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型社会”改革试点的高校作用刍议

2009-04-29

理论月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高校

孙 超

摘要:“两型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旨在开拓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依靠力量,并且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来抓。只有切实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想库”、“人才库”和“科技库”的作用,引领“两型社会”观念的转变,培养“两型社会”所需的预期人才,服务“两型社会”产业的发展,才能够避免走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并率先探索出有全国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的新机制新体制。

关键词:“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2-0092-03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8月,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这两个试验区的先后确立,使武汉被推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最前端。在武汉城市圈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避免走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并率先探索出有全国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的新机制新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将教育综合改革纳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规划,就是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依靠力量,并且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来抓,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基于“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想库”、“人才库”和“科技库”的作用,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的作用,引领“两型社会”观念的转变

1. “两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需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与之相适应。“两型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旨在开拓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它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意味并预示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

“两型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需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与之相适应,而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使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涉及的内容更为宽泛和高远。

2. 走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观念误区,需要进一步拓展视野,解放思想。毋需讳言,当前,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两型社会”建设只是经济建设,主要在生产领域要“节能减排治污”的片面观念;二是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中,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与加快经济发展难以兼顾,不仅不能促进发展,反倒阻碍发展的短视观念;三是认为“两型社会”建设没有中央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难以实现的“等、靠、要”消极观念;四是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主要是政府和企业行为,与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无关的狭隘观念,等等。这些思想观念的误区,直接影响着改革试点的顺利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人们拓展视野,解放思想。走出误区。重点要帮助人们树立四种观念:

第一,树立“两型社会”建设是立足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他既包含经济建设,又包含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既包含生产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包含消费领域转变消费方式、倡导适度消费与绿色消费。

第二,树立“两型社会”建设是立足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观念。武汉城市圈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进行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立足于又好又快的长远发展,避免步入一些发达国家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老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出一条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第三,树立“两型社会”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快上的紧迫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是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发展的最大机遇,准予率先试点就是国家给予的最大优惠政策,要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利用好这次历史机遇,趁势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第四,树立“两型社会”建设人人有责、全员参与的观念。 “两型社会”建设既是政府和企业行为,必须构建“两型政府”、“两型企业”,也是全社会行为,还要构建“两型城区”、“两型社区”、“两型家庭”,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各项指标落实到政府、企业、城区、社区、家庭的每一项行为活动中的科学观念。

3. 高校作为学术思想阵地,负有“两型社会”观念转变的职责。高校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阵地, 也是学术思想活跃、各种社会观念激烈碰撞的前沿。只有重视和发挥高校学术思想阵地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开展“两型社会”课题研究,才能引领广大社会民众在“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观念的转变。为此,我们应积极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重点在以下方面展开“两型社会”课题研究:一是探索怎样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探索怎样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探索怎样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探索怎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五是探索怎样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六是怎样完善城市圈土地资源管理的体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七是怎样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八是开展“两型社会” 建设的内涵和作用研究;九是开展人文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十是围绕“两型社会”的指标体系、“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怎么来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 切实发挥高校“人才库”的作用,培养“两型社会”所需的预期人才

1. “两型社会”建设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进行试验,目的就是要我们为全国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示范,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这就要求我们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路子,即侧重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和侧重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效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就是坚持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两型”产业为支撑。推进新型城市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核心,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进互动的城市化道路。在此基础上使武汉城市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诸方面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优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两型社会”,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肯定是需要强大的高新科技产业和无所不在的现代服务业支撑的,而且在地方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应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以现代制造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模式已占服务领域总额的50%以上,欧盟达到52.3%,日本超过了54%。”当然,这样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不是以其他产业不发展或者慢速发展为代价,而是指整个新经济形态所涉及到的一切产业,均必须持续以高于其它产业发展的速度快速发展。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和互动,也必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

2. 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校应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湖北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努力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建立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同时,要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适度超前发展,以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新兴学科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武汉的基础及“两型社会”建设形势,武汉市“十一五”期间要建设钢铁基地、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光电科技、先进装备制造业、能源环保产业、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8个千亿产业。为此,高校应以自身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整合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先发展与这些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及大力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植物生产类、水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水利类、土建类、环境生态类、环境与安全类等专业,积极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创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新的专业,努力改造有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的传统学科专业。通过调整专业方向,积极引入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现代技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譬如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将《环境保护概论》设为公选课或必修课,等等,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

3. 新的人才需求必须要求新的人才培养举措。高校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人才和科技进步为支撑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教强市战略目标作贡献。高校应提升专业办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推进自身改革与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

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城市圈应着眼于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建立以武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着手于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支持高校结合城市圈经济社会需要强化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发展特色专业,走差异化办学之路;着力于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支持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政府应高度重视高校这支力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进一步完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要乐当“红娘”,创造条件,把“有共同语言”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介绍到一起,把“有共同志向”的企业和学校联系到一起,组建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要将全面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推动“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大举措。

工业经济是以消耗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依赖人的智慧的经济。郭开朗先生认为,“我们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实现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换,才能使大城市群有承受环境、人口和工业化的能力。”基于这个判断,武汉城市圈若要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城市功能,必须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组织实施和热情扶植的作用,重点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要技术依托,创建“武汉城市圈产学研联盟”。要确定武汉城市圈优先合作发展的行业和重点合作发展的技术领域,通过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引导产业界和科教界深化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基地”乃至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通过合作教育培训,合作技术研发,合作兴办实体,打造相应的“公共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实训、实习基地,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三、 有效发挥高校“科技库”的作用,服务“两型社会”产业的发展

1. 构筑新型产业体系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适应科学跨越发展的需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与发展条件,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各尽其职的新型产业体系。为此,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尤其是应有效发挥高校“科技库”的作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切实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提供智力保障。一方面,从政府而言,一是科学规划区域科技发展方向,以招标、委托等形式激励高校参与区域重大共性技术和先导技术的研究;二是创造条件继续兴办大学科技园区,推动高校和企业的近距离接触和联合;三是以政策倾斜支持发展技术中介网络、完善区域技术市场;四是设立“武汉城市圈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从高校而言,一是深化高校科技型企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有高校控股的科技型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机制,逐步向企业法人、科技人员或民间资本整体或大部分转让资产或股份;二是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三是完善高校支持创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四是积极面向地方新兴产业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高校“科技库”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大有可为,“两型社会”产业发展借助校企合作前景可观。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江汉大学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已“移师”武汉开发区,目前已吸引东风公司旗下的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武汉)公司、东风电动车公司等在区内注册。为了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武汉应充分利用东风与江大及开发区的地缘关系,创造条件促进江大与东风的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使区域科技创新优势变成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

2. 汽车产业发展前景为校企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汽车生产大国,汽车总产量已经达到720万辆。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会达到1亿辆左右,汽车年出口达到500万辆左右,按照国际(销售出口技术)统计口径标准衡量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汽车综合实力次强国家。随着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资金、技术都能够从世界金融和汽车工业体系中得到解决,惟独不能够很好解决的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

基于这一分析,建议围绕武汉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立足武汉和武汉城市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全国汽车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依托东风公司建设武汉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兴办江汉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兴办汽车工程学院要瞄准汽车工业及服务产业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题,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发挥优势,强化特色,分批设置专业,使专业设置覆盖汽车生产、贸易、信贷、管理、维修、客户服务等全系统和全过程。建议3-5年内分批陆续开设汽车制造工程、汽车电子应用与维护、汽车设计、汽车机电技术与维修、汽车检测及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金融与财务管理、汽车租赁、汽车评估与二手车经营管理、汽车商务管理等专业,逐步建立以汽车为龙头,以工为主,经、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与此同时,建议在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下,东风与江大及开发区竭诚合作,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行校企合作、前校后厂等方式,利用各自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学设施资源和资金、行业等优势,搞好汽车实训基地建设,高标准地建成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汽车装配基地、汽车维修基地、汽车营销基地、汽车金融基地、汽车租赁基地、汽车商务模拟基地、汽车博览展示基地,对江汉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师生和企业、社会人员培训开放;同时组织各种汽车论坛、汽车会议、汽车展示博览、汽车旅游活动,逐步形成一年一届的“汽车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宣传和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开展行业内的中外汽车交流、培训与咨询服务,以及利用校园建设和汽车文化博览广泛同汽车企业进行各种冠名权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持续、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生贤.机遇与抉择:中国环保的严峻考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周冯琦.建“两型”社会促生态文明[N].文汇报,2007-12-3.

[3]金风.武汉:令人期待的发展革命——与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对话“两型社会”试验区[J].瞭望(新闻周刊),2008.

[4]殷轶良.“两型社会”试验区中的武汉工业[J].南风窗,2008.

[5]王义高,罗劲松.两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序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仝瑞中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高校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研究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