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2例临床观察
2009-04-05
(南宁市邕宁区中医院,广西 南宁 530200)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任何减低及破坏幽门功能的手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或胰液等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和)呈萎缩样改变的病变,是慢性胃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11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为46.6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1年。
1.2 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具备下述条件:(1)持续频发上腹隐痛或灼痛,餐后加重或不缓解,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嗳气等。(2)体征有上腹部剑突下触压痛或深压不适感。(3)胃镜检查证实胃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并且有胆汁反流液。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 基本方:柴胡15 g,枳实15 g,姜半夏12 g,陈皮9 g,郁金9 g,黄连9 g,吴茱萸9 g,白芍12 g,香附9 g,川楝子9 g,旋覆花9 g,甘草6 g。加减:若呕吐甚者可改为量少频服,再加生姜、姜竹茹;嗳气频作者加佛手、山楂;食滞者加神曲、鸡内金;反酸明显者加乌贼骨;肝气郁结者兼烧灼样疼痛、泛酸、口苦、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数者加代褚石、茵陈、金钱草;若上腹部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加量。加水煎至300 mL,每日1剂,早晚空腹服。
2.2 西医治疗 予西沙比利片5 mg,每日3次口服。均4周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1]制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及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炎症明显好转,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胃镜检查炎症有减轻,胆汁反流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胃镜检查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经4周治疗,42例中,治愈6例(14.2%),显效21例(50%),有效12例(28.6%),无效3例(7.2%),总有效率92.8%。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吐酸”等范畴。病位在胃,其因在胆,因胆汁反流使胃受到不良刺激,导致胃气亏虚,进而及脾,使脾受困,致使脾胃功能失调,发生津液运转障碍,若再波及肝,则肝气失于条达,更加重了脾胃气机之紊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所以治疗本病时应以清利肝胆、疏畅肝气、和胃降逆为中心环节,从而达到使气机复常,恢复胆胃通降功能的目的。
中药方中柴胡、枳实舒肝解郁;半夏、陈皮清热泻下,理气宽中,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入胃侵蚀胃黏膜;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具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清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能保护胃黏膜,阻止胆汁反流侵害;陈皮、旋覆花、代赭石和胃理气降逆;郁金清热疏肝利胆;香附、川楝子、旋覆花行气降逆、宽胸快膈,具有良好的行气止痛之功;白芍、甘草酸甘柔缓,和中止痛,甘草并能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达疏肝理气,清泄胆热,和胃降逆的功效。合用的西药西沙比利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
[1]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