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评价理论在中职语文课程评价中的实践研究
2009-04-02王文利
摘要:质性评价是目前语文课程评价的一种基本评价理论,它全面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特点,真实地反映语文教育现象。学习成长档案袋评定法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作为两种重要的质性评价工具,为中职语文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质性评价理论;中职语文课程;课程评价
质性评价是课程评价发展史上的第四代评价理论。质性评价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受“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的支配,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量化评定方法通过分析、比较数量推断评价对象的成效,泯灭了语文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丢失了教育过程中的真实信息。因此,质性评价理论指出:课程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完整而真实的自我表现,从而为改进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质性评价理论为中职语文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质性评价的主要工具
质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理论,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工具,主要的有成长档案袋评定法,苏格拉底式探讨评定法,情景日记等。
(一)成长档案袋评定法
成长档案袋评定法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成长档案袋评定法有两个特点:
1.成长档案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成长档案袋中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对收集到的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向学生及时反馈,以便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
2.成长档案袋收集的内容是学生关于某一学科的系列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表现及进步状况,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及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成长档案袋内提供的信息,可以获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与发展方向。根据创建成长档案袋的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作品。例如,为评价学生某一段时间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收集的作品就应该包括原始作品、过程性作品与最终作品;为展示学生特长,收集的作品就应该是学生自己认为最优秀、最满意的代表作品。
(二)苏格拉底式探讨评定法
苏格拉底式探讨评定法强调把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讨论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法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本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话与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师生所探讨的问题以及所得出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研究性的。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而不是操作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是使讨论沿着有成效的路线进行下去——这主要通过稳定情势,指导,纠正,引领和像一名学生那样进行争论等手段。”
2.师生共同选择记录探讨过程的方式,并设计出合理的质性评价记录表。记录是进行评定的客观依据,记录应真实反映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表现,要对记录加以分析比较,进而推断学生所取得的语文学习技能。教师通过苏格拉底式评定法,不仅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和课程实施情况,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技能,从而有效地进行语文课程评价。
质性评价理论在中职语文课程评价中的实践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化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全新的语文课程评价观。质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理论,为中职语文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策略。
(一)中职语文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有人说:中职学生就像筛子下的小石子,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永不变的被评价对象。”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相比,成长档案袋能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集全面的语文学习证据,多角度地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展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变化,把学生置于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参与语文评价,展示自我,使语文评价处于民主,协作的氛围之中。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避免语文评价的独断性及片面性。在成长档案袋评定中,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放入记录袋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因此,他们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及时判断自己语文学习的质量,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中职语文课程评价主要是由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建构的评价活动,其操作步骤如下:(1)学生参与语文项目评价,设计质性评价工具;(2)观察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并作详细记录;(3)作出真实、中肯的评价。
中职语文课程评价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并推行学生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学生与教师是评价的平等主体,学生在师生互相信任与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形成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教师向学生反馈积极、中肯的评价信息,一方面,使学生肯定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乐于接受自身在语文学习上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二)中职语文课程评价内容多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质性评价的本质是对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与鉴赏。质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从各个不同侧面更真实生动地反映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质性评价的真正功能不再是区分优劣,选拔适宜受教育的学生,而是体现激励、改进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促进发展是中职语文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与必然要求,也是中职语文课程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传统语文课程评价以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夸大分数的价值,降低了评价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追求高分数的目标驱使下负重前行,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泯灭了学生个性化特点,最终导致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失衡。中职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业,更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而且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速度及特点,把学生的现实发展与潜在发展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验自身成长的快乐。质性评价理论倡导主体化、多层次、多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在智力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揭示出“不同的个体在九种智力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九种智力的组合与操作方式更是各不相同,这就应该应允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其优势智力领域的空间。”总之,中职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发展,质性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可以获得任何可能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得到充分发展。
(三)观察记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以纸笔测验来检测学生最终获取语文书本知识的多少,进而衡量语文课程实施的效果。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泰勒所说:“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它关注的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价值。质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描述,而不仅仅是一个终结性的判断。
教师采用成长档案袋这一质性评价工具,通过观察记录以及类推、比喻等手法描述学生的发展性、可变性,以及教育现象的动态过程。中职语文课程评价不再是划分学生优劣的标准,而成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质性评价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对学生的语文发展过程进行评价,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质性评价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查与改进语文教学计划及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活动。量化评价是在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评价者要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由分析、推理、假设、判断到作出结论整个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质性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质性评价时,先确定评价内容,可从写作态度、主旨、语言表达、结构、文章创意、书写等多个方面进行,再设计写作质性评价表(见表1),最后进行评价记录并收集学生的初稿、修改稿及完成稿。
在上述写作质性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不断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
(四)注重问题探讨,强调评价的开放性
苏格拉底式研讨法作为质性评价工具之一,注重运用问题的方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对问题的研讨,对问题研讨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多样性的。例如,在基础平台第一册《提醒幸福》中,教师针对幸福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经常向我们提醒苦难,但是在你的人生中,有谁向你提醒过幸福没有?幸福真的需要提醒吗?你的看法如何?”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幸福是拥有一大笔钱”;有的学生同意这一观点;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幸福是学习许多知识,报效祖国”;还有的学生认为:“亲情是一种幸福。因为亲情是无价的。”讨论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以畅所欲言。在这个探讨过程中,学生记录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并利用下表对本次课进行反思评价。
在上述问题研讨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水平、认知能力及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幸福这一问题进行评析并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对观点具有合理性的一面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重视学生个体行为、表现、态度、体验、感悟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一个内容。因为我们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团结协作的社会,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的表现能让教师更全面地观察到学生的个性品质。总而言之,苏格拉底式研讨法是质性评价的典范评价工具之一,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根据探讨过程中所记录的真实信息,能有效地改进语文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质性评价理论是一种新型的评价理念。它为中职语文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其次,评价内容多维度,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再次,评价工具多样化。由单一的考试转向多样的质性评价工具。在具体的质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悦纳自己,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也使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较真实的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现行中职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作出合理的课程决策,有效改进中职语文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董奇.成长纪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美)坎贝尔,等.多元智能理论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文利(1975—),女,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中职语文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本栏责任编辑: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