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2009-04-02魏景荣
魏景荣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毕业生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展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仅靠单一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事实表明,社会经济组织在招聘和使用人才时,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在专业技能之外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应注重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以大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严重。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成为社会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率,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职业教育也难以生存和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有关。大量事实表明,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现代企业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要具备高强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
隐性职业素养的界定
职业素养通常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术与工艺、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的。例如,计算机、英语、会计水平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按照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特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
管理学中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的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能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内隐的、非直观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如果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更为直接,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表象,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隐性职业素养。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因此,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正相关性
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活力素应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我们想问题、拟对策,大多数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的。专业技能是毕业生求职择业实力之所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然而,具有专业技能只能说明受教育者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只有将专业技能转变为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再转变为工作绩效,才能真正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促使这两个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隐性职业素养。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固然重要,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合作品质等隐性职业素养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如台湾敏浮企业在对新员工的要求中特别强调四点:(1)观念新;(2)适应形势要求;(3)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专注、忍耐、守信、诚实;(4)具有团队精神。《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先生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到走上成功之路的过程,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败后,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形象。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这些素养。现代社会经济组织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着职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毕业生素质的要求。高职生学习的一个直接目的是获得社会劳动的资格和职位,但在国家人口众多、目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要在职场获得成功,既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更要重视自身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
隐性职业素养是推进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力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反映了高职的根本特性。高职教育不仅仅要面向社会,强调实用,还要面向学生,更要面向未来,强调创新,强调发展,使学生既能适应当前社会,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才,转岗后能够较快适应,又有较大的发展后劲。那种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在今天发展变化比计划快、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社会,可能致使学生核心能力不能持续发展的后果。高职教育也应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技术、产品和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使职业的转换越来越快,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多次转岗或者重新选择职业的考验。同时,高科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对每个人提出了如何适应职业与社会变化的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也要不断补充更新。而职业素质高的劳动者,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对自身的知识、能力等素质进行有机整合,并能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鉴于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毕业生就业力培养的起点只能确定在学校,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某种技能,解决学生一时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一种内涵丰富的就业能力,那就是不仅包括其具备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包括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隐性职业素养是培养高职生立业处世修养的营养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技能训练,而且还为受教育者积淀受益终生的立业处世修养。如何对待事业上的逆境,怎样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情感态度,这是提供其一生可持续发展的营养基。现代社会,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和科技发展使职业内涵趋向于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技术进步导致简单工种向复杂工种发展,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多岗位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发展使学习由原来的终结型向终身型转化,竞争机制使一元型职业向多元型职业转变,劳动者不仅要有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立业创业的能力,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而较强的职业素质,不仅能使劳动者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应有的经验,还能使劳动者建立克服困难的胆识和信心,养成勇于实践和立业创业的主动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会视竞争为机会,变压力为动力。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组织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分配给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
注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根据高职生的现状,应着力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育:第一,吃苦耐劳精神。要去掉学生的“娇”“骄”二气,使其在职业岗位上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第二,服从协同意识。去掉学生的任性、逆反心理,使其学会求同存异,从大局出发;第三,韧性意志品质。要去掉学生的浮躁、轻薄作风,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毅力;第四,和谐人脉理念。要去掉学生的清高、孤傲性情,学会创造友好型工作环境;第五,开拓创新能力。要去掉学生的守旧、老套习惯,使其不仅善于接受新知识,而且在工作中善于独辟蹊径;第六,基层锻炼理念。要去掉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使其在基层、第一线锻炼和丰富自己。
实施更为宽厚的素质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有籍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现代高职教育、新职业主义等观念的提出对高职学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市场、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面对经济发展,学校在加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强化高职教育的高层次,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行业和职业的要求,最终在知识体系上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延续性。具体体现为:重视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保障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坚持文化课的基础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促进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加强课程的开放性,激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自由地发展。总之,高职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重视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渴望,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通常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教育,以及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大学校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指导等措施,都可以为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构建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要想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的实训基地构建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和熏陶。这样,在他们毕业时才能具备就业竞争优势,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或缩短适应期、很快被用人单位认可,或迅速转岗。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通过详尽的社会调研,结合企业及生产岗位的要求,制定出专业实训的规范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实训教学规范。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工作作风,首先是在学校里通过接受严格的实践训练来逐步养成的。有专家分析,发达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质量比我国生产的要高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技术比我们强多少,而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操作人员具有在制造中习惯性的、认真严格的、按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产品的技术性能靠其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精度来保证,而制造和装配的优劣则是由制造者的个人素养优劣来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创造良好的仿真实践教学条件,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要求,重视每一个细小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训的全过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