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教育初探

2009-05-25

江西教育C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性新课程人文

黄 强

在教育界,“人文教育”一词用得十分普遍。然而,究竟什么是“人文教育”,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没有一种统一的定论,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此刻,我仅站在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如何以人文教育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作个探讨。在我看来人文教育绝不仅仅是文、史、哲的学科教育,其核心应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这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调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在实践中力求通过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强调给人以广博全面的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教育本应是人的教育,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纯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德国教育家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主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因而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地呼吁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怎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找准“人文教育”的切入点,以“人文教育”来提升学生素质,正是我们今天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不妨从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明确,“人文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真实而完整的人来看待,我们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他学文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学生素质的根本在于具备一个真实的“人”的素质。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能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知识教育很难成功,人文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要使每位学生成“人”,这是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夸美纽斯曾说: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是一种基本要求。孔子则设想过一种最高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要求教育是要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说,人文教育其实质便是人性的教育。关于人性的善恶,历史上争论不休,实际上,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正因为有前者,有恶的存在,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断改造自己。也因为有后者,有善的存在,人才可以被教育。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以至于“止于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种追求。

其次,当我们明确了人文教育的目标之后,就要紧密结合自己天天都离不开的课堂教学,结合新课程改革,抓住改革的机遇,贯彻新课程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素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人文教育思想的体现和延伸。什么是“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只能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怀疑,不能挑战,只能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学习知识,接受所谓纯知识的教育,纯技能的训练,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异化,从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教育的结果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以统一的面貌掩盖了个性差异。教师眼中只有分数,学生眼中也只有分数,分数取代了一切。除了成绩,什么也不关心,冷漠化的教学,造就了学生情感冷漠,心灵冷漠。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吗?能够与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吗?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今天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性教育,只有当教育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的效益。

所以,重视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学习,体验生活,允许和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并创新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参与、合作、引导的关系,要真正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期待的语言去鼓励学生。教学生时,要想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劳动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那样,我们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八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人性新课程人文
人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