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能力对接研究
2017-01-06梁骥
摘 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遇到许多新问题。为逐一解决人才培养中的上述问题,应进一步改进教学,可以具体从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一体化教学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高职新闻专业为例,在实践教学广泛使用的“工作室制”的模式基础上,进行“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和谐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模块化分段教学;课程评价
作者简介:梁骥(1978-),男,安徽合肥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实验与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以宁波为例”(编号G16JY-09),主持人:梁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51-06
随着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入渗透,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在媒体变革下的当今社会对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自我国2000年高职教育开办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来,高职新闻专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到2015年,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开设新闻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225家。当然这个阶段,我国新闻媒体、广播电视行业也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高职新闻专业和我国新闻传媒同时高速发展,但其供销关系却存在失衡的状态。
新闻教育在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各高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很少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媒体工作实现专业对口。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需求不合拍,这样的失衡现象,直接导致了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认为,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贴近市场,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除了要培养一般的记者编辑更应该培养目前媒体单位紧缺的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新闻人才[1]。
一、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
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就是社会及就业的客观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让学生拥有综合性专业性的知识结构、人文艺术修养和专业职业技能;高职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要从“理论”回归到“能力”,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人格的培养,这是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高校和业界加强互动,让教育更贴近社会,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目前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适
目前的高职新闻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不合理,实践课比例不够,公共基础课比例过高,安排的顺序也存在问题。传统的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模块化的有机组合,针对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安排。
(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传统的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直接套用本科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和本科新闻教育没有太大差别,但由于学制比本科新闻少一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没有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也缺少建树,缺少和媒体单位的联系,产学研的新型教育模式没能实现。
(三)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新闻专业培养的不仅是新闻作品的生产者,目前社会用人单位除了需要记者编辑外,更需要具有媒体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管是报纸杂志、新闻网站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都需要活动策划,这对高职新闻教育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不但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新闻采写编技能的记者编辑,还要让其成为掌握媒体策划运营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2]。
(四)需要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
高职新闻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杂家”,高职新闻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
目前我国高职新闻专业所培养的新闻人才和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新闻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新闻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开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大量开设专业技能应用类课程,但由于缺乏针对高职新闻教育的理论研究,此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走的并不顺利,进展缓慢,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把本科新闻教育的办学经验拿来借用,这使得高职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看起来和本科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差别不大,理论性课程比例过高,公共基础课课时多且大多安排在大一,这样的课程安排方式并不符合高职教育[3]。
二、高职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分成:“双元制”型、实践渗透型和三段式型。德国由于其发达的工业体系,其职业教育也非常发达,其“双元制”型课程体系的核心实际上就是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实验渗透型课程体系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该类型的课程体系特点就是将实践部分融入在每一门课程中,使得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得到了实践的印证,教学效果非常好;而我国高职教育目前还停留在三段式课程体系的阶段,按顺序展开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这种课程体系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不能够充分融合,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4]。
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适度的理论、充分的技能训练,它并非学术型教育,不能直接照搬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对于高职新闻教育来说更是如此,需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地方特色、尊重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具体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适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新闻专业的建设发展应该是和地区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培养复合型新闻“通才”满足地方相关媒体单位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参考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和媒体企业单位的合作,实施“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5]。
在高职新闻教育中需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实操技能的培养上来,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该专业构建了校内的仿真实践平台——新文人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里利用新闻采编实验室、校园电台、虚拟演播室,进行校园新闻的制作报道,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假期,到媒体单位见习实践,使学生了解网站编辑、报纸编辑、电视节目、微信、微博等媒体形式的制作流程,了解各类媒体制作的最新技术,实行工学交替;依托校外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真实的媒体单位工作,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
(二)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设置模块化课程新模式
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整个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通识课)是对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这部分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所构成;职业综合技能方面的课程(毕业作品)则是仿真业界新闻生产环境,以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完成综合新闻作品,锻炼其综合职业能力。
目前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有: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内宣、播音主持等。
根据高职新闻专业就业方向分析,可以得出相关职业方向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不同的媒体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如新闻基础知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策划,这些都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当然不同的媒体也有不同的特点,如广播电视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形式而言,则需要对摄像、电视编辑、播音主持等方面的技能有所掌握,这些属于专业方向课程。
根据该专业的职业技能定位,可以安排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我们可以把高职三年的课程安排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安排通识课及操作技能类课程;二年级,开设有针对性地职业能力方面课程;三年级上,安排毕业作品综合实操训练;三年级下,安排实习,让学生去媒体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通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新模式改革,我们的学生可以具备很好的职业能力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培养职业能力,加大实践性课程比例
吴廷俊认为,新闻教育需要同时加强新闻的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要培养出应用型的新闻人才[6]。传统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多采用的是分段式课程体系,即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阶段性递进。这种课程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新生入学阶段,单纯的学通识课、理论课,没有实践的支持会觉得理论很枯燥,学习效果不理想;进入到高年级的专业实践学习的时候,又因为之前的专业理论学的不好,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学习。导致后续学习也出现问题[7]。
对于高职新闻教育来说,职业技能的培训应该是整个教学的重点,理论学习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因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合理分配通识课、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对于核心技能课程的学分,应该加大比例。对于教学进度安排上,不建议将通识课、理论课占满第一个学期,而应该将部分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新闻摄影)适当分派在第一个学期,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根据职业能力划分课程模块,将相对应的通识课、理论课安排在每一个课程模块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课程模块时既可以掌握该模块的职业技能,也掌握了该部分的理论人文知识。
当然这种理论和技能结合的课程模块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也是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高职院校新闻专业来说,“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要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设计相应制度安排本校教师去相关媒体单位实践培训外,可聘请业内专家为兼职教师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四)仿真实操教学的“模块化分段教学”
高职新闻的专业课教学应该施行“模块化分段教学”,即改变传统的“分段式”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岗位技能安排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实现自主学习。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教师制定操作项目,学生先做,解决问题后,再对知识进行归纳,实现仿真实操环境下的一体化教学[8]。
(五)设计一套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中,需要设计出一套新的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传统的卷面考核的课程评价方式,并不适合目前的高职新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等他学成毕业,用人单位要的并不是一个会考试的人,而是需要一个工作上可以独当一面的人。高职新闻教育不光是培养专业知识、技能的专才教育,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可以通过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方面的考核来进行相关课程评价[9]。
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有专业知识评价、职业能力评价和职业素质评价。
1.专业知识是新闻专业的相关核心课程知识和相关通识课程知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强化职业技能,掌握岗位业务知识和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可以采用理论考试结合相关作品考核的方式进行;
2.职业能力就是岗位技能,学生毕业后的适岗能力,这部分考核评价可以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3.职业素质是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这部分考核评价可以采取社会实践、实习以及考取相关等级证书的方式进行。
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保障教学的实施,高职新闻教育就是要突出职业能力,在适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全方面地实施实践教学。
三、创新的“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
现行的“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广泛运用于高职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该教学模式虽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由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并初步掌握某项职业技能后,很容易满足和懈怠,认为能力已经得到锻炼。可以采用“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兴趣及职业能力需求,对其进行分类分层教学。
基于表1的高职新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可以设计出一个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图2所示,该实践教学平台根据高职新闻专业的特点和新闻媒体的不同形式,设立有四个部门,各部门配备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老师,平台实践覆盖该专业所有职业能力。该专业学生入学后进入一级工作室实践锻炼,一年后,择优进入二级工作室实践锻炼。
(一)“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新文人工作室进行不同媒体形式的实操练习,工作室针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量化评价并计入相关课程评价。
2.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从理论过渡到实践,从启发式到讨论式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当下还无法实现,现行的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思维方法以及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胜任实际工作,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增强团队的合作能力。传统教学会造成毕业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集体观念单薄,缺少团队合作意识等不利状况。导致了学生毕业之后无法适应团队的合作或与同事之间的沟通。这也是需要解决和改善的。
(二)“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策略
1.实现学生分层分类教学,因人施教。实施“校企交流互动训练工程、工作室项目进校园工程”,建立校内新文人工作室(一级工作室)演练、焦点影视工作室(二级工作室)和市场的接轨以及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实习的长效机制,让学生接触“项目任务”,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可进入高级工作室接受更高难度和要求的“项目任务”的锻炼。
2.实践教学指导分级。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分级指导制度。“工作室”下设四个部门,各部门下设多个工作小组。每个部门都配备相应指导老师(该部门工作实际对应该教师的相关专业课程),各工作小组配备对应的责编(责编由高年级同学担任),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分级指导,以达到保证整个实践教学活动过程质量的目的。
3.实践教学的“模块化分段教学”。对高职新闻的实践教学环节施行“模块化分段教学”,如图3所示,即改变传统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岗位技能在工作室里设置不同的部门(工作室下设电视媒体部、平面媒体部、网络媒体部和播音部)以及不同类型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带着项目任务去做,实现自主学习。
4.“课堂-工作室/理论-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制定操作项目,学生先去“工作室”做,解决问题后,再回到“教室”对知识进行归纳,实现“课堂-工作室/理论-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5.成果展示平台的建立。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势,开办微信号作为学生实践作品的发布平台,并提出“栏目品牌化”、“节目精品化”的要求。在工作室实践教学过程中,工作室各部门产出大量可视化成果,均发表在该微信号上,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的认可度。
6.完善实践评价体系。为激发学生参与工作室实践的积极性,可以建立一套实践评价体系,学生在工作室中完成相关“项目”、在微信号上公开发表作品、参与指导低年级同学等实践活动均可得到相应实践分,实践分累加可以达到相应“记者”级别。实践评价体系的施行,可有力的促进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
“递进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该教学模式可以服务于几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专业课程体系和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图4所示。
将课程的项目和企业社会项目引入不同层级的工作室,使得实践教学过程更加实用,学习即工作,实现教育“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我们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市场需求进行高职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用得上的新闻人才。鉴定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只有一个,就是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而言,全方位复合型的新闻“全才”是市场大量需要的。宽泛的人文素质、适度的理论、全方位的新闻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新闻教育育人的根本。当然社会在进步,市场在不断的变化,对于新闻人才的要求也在随时发生变化。教育教学的方法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对于高职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来说,这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只眼睛盯着行业变化,一只眼睛盯着教学改革,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是成功的,培养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10]。
参考文献:
[1]何梓华.中国新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394974.html.
[2]刘劲松.试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54-156.
[3]徐可晶.湖南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7-16.
[4]张爱荣,韩云霞.国外职业教育中值得借鉴的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9):79-81.
[5]胡钦太,等.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当代传播,2010(2):90-92.
[6]吴廷俊.改革开放30年看中国新闻教育发展最快的30年[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10/27/t20081027_17192603.shtml.
[7]贺小玲.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模块课程的构建[J].鄂州大学学报,2011(1):70-73.
[8]梁骥.高职新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4):31-34.
[9]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2-86.
[10]梁骥.浅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6(4):76-79.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