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的土地利用新思维

2009-06-01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2期
关键词:规模经营综合利用土地流转

吴 峰 马 飞 许 威

摘要:皖北地区的夏刘寨村通过土地流转,创新了农地利用的新思维,从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文章归纳了夏刘寨村土地利用的基本举措,总结了夏刘寨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并对“夏刘寨现象”分析,力求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综合利用;夏刘寨

夏刘寨村隶属安徽省宿州市,人均收入曾不足千元。1999年,该村两委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集中了500亩成片的土地,进行集团化经营,创新了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探索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途径。目前该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被国家评为“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相关学者称其为“夏刘寨现象”。

一、“夏刘寨现象”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期,农业生产陷入低谷,一些农民放弃土地,远赴他乡,但更多的农民由于对土地的依赖,甘愿守着土地过清贫的生活。一些村庄带头人看到外出打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开始想方设法促进村民外出打工,并在村庄规划中对本村劳动力作出了“走出去”到“引回来”的长远构想。

夏刘寨村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共有2226余口人。土地总面积5158亩(可耕地面积2000多亩),山地面积近万亩。由于地势低洼,村庄经常遭受洪涝、干旱灾害,受灾后土地抛荒严重。1999年前后,夏刘寨村家户式的分散经营无力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夏刘寨村出现了普遍的地不够种且收成不好的情况。

二、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举措

(一)“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

1999年,为了带领全村百姓奔小康,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思考,决定借鉴农场经验,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村支书王化东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多年经商积攒的钱组建农业公司,每位村民自愿租1亩农地,由公司进行成片种植、规模经营;所有农税、提留和公差勤务由公司承担,年终如果有盈余,则与村民分红,如果亏本,则由公司单独承担;农民可在公司打工,实行工资制。

王化东提出这一设想时,夏刘寨村每亩农地的纯收入在300元左右,农村各种税费提留最多时达到每人280元。粮食价格持续走低,把土地租给公司可以免除公差勤务,80%的农民都很赞同这种做法。在镇司法所的监督下,公司与村民订合同、摁手印、办公证,保证了土地流转过程的公平、合法。土地集中后,公司积极挂接科研部门,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发展订单农业。

模式实行后第1年,由于错过播种时节,遭受连续降雨,亏损了5万多元,公司履行承诺,上缴了所有税费。2001年,公司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种植技术,小麦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上升到550公斤,在缴纳税费后,仍然盈利5万元。2002年,公司盈利10万元。

土地租给公司后,青年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纷纷外出打工,村民收入得到提升。留守家中的劳动人员成为公司的农业工人。公司在可吸收30余名农民经营旗下的土地,农业工人按日工作,每天工资平均为30元。

2003年,国家进行税费改革后,公司把原来用于缴纳农业税的钱“返还”村民,用于为全村农民的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免费供种、免费机播。2005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公司采用“五个统一”的模式,即对全村2700多亩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所有费用由公司承担,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统一经营的土地范围扩展到了3000余亩。2008年,合并成立了新的夏刘寨行政村,公司可控制的土地面积扩大到8000亩。

(二)绿化荒山,开发可利用土地

皖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低山残丘,拥有丰富的石矿资源。周边村庄大都兴建采石场,靠销售石材获取利润。拥有近万亩荒山荒坡的夏刘寨村,采取了更为科学的发展战略。从2002年起,夏刘寨村两委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果树,大力发展干杂果业。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由公司拿出50万元资金,先后引入80余万株树苗,栽植面积近万亩。村集体免费为村民提供树苗,按照“谁栽谁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使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当年栽植成活率达90%以上。2007年,干杂果喜获丰收,农户每亩金太阳甜杏可收入2000元以上。夏刘寨村开发荒山的工程是在村两委统一规划之下,由公司提供所需资金,并将山地承包给农民,农户领取树苗后自主种植、管理、销售,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

(三)整理宅基地,利用“沉淀土地”

夏刘寨村时刻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村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2006年,省城专家对夏刘寨村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进行了15年发展规划。规划中创建的“农民新村”,按照以夏刘寨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村庄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旅游休闲、民营企业发展集聚区。

2004年,夏刘寨村决定兴建“农民新村”,逐步将全村百姓搬迁至“农民新村”居住,并对原居住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如今,新村的土地已经平整出来,3批新房已基本建成,村民已陆续入住。村两委已利用3年的时间进行“农民新村”建设的准备工作,他们还将用3年的时间,让全村农民入住新房。此工程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将村民住宅面积由200多亩减少至60亩,节约的大量土地可以进行复垦和招商引资。

兴建中的“农民新村”充分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规划建筑的新房分为3种,不同层次的住房有不同的价格,而村两委只收取原材料费用,这就保证了村民有能力入住。“农民新村”是完全按照街道规划进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集贸市场,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三、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经验

(一)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

夏刘寨村坚持“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双向发展理念,1999年创办农业公司。2001年,组建建筑公司;同时创办食品加工厂。2003年,创办轧花厂。2004年,承包区科技示范园。2005年,承包镇香稻米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香稻米获国家有机食品认定,香糯玉米、优质面粉两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定。2007年,引进辣条厂、手套加工厂等。

夏刘寨村以公司为载体,不断壮大公司规模,成功转移了村庄剩余劳动力。公司作为夏刘寨村的集体经济体,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扶持。同时,公司一方面统一经营农地,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农民一部分被公司所吸纳,另一部分外出务工,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公司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埇桥区委2006年调查显示:夏刘寨村2005年共投入46.78元用于村庄建设,其中公司投入近45万元。

农业公司运营成本高、风险大。良种繁育项目不适合经济作物,也难以开发高科技产品。公司下一步计划改革为股份制企业,农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也可以以现金或其他形式入股。这样农民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对企业来说,可以吸纳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吸引农户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监督,使企业和农户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基层村两委要成为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

所谓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即一个好的村级政权。要成为承载“反哺”的“有效载体”,必须要具备3个条件:它是合法的、是民主选举的;它要有相当的实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它有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村两委,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和较强的能力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还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为村民办实事。夏刘寨村这些年来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农田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村委会在资金的筹集、村庄规划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只注意发挥农民家庭的个体作用,把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全部分到农户,使得集体财产被天然分割。这就导致了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集体负债沉重,基层组织缺乏财力支持,运转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国家的最小组织单位——村这一级调优、调大、调强,是摆在基层工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夏刘寨村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示范村,与其村两委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三)土地集约经营

面对农地分散不易耕种这一困境,夏刘寨村集中了500亩土地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模式,有效利用了地边地界等“沉淀土地”,提高了机械、能源及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在规模化的农地上,公司以“五个统一”的形式对可控制的土地进行集约经营。以前分散经营农地时,施肥、打药、杀虫不统一、不同步,很容易造成粮食减产歉收。夏刘寨村实行“五个统一”后,充分调动人力物力,统一行动,统一步骤,真正保证了“田无草,地无虫”。实践表明,大面积统一管理田地,粮食平均亩产可增加100多斤。

(四)挂接科研部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土地集中伊始,夏刘寨村两委就决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公司主动与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寻求指导,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随后,公司又与安徽省农科院、烟草公司等部门联姻,创办了小麦良种示范基地、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宿北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园,大力开发品牌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已实现每年生产优质面粉1.8万吨、糯玉米加工800万穗、有机香稻加工10万公斤。挂接科研部门,提高了夏刘寨村农业的科技含量,在大幅提高产量的同时,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也很高,小麦、大豆等均作为良种由种子公司回收,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四、“夏刘寨现象”解析

夏刘寨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核心,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500亩土地成功流转集中之后,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同时对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五个统一”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收益后,集中土地的收益归公司所有,村民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将所得收益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和公共事业。在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的同时,夏刘寨村采取两项措施开发可利用土地:一方面,依托公司对近万亩山地进行绿化,发展干杂果业;另一方面,对村民原住宅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在夏刘寨模式的始终,公司在村两委的监管和支持之下,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夏刘寨模式属于“两田制”的范畴,“两田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成了土地与劳动力的合理结合与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机制,“两田制”中的“口粮田”(夏刘寨村的村民自留地)设计满足了农民稳定占有土地的普遍心理,而“责任田”(夏刘寨村集中的500亩土地)设计则满足了政府与社区的利益追求,因此从根本上减少了均田制度之下的不确定性与人为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夏刘寨模式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驼友生等.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1).

2、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为安徽大学第三批创新实验室(基地)研究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综合利用的探索——对夏刘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调研分析”(项目编号:30021)的部分成果,项目负责人吴峰。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规模经营综合利用土地流转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甘肃农业规模经营个案解析、梯度划分与对策研究
西安洁姆环保公司餐厨废弃物生态处理调研报告
提高驰放气综合利用的效益
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