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框架分析

2009-05-22任世红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任世红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大体应涵盖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一)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论;(二)人民民主与多党合作论;(三)制度要素与政治协商论;(四)民主价值与政治功能论;(五)制度建设与发展路径论;(六)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框架分析;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2-0015-05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目的在于,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对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和系统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创立、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借鉴西方政党制度理论的合理成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系统梳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在世界政党政治的格局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有着较为成熟的政党制度而且有着较为完备的政党制度理论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必须着重回答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历史必然性,这是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现实合理性,这是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客观依据;三是制度创造性,这是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四是价值民主性,这是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五是功能优越性,这是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政治价值;六是发展有序性,这是建立科学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基于上述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大体应涵盖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两个层面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建立多党合作的基本原理;二是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的基本理论。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渊源,后者是前者的中国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阐述了共产党必须同其他政党建立多党合作关系的基本观点,主要是:第一,共产党必须联合其他工人政党建立联盟;第二,共产党应当团结和支持一切民主政党;第三,共产党同其他政党联合时必须保持独立性,坚持独立性是由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长期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尖锐对立,这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和争取与其他政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理论和多党合作思想。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如何处理代表各革命阶级利益的各政党之间的关系呢?这就涉及到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安排问题。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明确表示中国不搞苏联的一党制,而是建立多党联合政府。同时,毛泽东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多党联合政府问题看作是一个“历史法则”,指出“不管国民党人或任何其他党派、集团和个人如何设想,愿意或不愿意,自觉或不自觉,中国只能走这条路。这是一个历史法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任何力量,都是扭转不过来的。”毛泽东关于建立多党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理论能否变成现实,既决定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也取决于现实政治斗争所提供的可能性。中国自产生政党以来,首先模仿的是议会制和多党制。民国初年的多党政治昙花一现,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生态下,革命党要想按照自己的政治纲领解决中国的民族、民权和民生问题,必须首先直接掌握政权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推行改造中国的方案,否者在军阀操控国家权力和议会的前提下,政党政治就会被军阀政治的逻辑所扭曲和扼杀。国民党重新从北洋军阀手中夺回政权后,按照从军政到训政再宪政的革命顺序有可能使中国走向政党政治的归途,但国民党训政体制由于自身的非民主性导致僵化和腐化而失去了“还政于民”的可能性。在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现民主建国的共同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逐渐接近并走上了公开合作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正确理论,而且对民主党派实行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最终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中得到了民主党派的衷心拥护。民主党派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与中共携手合作共同缔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近代以来政党的产生及其政党政治的演进是在中国的土壤中发生和发展的,尽管中国各主要政党曾先后提出“以英美为模范”或“以俄为师”,但英美式的政党制度和苏联式的政党制度却始终没有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历史证明:中国的政党及其实践只有适应中国国情并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引领中国社会进步才能够有所作为。

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就是对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政党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的界定,既要看到政党作为公民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桥梁的一般属性,也要深刻把握政党作为阶级和阶层利益代表的阶级本质属性,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和时代发展分析中国各政党的个性特征。政党制度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研究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揭示中国政党制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二、人民民主与多党合作论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政治只有在民主政治制度的架构下才能有效运行。现代国家政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即国体;二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三是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在政党领导的

国家中体现为政党制度。国体体现国家政权的民主实质,政体和政党制度则是实现民主实质的外在形式。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现实合理性,深深植根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又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相联。只有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放置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框架中去考察,而不是脱离政党制度的社会制度属性抽象地谈论政党制度,才能把我国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立论的基石。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制度要素。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和全体人民实行的阶级统治,这一统治必须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来实行领导。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性质和联盟特点也决定了各民主党派参政的政治地位。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各民主党派所拥有的参政权利不是对共产党拥有的执政权的分割和分享,而是处于辅助地位,而这种参政权利又是相对全面的,广泛体现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以及人民政协中;这种参政权利具有长期稳定性,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不需要通过政党竞争来获取。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性质、特点和类型。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着我国政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政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着共产党执政和民主党派参政的合法性,从而形成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显著特征。再次,我国政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显著特征表明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这种类型因其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而不同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也因其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而不同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我国的政党制度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为前提,以实现人民民主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为依托,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度。

三、制度要素与政治协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政党制度的共性特征,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树一帜。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要素构成有三个重要方面:第一,关于中国各政党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如果把社会民众看作是一种政治资源的话,中国的政党制度对这种民众资源的配置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是在坚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基础上的群众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共产党政治资源的全面性和广泛性。中国的民主党派从民主革命时期的阶级联盟发展到现在的“三者政治联盟”,决定了民主党派政治资源的局部性和联盟性。第二,关于中国各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国家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中国的政党制度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国家权力配置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护。第三,关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和互相监督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实行相互监督,这是党际之间的直接合作;二是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发挥参政议政作用,与共产党合作共事,这是在国家政权层面上的合作;三是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这是以政协为平台的合作。

政治协商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政党制度形成历史上看,没有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无从建立。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中形成的,政治协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从我国政党制度运行实态来看,政治协商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运行的基础。没有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就无从谈起;没有政治协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就失去了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拥有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最高决策权,党的各项决策的正确与否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集思广益,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失误。因此,政治协商是我国政党制度构成要素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党制度要素有效运行的主要形式。

四、民主价值与政治功能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又体现广泛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

民主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目的,一是集体决策时权力均分,二是集体判断时平等参与。与此相适应,民主有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基本形式。凡受某一集体决策影响的个人,均有平等和有效的权利通过投票影响其结果,是为投票制的选举民主。理想的民主制度不仅通过投票分配权力,而且要求集体判断时的平等和有效的参与机会和权利。协商民主以决策前的平等协商为基础,可以成为集体判断的理想方式。协商判断和决策权力均分这种理想的互补关系,表明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之间不存在替代

关系,而是各有所长,在现实的政治运作中完全可以共生共存、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一般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即社会整合、政治参与、政治监督和政治稳定的政治功能。同时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相结合,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因而还具有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主要是中国政党制度所具有的强大的政治领导功能。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第一,政治领导功能。在中国的政党制度结构中,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领导与自觉接受领导的关系。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一个首要的、突出的政治功能。第二,社会整合功能。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负有更多地反映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长期而广泛的合作,构成社会整合的合力,形成中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的显著优势。第三,政治参与功能。中国的政党制度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参与机制,把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纳入到政治体系中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实现执政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第四,政治监督功能。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对执政的共产党的监督。这种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与西方政党制度中反对党和在野党以执政党为对立面搞权力制衡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五,政治稳定功能。中国政党制度稳定性、包容性、和谐性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同时这种稳定功能也是在中国政党制度所具有的政治领导、社会整合、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功能中实现的,是中国政党制度功能发挥的一种状态和结果。

五、制度建设与发展路径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政治准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把这三者贯穿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二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必须充分发挥这四项制度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功能,更好地体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三要坚持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监督民主等民主实现形式的有机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和形成了选举、协商、自治和监督等多种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为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有效渠道。这些形式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要求,又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政治发展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定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善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御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和议会制的影响,绝不盲目效仿和照抄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有效性,这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200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突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建设这一重点,在与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相衔接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策措施,把多党合作的成功经验具体化为可具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在政治协商方面:首次明确“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提出政治协商包括两种基本方式,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内容和程序,并提出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参政议政方面,着重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权机关和人民政协职务的安排、参政议政的形式、内容和渠道作了进一步规定。在民主监督方面,首次深刻阐述了民主监督的实质和重点,对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的要求。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多党合作的生机活力。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都需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否则就会保守僵化、停滞不前。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必须着眼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不断解决多党合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六、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这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多党合作领导的必然要求。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五位一体”的执政党建设理论。这就是:以思想建设塑造党的先进性的灵魂,以组织建设铸造党的先进性的躯体,以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形象,以制度建设为党的先进性提供保证,以执政能力建设把党的先进性付诸实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党派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搞好新老交替、实现政治交接的必然要求。因此,民主党派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好政治交接、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能力的历史性课题。各民主党派要按照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和原则,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民主党派在加强自身建设中,要注意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准则,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信念,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编辑:魏方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现代化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课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