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

2009-05-22孙世钊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参政议政政协委员人民政协

孙世钊

摘要: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政治素质,不断增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委员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参政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中图分类号:D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2-0020-03

至今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六十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人民政协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士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表过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建设,发挥人民政协作用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巩固和推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党团各界的重要渠道。这为人民政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这个舞台上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

一、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考察民主党派在政协中的作用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经中共中央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与民盟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密切合作,签订了否定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内战的五项决议。虽然由于国民党的单方面破坏而致政协决议告失败,但民主党派追随中国共产党,与反动势力进行不懈斗争和较量,在政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9月至1954年9月。在人民解放战争行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民主党派先后发表决议,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而发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世称“五一口号”、“五一宣言”),并接受中共中央的邀请,积极参与筹备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46个单位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届政协主席。这次政协会议的特点是履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责,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宪法的性质,并完成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任务。会上,一批民主党派领导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从此,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共同为建立和建设共和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就惩治反革命条例的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等重大问题参与了协商和决定,在团结人民进行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扩大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78年。人民政协随着全国和各级人大的召开,其性质和任务发生了变化。对于人民政协的去留问题,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态度明确予以保留。毛泽东指出:“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民主党派的机关,是党派性机关。”周恩来指出,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它的主要任务有五项:一是协商国际问题;二是协商有关重要的人事安排和候选人名单;三是联系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四是调整关系;五是学习。根据这个变化,民主党派积极参与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对外活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1957年反右扩大化,错误地宣布民主党派是资产阶级政党,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民政协受到“左”的错误影响,陷入了低潮。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民主党派停止了活动。人民政协被“四人帮”定性为“牛鬼蛇神的黑窝”,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停止活动十多年。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3月,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议召开,邓小平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开创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新局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联系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职能、作用、政治基础、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和发展前景等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形成了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他指出,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力量。明确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在人民政协的基本方针上,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这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只要真正做到“十六字方针”,人民政协就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发展基础。正是在邓小平这一系列理论指引下,民主党派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人民政协的渠道和舞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老一代革命家开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积极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并作为基本政治制度载人宪法,从国家政治生活的总体格局中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民政协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主党派,地位更高,责任更重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为新世纪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高度评价了人民政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作的贡献,科学总结了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党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修订后的政协章程。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先后颁发了三个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其中,《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是人民政协成立以来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就人民政协工作颁发的文件,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成为指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和民主党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

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战略部署。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这个大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二、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舞台上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经济建设一个中心;突出民主、团结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主要形式和渠道是:

(一)参加各种例会

人民政协的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等例会,是履行职能的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它都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各个层次的协商讨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所提意见建议成为党政领导的决策依据和工作思路。这些充满团结、民主、和谐氛围的例会,集中了人民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委员的智慧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民主党派在各层次例会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通过这些会议和学习、通报、视察活动等,知上情政情民情,吐真言实语心声,献真知灼见良策。

(二)参与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参政议政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是政协工作的基本功。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很多,这使调查研究的任务加重,领域更宽、内涵增大、要求更高。各级政协调查研究工作力度越来越大。作为政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主党派各有优势,集中了许多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有识之士,一方面他们中的政协委员可直接参与政协的调研视察活动;另一方面作为民主党派也可以单独或与政协专委会、党政部门开展联合调查,将调查所提的意见建议通过政协的渠道向政府反映,以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的职能作用。

(三)积极提出提案

提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协参政议政的广度、深度和水平,是体现参政议政实效的重要手段。提案集中在每年的全委会。民主党派中的政协委员以全委会为契机,运用提案进行协商、参政和监督。民主党派还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提案。集体提案集中了民主党派的集体智慧,内容、质量上都比较高深,体现了群体的作用,更引起政府的重视,从而提高了办理的力度,收到一定的实效。

(四)反映社情民意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也是执政党和政府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依据之一。民主党派都各自联系着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身处各条战线,其中有的还被政府部门聘任为特约监督员,直接听到、看到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这些具有群众性的社情民意通过民主党派中的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组织及时、准确地向政协反映,通过政协刊物、社情民意专报等形式,向政府部门反映,从而拓宽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渠道,加大了民主监督的力度。

(五)开展小组活动

政协的主体是政协委员。委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全委会上,还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政协按条块组成委员联系小组,为发挥全体委员的作用创造了条件和舞台。各联系小组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参政监督活动,使在联系小组中的民主党派成员扩大了知识面、参与面、联系面,有利于增强委员意识,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发挥群体智慧,为改革和发展献计出力。

三、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

事实证明,民主党派在政协这个舞台上大有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人民政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人民政协的未来寄予厚望,展示了人民政协广阔的前景。在新的形势下,民主党派如何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更好地履行在政协中的职能,我认为,必须立足于政协委员这一主体,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政治素质

人民政协是一个统战机构,是一个政治机构。担任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素质是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对民主党派提出了“两个加强”,即加强学习,加强修养。说明中共中央领导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厚望。为此,民主党派要切实加强对担任委员的成员的学习,开展有利于提高委员素质的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理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本党派政协委员养成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积极参加政协和党派组织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感,提高识别是非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本领,从而在高政治素养的保证下,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二是加强培训,不断增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委员意识

新时期人民政协中,大批新委员给政协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是政协履行职能重要的组织保证。民主党派也有许多新委员参加政协。对这些新委员,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应配合政协组织加强培训,改变新委员存在的对政协职能不够了解、对协商监督的原则形式不够熟悉、对政协委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不够明确等状况,使政协委员自觉地把社会荣誉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使政协委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体会议上,而更注重平时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如:联系群众、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深入调研、反映民意等。实践证明,组织培训,强化学习,述职交流和组织新老委员共同切磋等形式达到经验指导、传统交接的目的,对委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全体委员投入到政协工作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委员意识,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这种培训,民主党派组织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是加强锻炼,不断提高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参政能力和水平

作为政协委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委员意识,同时要有较高的参政能力,否则将难以胜任政协委员的职责。民主党派组织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让党派政协委员在政协这个舞台上发挥作用。首先要把好推荐关,推选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的成员为政协委员,并在换届时及时调整和充实委员队伍。其次,要为政协委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吸收本党派政协委员出席各种通报会和考察调研活动,帮助他们了解情况,熟悉政策,扩大视野,把握全局,知情出力。再次,要引导政协委员更好地把履行职能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就地、就岗参政议政的好形式;要抓住每年政协全会的契机,召开预备会,重指导,交任务,使党派政协委员能以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就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就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高政协委员的提案质量。同时集中群体智慧,选准课题,形成民主党派集体提案,献出真知灼见。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才荟萃之地。在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应一展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发挥作用,显示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人民政协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大舞台。

编辑:魏方

猜你喜欢

参政议政政协委员人民政协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
人民政协70年的“变”与“不变”
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民政协的新思想
增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的几点思考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能力提升研究
提高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
新媒体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长效机制建设
既要把握正确方向又要“接地气”
葛剑雄:我是政协委员,我愿当“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