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09-03-16束高骏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和谐社会马克思

束高骏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观,蕴涵了丰富的和谐社会的思想。虽不成熟,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仍能得到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有益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谐社会;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4-0070-0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在马克思逝世后将近半个世纪才面世的,但其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却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楼梯。《手稿》以人道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为武器,完成了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观。其中,有许多论述蕴涵了和谐社会的思想。今天。重温马克思的这部早期著作,对于结合我国当代实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稿》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手稿》吸取和改造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思想,把费尔巴哈的一些原理和范畴应用到经济生活领域,从大量的经济事实出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是对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扭曲。私有财产是这种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共产主义是作为私有财产的对立面出现的,就是异化劳动之消除,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方面:1、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理应与工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中,不仅产品不属于其创造者的工人支配,而且,工人反过来还要受制于产品。事实上,产品已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和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地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马克思进而认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是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的根源。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也使得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直接后果是人同自然界相疏远。尽管自然界产生了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有机存在。但由于人在异化劳动中对自然界的片面占有,导致了人同自然界和谐关系的破坏,人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4、人同人相异化。《手稿》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处在异化状态的人,不仅包括工人,也包括处在商品拜物教状态下的资本家,尽管其异化状态和工人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跟真正的人相异化。本源在哪里?就在私有制度。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导致人与劳动、劳动产品、类本质、人相异化。所以,私有制必须要被批判和推翻,私有财产必须要被积极的扬弃

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后,马克思进而从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了经验的基础,也找到了理论的基础”。站在人类发展所能达到的理想高度,马克思还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远景进行了展望,“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消除各种异化关系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1、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谐的共产主义是在以往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所以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在黑格尔理论体系中,扬弃是指客观精神的发展进程中后一个环节对前一个环节的既克服又保留。马克思这里也是表达同一意思。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关系。共产主义不是禁欲主义,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社会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

2、人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和谐的共产主义不是单纯通过物的扬弃可以获得的,它也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异化性质的扬弃,而且是根本的。在私有财产存在的条件下,人的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而只是一种生存手段,是被强迫的、属于他人的,所以,人的本质异化了。一方面人的对象化的本质——他所创造的产品——人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另一方面人本身的能力也不属于他自己,同他异化了。私有财产的扬弃,使得人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能自由自觉的劳动,能占有自己创造的财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人对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本身的解放。

3、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矛盾的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充满着矛盾、异化。人本质上是社会的人,是相互需要、补充的存在物,应该进行无私的交往。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人的本质异化,人们互为工具,互相隔膜、对立、敌视,人与人之间充满矛盾,人人成为异化人。异化劳动还使人被物欲笼罩,无节制的掠夺自然界,侵吞自然物,使自然界根本无法促进人的本质的实现,把自然界也推向了异化状态,人与自然界之间越来越表现为对立。马克思认为通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人,大家无私交往,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人与人矛盾自然得到解决。同时,人得到全面发

展,打破了对物的片面占有,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对立也得到了解决。《手稿》中,马克思把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称为“人道主义”,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称为“自然主义”,认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4、向人类理想社会的阶段。“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和谐的共产主义作为扬弃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运动,是离资本主义社会最近将来的必然形式,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必然环节。这个未来的理想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只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解放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运行的,开启了人自由发展、自由创新的新时代。

二、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党的十七大进而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社会和谐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思想并不是建立在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之上的科学构想,而且这些思想也并不完全适合于当代中国实际。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从《手稿》中仍能得到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要正确认识各种不和谐现象,在不断化解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当前我国社会也存在着各种不和谐现象,比如:一些企业劳资纠纷比较尖锐,一些地方自然环境日益恶劣,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有人因此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异化,异化是社会主义一切弊病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所能给予的最科学的说明”。早在《手稿》中,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本源在私有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而认为私有制下的对抗性分工导致异化。共产主义就是通过推翻私有制,消除各种异化关系,实现人的解放。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的推翻和公有制的建立,已经从本源上消灭了异化现象,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异化论”不能成立。至于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必然联系。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具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逐步实现更高程度和谐社会的持续动态过程。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当办法,就一定能不断解决矛盾,朝着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的和谐社会稳步前进。

启示之二:要坚持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手稿》用人的异化(私有财产)发展到顶点必然抛弃自身的理论来说明私有制的消灭、共产主义的胜利。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只抛弃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富,共产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开辟前进道路的。我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须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伟大成就,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解决当前社会面I临的许多不和谐问题,关键还是靠发展,靠不断提高生产力。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通过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私有财产之扬弃,在《资本论》中进而提出了“重建个人所有制”(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占有公有制的一个份额),这里涉及到公有制的实现问题,但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答案。从我国国情看,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较高,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启示之三: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手稿》认为异化之消除既是物的扬弃,也是人的本质的回归,人的解放。和谐社会高度重视人的解放。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各项需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美育等素质和能力,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从而占有人的本质,体现生命的价值。同时,人民群众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又将创造出高水平的生产力和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从而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的需求,为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启示之四: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手稿》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可以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历史之秘的真正答案。然而,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个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够通过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节机制,以及思想文化的引导、道德规范的约束,促使人与人结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使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准则下得到解决;能够通过体制完善、利益调节、制度安排和法律监督,促使各类市场主体解决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代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科学有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大对生态环境地保护力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编辑:方式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和谐社会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