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2008-10-06王阵军
王阵军
摘要:開展研究型教学,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与功能、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既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又必须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64-03
研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研究型教学更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1.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与功能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然而,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继承前人积累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甚至很难真正地学好理论知识,这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研究型教学通过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个人行为的观念体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与宗旨。
2.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之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厌倦、疑惑,教师困惑、无奈也不是个别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方式问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束缚、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成了“考试机器”。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现状,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要进行改革之外,教育方式改革更具有关键性意义。研究型教学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和寻找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代青年特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3.是实现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研究型教学以“问题”为核心,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能够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学会自觉的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目的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型教学要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服务,不仅在情境的设置、“问题”的选择上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而且在教学的组织过程、教学的评价机制上也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型教学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原则。研究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从选题到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到形成结论,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性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选择性和自为性,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3.实践性原则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这里的“实践性”是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训练能力,以学生的直接参与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归属。
4.开放性原则
研究型教学在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都具有开放性。教学过程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室与图书馆、实验室、宿舍、自然、社会相结合;教学内容由单一的书本转化为教材与网上资源、学术期刊、教学案例等相结合;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式;评价机制由“期末一张考卷定分数”转化为“期末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结果与、分析报告等相结合”。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1.转变教育观念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观念。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没有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我国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乃“传道、授业、解惑”,重在“传”与“授”,强调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是智者、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和关键,学生从属于教师,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开展研究型教学,就必须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学习障碍的排除者,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下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研究型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问题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实验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和目前的教学条件,最适合也是最有可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遍应用的是案例教学法。笔者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从2002年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应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中应用,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进行教学,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剖析的对象,并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案例情境,学习、借鉴案例反映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符合研究型教学的一般要求,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案例教学过程不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提供“案例”,促进学生思考,使他们产生问题,并激发他们探索的动机;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正确搜集和运用有关文献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探索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案例教学法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方法。
3.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生动的实践性、时效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型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局限在课堂里,必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宏伟和艰巨。特别是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这些困难和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中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性和实际意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到课堂上,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释疑解惑,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4.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用大班授课,少则一百多人,多则二、三百人合班上课,很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更主要的是任课教师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因此也就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出完全科学的评价。研究型教学要求以小班学习为主,既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又给学生以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尽量缩小教学班级的组织规模,将每一个授课班级的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另一方面采用大班讲授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一个100人左右的教学班级内,小组研讨时,可以分成4-5个小组在课下进行,即在课表之外由任课教师统一协调安排各个小组的研讨时间和地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研究活动充分展开,又使任课教师能够深入到各个小组,亲自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了解每一小组的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以及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和观点,以便及时指导和准确评价。
5.重建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要改变“一张考卷定全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研究型教学应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习题作业、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学习心得、观后感等平时学习情况。特别重要的是还应包括对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进行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应研究和制订能全面、客观反映研究型教学水平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形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教学效果等指标和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改革创新等指标。评价方式应采取教学管理部门考核、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励任课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投入、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 [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149-153.
[2]赵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个问题 [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2):54-55.
[3]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
[4]鲁洁. 德育社会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321.
[5]骆郁廷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陈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