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一新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2009-06-01王玉珍
王玉珍
〔关键词〕初一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研究,嫉妒心理可能最早出现在学步前的婴儿期。不足周岁的婴儿看到母亲在给其他婴儿哺乳时,会出现心率加快、面色潮红等不安反应,甚至哭闹起来。而到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升上心头。至于上学以后,由于和小朋友进行多种比较的机会骤然增多,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孩子的嫉妒,是对智能、名誉、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感的复杂情感。
一、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
受到成长环境影响。如果在家里,成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等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
由“优越感”滋生。父母和其他成人对孩子过分或片面地炫耀和夸奖,使孩子产生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否则就迁怒于别人。
源于心胸狭隘。父母如果没有培养孩子宽容、厚道、友善等品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容易燃起嫉妒之火。
伴随竞争同来。竞争意识影响着孩子。当代孩子面临的测验、考试、竞赛极为频繁,排在“尖子”后面的孩子,矛头就会指向那些优胜者,在背后讽刺攻击“尖子”,嫉妒心态显得十分清晰。名列前茅、获得优胜的“冒尖”学生自己不但容易遭到嫉妒,而且也容不得其他同学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
妒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影响团结,使力量内耗、损己害人的消极心理。
二、引发嫉妒的条件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认为,引发妒嫉的条件主要有四种:1.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居于优位。2.自己所厌恶而轻视的人居于优位。3.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居于优位。4.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居于优位。
三、如何引导孩子化解嫉妒心理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还不高,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安心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初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还不太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化解学生的嫉妒心理。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在帮助落后的学生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刚入校的初一新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往往很有作用。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的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初一组。电邮:wangyz1954
@126.com)
编辑/陈 虹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