人诉于晋,晋有平公之丧,未之治也。(《昭公十二年》)

(33)伯有之乱,以大国之事,而未尔讨也。(《昭公二年》)

3.有否定副词“无”(毋)的否定句

(3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宣公十五年》)

(35)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襄公十四年》)

4.否定词为“莫”的宾语前置句

“莫”字在古代汉语里同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先秦汉语中,“莫”字主要作为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构成了一种特殊形式,即“莫+代词+动词”。有时动词前加副词或助动词,代词可置于副词或助动词前。如:

(36)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宣公二年》)

(37)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僖公二十五年》)

(38)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僖公二十八年》)

5.双重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马氏文通》“句中有两弗辞,则先者弗其后者,与无弗辞同,而代字止词亦不先矣。”但举《左传》中的两例双重否定句,其代词宾语依然前置:

(39)命,不可以莫之奔也。(《昭公二十年》)

(40)不可以莫之报也。(《昭公二十年》)

但是,在相当数量的否定句中,代词已经不前置。尤其是“弗”所在的否定句。例如:

(41)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宣公六年》)

(42)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昭公元年》)

(43)景王问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对曰:“蔡凶。此蔡侯般弑其君之岁也,岁在豕韦,弗过此矣。”(《昭公十一年》)

也就是说,“弗”所在的否定句,在《左传》中没有代词前置的现象。由此看来,代词在否定句中位置的后移,似乎与不同的否定词有一定关系。

(二)肯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在肯定句中,一般情况下,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但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常使宾语前置。

1.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此指没有什么形式条件,宾语直接提前于谓语前。例如:

(44)乃警戎备。(《昭公十七年》)

(45)令尹有憾于陈,天若亡之,其必令尹之子是与,君盍舍焉?(《哀公十七年》)

(46)子以众退,我此乃止。(《成公二年》)

2.很多的宾语前置句式是在提前的宾语与谓语之间加结构助词,作为形态标志,这类结构助词有“是”“之”“实”等。如:

(47)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昭公十三年》)

(48)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僖公四年》)

(49)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僖公五年》)

3.有时,在提前的宾语前面用“惟”(唯)字,与“之”“是”合用,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句式。如:

(50)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僖公五年》)

(5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宣公十二年》)

(52)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昭公二十二年》)

4.“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式中的一种固定格式,在《左传》中共有35例。它往往紧跟在引语之后,借助引语表示对人、事物的评论。如:

(53)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於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曰:“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宣公十六年》)

(54)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宣公二年》)

5.“是以”和“此以”

“是”“此”都是“以”的宾语前置。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出现在复句中表结果的分句之首,把结果分句与前面的分句连接起来,“是”“此”复指上文的有关内容。它们和“以”构成了两个固定格式。两者有相似点,但也存在一些区别。“此”和“是”比较起来,似乎更能突出地强调复指的对象。

“此以”,在《左传》中共出现了3例。如:

(55)(声子)对曰:“……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奖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襄公二十六年》)

“是以”,在《左传》中共出现157例。如:

(56)吴人加敝邑以乱,齐因其病,取与讙阐,寡君是以寒心。(哀公十五年)

(57)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而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宣公十五年)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郭锡良.远古汉语的句法结构[J].古汉语研究(增刊),1994.

[4]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麦梅翘.《左传》中介词“以”的前置宾语[J].中国语文,1983,(5).

[6]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7]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白平.谈《左传》中的三种“何……之……”式[J].中国语文,1996,(2).

(徐克天 浙江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左传
马首是瞻
从善如流
《左传·秦晋韩之战》及其叙事义法
《左传》:亦经亦史 古今纷争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suoyi and keyi in Zuo Zhuan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略论《左传》成语的类型与结构
《左传》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举棋不定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