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基本尊重原著到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

2009-04-29薛亚红

理论月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影视改编月牙儿老舍

薛亚红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大家中作品影视改编数量最多的一位作家,老舍的小说《月牙儿》走过一条由文字而银幕再到屏幕的较为完整的影视改编之路,那么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月牙儿》到底有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月牙儿》的影视改编呢?本文将就此展开初步探讨。

关键词:老舍; 月牙儿; 影视改编; 尊重原著

中图分类号:I20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2-0123-03

一、 从小说《月牙儿》到电影《月牙儿》

小说《月牙儿》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1935年)的一部散文诗式的抒情小说,通过主人公“我”的回忆描写了旧社会北平社会底层一对母女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小说情感凄婉深沉、吞吐幽迫,真切地流露出作者对下层不幸人民的无限同情,也因此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为纪念老舍先生逝世20周年,198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辽宁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电影《月牙儿》,由电影《骆驼祥子》的编剧“改编大师”凌子风担任该剧艺术顾问,导演霍庄兼任编剧,演员斯琴高娃和宋丹丹分别担任母女角色,影片《月牙儿》公映后颇获好评。

由于小说和电影所使用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不同,所面对的对象在审美情趣和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导致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完全照搬原著,而需要进行一定的再创造以适应电影本身及其观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像《月牙儿》这样以抒情见长的诗化小说要想转换为镜头语言,势必要求编剧者在改编时下一番功夫。

我们现在试着将电影《月牙儿》和原著进行一下比较,就会发现电影《月牙儿》是一部基本忠实原著的影片。这种忠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故事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及人物的主要行为体现忠实原著的特点。影片将小说中“我”(电影中的“我”叫韩月容)的成长过程转换为一个个可视可听可感的鲜活人物和具体生活场景,生动地讲述了母亲和“我”为生活所迫虽极力挣扎最后还是走上“卖肉”生涯的悲惨遭遇,故事基本情节与原著相同;影片中出场的主要人物,母亲、“我”、新爸、校长、校长的侄子、“小磁人”等与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一致,只是为电影表达的需要给一些人物起了名,如“我”叫韩月容,校长姓李,校长的侄子叫“高俊生”,“小磁人”叫孟淑贤等。另外影片中人物主要行为与小说相符,例如“我”得知母亲做暗娼后离家——找胖校长——住到学校——不见母亲等,都展现了原著的本来面貌。

其次,影片的叙事方式和抒情风格与原著相符。小说《月牙儿》以“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这样充满抒情色彩的内心独白开篇,回忆起“我”从七岁丧父到做“暗门子”直至被送进感化院的坎坷人生经历。影片《月牙儿》以感化院中人贩子购买女犯人的画面为起点,从韩月容在感化院黑暗的牢房中望到天空那“带着点寒气”的月牙儿切入回忆,这时缓慢、凄婉、幽迫的“画外音”响起:“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那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韩月容苦难的成长经历和精神堕落的过程徐徐拉开序幕,父亲病死、凄惨出殡、母亲改嫁、母亲沦为暗娼、自己失业、被人玩弄、沦为暗娼……一幕幕的往事通过电影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最后故事结束在“我”的独白声中“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多少……”。深挚的自白,衬以凄凉幽怨的背景音乐,使影片《月牙儿》处处显示出浓郁的抒情风格。在这一点上影片也表现出忠实原著的特点。

再者,影片《月牙儿》与原著表现的基本主题相一致。小说《月牙儿》通过母女两代人为了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先后被迫走上卖淫道路的故事,主要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惨遭遇。而看完影片《月牙儿》观众往往唏嘘不已,对母女俩的悲惨遭遇表示出深深的同情,从而引发出“这母女俩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呢,女人想活在世上怎么就这么难呢”这样的感慨。从这个层面看,影片《月牙儿》的主题虽不像原著那样内涵丰富,但是在基本主题上是与原著保持一致的。

当然影片《月牙儿》中,编剧和导演并不完全照搬原著,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表现出小说影视改编的“再创造”特点。

第一,影片通过改编把戏剧矛盾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突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关于新爸的“走”与“死”的处理。小说中“我”母亲在父亲死后为了娘儿俩的嘴不得不改嫁,好在新爸对她们很好,娘儿俩暂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我”也因此上了学,“我在三四年间似乎没再看见月牙。”可惜好景不长,当“我”小学毕业的那年,不知道为什么新爸忽然走了。小说中关于新爸的身份及新爸为什么突然出走都未作交代,而影片中新爸是“手艺人”,他不是突然走了,而是干活出意外死了(大概是受到了老舍的小说《我这一辈子》的启发)。通过这一改动“我”们母女的悲惨遭遇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背景——这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样的改动从观众接受的角度看,也更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看电影不比读小说,读者可以通过反复咀嚼领悟看似不经意的文字的精妙之处,但观众不一样,每件事对观众来说都需要有合理的解释,电影不管设下多少悬念最终总得明明白白告诉观众“这是为什么”、“那是怎么回事”,否则观众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从而显得不真实。而新爸的“死”就是比“走”更合理的解释。

关于“康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月牙儿》第“三十三节”,主人公有对各类嫖客的形容,但并无一个有名有姓的具体的人,更没有出现过什么“康先生”。影片《月牙儿》塑造了一个重要的嫖客形象——大人物“康先生”,他在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韩月容在饭店做女招待“二号”时,被大人物“康先生”给看上了,并试图对韩月容实施猥亵,最后施暴未成的“康先生”发话“不许再用她”“甭想在这行里干了”,韩月容为此永远失去了女招待的工作(小说中的“我”是因为干不了“一号”那样的卖笑勾当而回了家)。第二次是在感化院里,这次“康先生”作为政府视察官员满嘴仁义道德,口口声声要妓女们痛改前非自强自新,从而被看透了他的真面目的韩月容唾了一脸吐沫,韩月容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影片《月牙儿》通过塑造这样一个道貌岸然实际上邪欲卑劣的“康先生”的形象,更为集中更为尖锐地揭露了作为统治势力代表的官吏们的虚伪与丑恶,从而突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第二,对于母亲再嫁、做暗门子、又嫁后的境况增加了一些细节表现,既丰富了电影画面,又进一步揭露妇女社会地位的卑微。在电影中有一组用于表现妈妈再嫁的镜头,其中有大红的绣花轿、穿宫袍的轿夫,吹打的音乐,这些在小说中有提到,但是电影将其转变为一幅幅民族风俗画,丰富的电影的画面。而且这组镜头中间插入了这样一个镜头:母亲上花轿引起了人群中一对妇人的强烈不满:“一个寡妇家的,大白天就来接,还坐花桥呢”“还拖个油瓶”。这个镜头虽仅两句对白,却从侧面反映了旧时代寡妇社会地位之卑微。

新爸走后,母亲是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挣扎最后决定走上“暗门子”的道路,小说中“我”不知道也没有交代。而影片通过母亲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母亲命犯克夫再嫁必害人,断了母亲通过嫁人得到饭碗的念想,又无力通过劳动来养活女儿,也就只剩“暗门子”这唯一的一条路能走了。这组镜头从叙事角度看是给母亲走上暗娼之路一个合理的交代,而从意义层面看则揭露了男权社会妇女地位的卑微——祸事面前女人永远是替罪羊。

另外,影片还正面表现了容妈改嫁馒头铺老板后,遭受后夫虐打的悲惨境况,尽管画面不多,却再次鲜明地反映了旧时代女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卑微地位。

第三,改编后的电影对韩月容母女两次相见的场面进行刻意的渲染,并利用丰富的声画效果表达了浓烈的情感。影片精心结构了母女两次相会的场面,一次是“我”得知母亲做暗娼之事,因恨不肯再见母亲,母亲在再次嫁人的当晚跑到学校希望与女儿见上最后一面,母女俩隔着一道门“相见”,母亲的恸声忏悔和女儿的无声呜咽,把母亲的爱女之情和女儿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渲染的恰到好处,真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第二次是“我”因为做暗娼得了性病,躺在床上等死,在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母亲来到“我”的门前,母女俩在风雪中再次相见,一句“妈,您怎么才来呀!”一句“妈对不起你,我怕你不要我。”道出了人世多少的辛酸!观众无不为此落泪。

出于镜头语言的表达需要和观众审美的情趣所需,电影《月牙儿》还在一些细节上对小说做了小小的改动,比如将小说中抽象的议论和心理活动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例如关于为了“嘴”不得不“卖肉”的议论,除运用电影独白形式进行表达外,影片还通过在“我”的数次卖淫镜头中不断闪回母亲吃馒头的画面来形象渲染。

二、 从小说《月牙儿》到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

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2004年3月,由老舍先生的三篇小说《月牙儿》、《阳光》与《微神》合而为一的30集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改编完成,并于3月18日开机拍摄,2005年在全国众多电视台播出。

改编后的电视剧共分六个部分,即开篇、生存、求学、做人、苟活、结尾,可以说基本符合小说《月牙儿》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

但与电影《月牙儿》改编基本忠实原著不同,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在改编上则更多显示出重构故事的特点,原著中的人物和故事仅为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基本叙事框架,改编过程更多表现出再创作的特色。

1. 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表现了原著的基本主题,但是对社会种种矛盾的表现更加广阔更为深刻

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主要讲述张小月(即《月牙儿》中的“我”)和罗灿阳(即《阳光》中的“我”)两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以及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并由此伸延至那个社会里的种种深刻的社会矛盾。

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把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北洋军阀时期的黑暗旧中国。张小月和罗灿阳二人,一贫一富,同住在一条胡同里,同在一个学校上学。虽然他们出身、家境悬殊,生活道路也不一样,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奋斗,结果却都无法逃脱社会给她们造成的悲剧的结局: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穷人家没有男性连基本的生存的权利都难以保证,勤劳的小月妈和自尊自强的张小月最后都不得不走上为妓的人生末路;即使生长在官宦之家,妇女的命运同样也是悲惨的:罗灿阳的母亲要长期忍受丈夫的冷落和不忠,罗灿阳则被丈夫当作升迁的工具成为警察厅长谭保罗的玩物,其“二妈”年纪轻轻就给人当了小老婆,为了丈夫的升迁劳心费神最后还是遭到丈夫的抛弃(丈夫跟着儿子去了南京谋官,把她一人留在北平看老房子)……全剧所有的女性都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抗争,然而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她们个人的这种奋争最后都无可避免的以失败告终。张小月和罗灿阳最后竟戏剧性地被关进妓女感化院的同一个牢房,真是殊途同归,女人的命运都一样。

2. 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的改编创造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大幅度增加上

首先,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保留了小说《月牙儿》中的基本情节,同时将《微神》中女主人公的遭遇叠加到张小月的身上,使剧中的女主人张小月也拥有了一份美丽动人的爱情,丰富了人物的经历。

其次,编剧者依托小说中一些细节,通过放大处理后将其演变成为一个个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比如小说中仅用一两句话就交待了的人物饭店女招待“一号”,在电视剧中与张小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引出很多曲折的故事,这位秦小姐后来几乎成了张小月唯一知心的朋友。《阳光》中一句话提及的大家庭妻妾之争,在该剧中则成为大肆渲染的罗灿阳的母亲与“二妈”的明争暗斗。

3. 《月牙儿与阳光》的再创造还表现在人物设计和人物形象塑造上

剧中除保留三部小说中提到的各类人物外,还增加许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首先对于小说中提及的许多次要人物使其形象丰满起来,如由小说《月牙儿》中的“一号”演化而来的秦小姐,电视中将其塑造成一个庸俗的沾染有诸多不良妓女习气但又本性善良心直口快的底层妓女的生动形象。小说《阳光》中暗示的大家庭中“妾”的形象,在改编后的电视剧中就活化为有手段有心计八面玲珑的罗灿阳“二妈”的形象……。另外电视剧改编中还增加了许多小说之外的人物,如前军阀之子警察厅长谭保罗,剧中将其塑造成一个道貌岸然实则卑劣无耻的官员形象,小时候仗着军阀父亲的势力在学校横行霸道,长大后靠婚姻关系取得警察厅长的位子,他玩弄权术仗势欺人,又惯于玩弄女性,玩弄了罗灿阳又将黑手伸向张小月,总之这是一个十足的坏蛋的形象。其他人物如我的邻居兼同学洋车夫的女儿“二香”,罗灿阳的几位富家子弟同学,假“道德家”家罗灿阳的公公王老爷,自称退出政坛淡泊名利实则奔走政坛大把捞钱的金礼公,自称伸张正义实则受人御用的无耻文人文山,天桥地头蛇恶霸“八爷”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展示了那个年代社会各个阶层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状态,使《月牙儿与阳光》反映了更为广阔社会生活。

4. 编剧这种加“水”式再创造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使改编后的剧本更符合电视剧自身表达的需要,也为了更好适应观众的审美口味

电视连续剧一般都较长,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共30集,每集包括片头曲在内大体45分钟左右,放映完一部连续剧大概需20多个小时,相当于10多部普通电影的片长,因此必须有更多的故事更复杂的情节来支撑庞大的叙事空间。

另一方面,电视剧的播放不同于电影是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内讲完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它采用的是分集播放形式,一般一次只放一到两集,因此要求每一集电视剧都应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有自己的高潮和悬念。这也就决定了改编者在进行改编的时候须充分考虑每一集的故事内容和形式,所以编剧人员需要在原著基础上增加“水”分以满足电视剧的这一特性。

更重要的是,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的媒体,要求其播放的剧目必须符合大众的口味,表现出通俗性、娱乐性特点,只有这样电视剧才会有较高的收视率,电视台才会花钱买它,电视剧制作方才能实现经济效益。

对于《月牙儿与阳光》这样一部加“水”特多的影视作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它的改编?

对于熟悉和喜爱老舍这三部小说的观众来说,这种过多的加“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舍小说关于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的表达。从老舍的三个短篇小说到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基本的主题都是反映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从这个角度看,改编后的电视剧由于展示了更多的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女性”的悲剧命运,使主题在横向层面上得到很好的表达。但从主题的深度来看,由于它运用太多的篇幅去描写官场的种种争斗,而且剧中几乎所有女性的悲剧都与官场争斗有着一定关系。这样,原本着意描写女性悲剧命运的小说就蜕变成了一部官场黑幕小说,使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领悟到黑暗的旧社会是妇女不幸命运的制造者,而忽略了“男权社会”这个元凶,从而削弱了老舍先生着力表达男权社会下女性悲剧命运必然性的本意。这不能不说是该剧改编的一大缺陷。

从小说《月牙儿》到电影《月牙儿》再到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我们重新回顾老舍小说《月牙儿》的影视改编之路,发现它所走的是从基本尊重原著到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这样一条道路。《月牙儿》的影视改编之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名著影视改编在中国的总体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91.

[2]舒乙.“月牙儿与阳光”加水加得不错[N].北京青年报,2004-3-19.

[3]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张爱兰.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老舍“月牙儿与阳光”新探[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5]陈晓云.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1).

[6]范亦豪论月牙儿及其在老舍创作史中的地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责任编辑 梅瑞祥

猜你喜欢

影视改编月牙儿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月牙儿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初探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浅谈影视改编与文学作品再创造
从“梦幻”情节看古典小说的影视改编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为什么月亮会变成弯弯的月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