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
2009-05-25刘玉昭
刘玉昭
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精髓和亮点。因此,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就教改工作做个粗浅的探讨。
一、确定一个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在制订教改实施方案、教改实验工作计划、教师培训计划时,非常明确地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是我校教改的宗旨。
二、抓实两条主线
教改工作要深入,就要抓实教师平常的教研教改活动。而教研教改活动的开展,是通过备课组研讨活动和教研组评议活动两条主线来落实的。
备课组研讨活动每年级每月一次,是平行年级的教师分科或综合研讨,针对本册教材进行专题研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共探教学困惑等,通过教师的横向互动达到教研的目的。
教研组评议活动隔周一次,全员教师分科目进行。主要有专题讲座、远程教育、课堂教学观摩课评议等活动形式,通过教师的纵向互动,把所任科目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知识衔接、能力发展、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作宏观的了解。
这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纵横深入,点线面结合,让教师对课改的理论、实践有全方位的理解和体验。
三、坚持三条原则
教师的教研教改活动始终坚持三条原则:灵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即活动形式的多样。如听讲座、看远程课题、听观摩课进行评议、专题性研究等丰富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教师观念转变,理念融入课堂实际。
自主性原则即活动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可以是探讨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是有共同探讨价值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自主选择内容的活动中让教师愿研乐研,真正做到“教——研——改”相长。
互动性原则即在各种活动中动员教师全员活动,师师参与,个个有获。教师在活动中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根据教学实际,资源共享、纳百家之长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学的理念、实践互相渗透、融通,切实解决问题。
四、实施四个阶段
在整个教改中,学校是分四个阶段完成的:
(一)组建课改机构
学校校长亲自担任课改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年级备课组长为成员,构成了课改领导小组。他们在教研组活动和年级备课组长活动中分工带组,督导活动顺利进行,确保活动质量。
(二)专业引领
学校在课改工作启动时,首先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通过学理念、看课例、听经验介绍和建议等形式把实施新教材的“源头活水”融入自己头脑,为课改教研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同伴互助
通过理念学习,把所学、所思融于日常教学,通过备课、研课、共同评议,互相促进,优化教育资源,解决课改中实际困惑。
(四)总结评议
每学期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对教研教改活动进行回顾总结。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写出有力度的教改论文或案例设计。期末总结时,教师们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确定优秀教改教师名单报送学校。最后,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进行“四优”(即优秀教改员、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质课评选活动)。
通过总结、评议活动,进—步加深了我校教师的反思交流,加深了对自己和别人的了解,及时地推广教改成果,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平台。
五、落实“五”字流程模式
五字流程模式即在教研教改各项活动中“听、看、作、评、思”流程的模式。
听——听教改讲座、听经验介绍、听教改建议和意见等。在专业引领下,教师们掌握教改理念,新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的选择、结构调整、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管理政策等方面了然于胸。
看——看课例。教改主阵地在课堂,主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观摩课的形式把问题展示出来,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即教师上课。在更新观念后,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融合进自己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形式。
评——即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过程的再现,是执教者与看课者就观摩课进行互动探讨的过程。内容包括:1.执教者自评设计理念、方法、技能,思路、预期结果,以及对本堂课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2.观摩者进行评议,这是执教者与看课者的双向交流互相探讨的过程,在共同质疑、释疑和相互鼓励中达到资源共享;3.专业人员的评议,相关的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教研组长侧重于理论与实践评价,结合学校条件及学生水平加以评点和提出新的建议。
思——即反思教学行为。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听、所感、所悟加以梳理;根据教研互动的信息反馈,进行思考;根据教学所得形成经验文字,指导今后的教学。
六、加强“十个一”教师专业成果评价
“十个一”的内容包括:每周向学科备课(教研)组提出一个探讨问题;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节探究性的研讨课;每学期完成一篇评碟报告;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每学期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每学年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每学年转化一个后进生;每学年命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并写出一份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报告。◆(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文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廖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