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理论依据
2008-10-06杨威
杨 威
摘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这一新的问题,本文着重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为指导,梳理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的相关论述和观点,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从而为系统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发生论; 哲学; 社会学; 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21-04
正如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有其发生、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按照发生学原理,一切事物在即将产生之前,都有其赖以产生的前提、基础和条件,这些前提、基础和条件,开始时只是以潜在的胚胎形式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关系中;后来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的阶段,才在这些前提、基础和条件的作用下,产生出一种原来没有的东西并逐渐从低级形态的存在方式向较为高级的存在方式发展。将发生学意义上的“发生”引入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这一本文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前提、条件、动力、根源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不存在到存在、从萌芽到形成、从低级到高级这一转变过程的机制和规律的理论。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发生,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个体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研究不是指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渊源和历史流变,而是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根本目的和本质特征,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在源头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演进、社会根源、形成机制和规律等理论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直接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哪产生、如何产生、为何产生等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深层依据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哪儿产生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问题,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产生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论问题,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和机制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为何产生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问题,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动因问题。三者遵循从本体论到存在论再到价值论,从根源到机制再到动因,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逻辑次序,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主体框架。
要系统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整合多学科的理论来进行跨学科探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研究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关于基本矛盾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根本动力的论述,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思想的现实性及其历史发展,必须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来探讨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和改变的最终根源。马克思主义还把这一认识具体运用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论断,对我们探讨社会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观念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观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是主体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观念又是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深层需要,根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指示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深层根源,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深度挖掘。
2.历史发展合力论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3]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在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交互作用的规律。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动因具有方法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本动因当然要到社会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经济基础中去寻找,但其他各种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等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因素,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主观意愿的因素也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过程。这些“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成。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合力论的思想,有利于我们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
3.基本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生、发展
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是推动其发生发展的动力。基本矛盾是指决定事物的本质并贯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基本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规定着过程的其他矛盾并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推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本动因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与人们现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始终和各个方面,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教育者才有必要对那些思想品德要求尚不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得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得以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本动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入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规律。
4.“灌输论”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灌输理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进程中自发产生呢?因为这是由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根据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概括并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这一阶级的其余成员“很少有时间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5]工人阶级由于经济地位、生活条件、文化条件等的限制,更不可能从事精神生产,提出其思想体系。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6]因此,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它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正是由于在社会分工中被剥夺了精神生产权利的、被压迫的社会阶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反映本阶级利益需求的理论体系,才客观上为生产统治思想的统治阶级对其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提供了可能;也正是由于被压迫阶级为了动员本阶级的力量,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推翻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才产生了运用“批判的武器”即革命理论的需要,产生了获得先进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动力。二是它阐明了统治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根据以上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分工理论,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巩固自身的政治统治,必然会运用反映本阶级利益和意愿的理论体系对其社会成员进行系统地灌输。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灌输本阶级理论体系的政治诉求和主导作用。
二、哲学依据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哲学的理论与方法不可或缺。哲学所探讨的领域既广泛又深入,其中对于人性论、认识发生论、以及实践起源的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具有直接的理论借鉴意义。
1.人性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论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儒家学说而言,因为其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人性论又和修养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人性论是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修养论是人性论的体现和践履。先哲以为人的本质,即人性,构成了教育必要性的历史前提,没有人性的存在,也就谈不上任何教育,“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一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恶是后天习染的结果。孟子就认为人天生就具备“四端之心”,有向善的倾向和能力。性善论突出了人的可塑性和应塑性,这就为教育的必要与合理进行了很好的说明和论证。
二是性恶说,认为人性就是自然本能,就是恶,善是后天接受教化的结果。荀子认为,人性中不仅没有善,相反人性本就含蕴着种种情欲之恶,因此也就更需要“化性起伪”。尽管荀子将人的自然本能视作人性也是不妥的,但它的性恶论却空前突出了教育的必要性。
三是性善恶混说,认为善恶都是人性中固有的倾向,没有先天的、纯然的善恶之分,全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告子认为人性的善恶就像水的流向一样相互混杂,其发展的倾向依赖于后天的助力。
四是性无善无恶论,认为人性是质朴而不分善恶的。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天质之朴”的。在理论逻辑上,人性质朴论也就论证并烘托了其主张“王教之化”的必要与合理。
人性的问题是伴随教育的永恒话题,一种教育观念、教育理想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隐含着人性的预设,从古及今有关人性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性为基点的教育的争论。换言之,教育发生的深层依据在于人的本性。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的探讨,虽然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具有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倾向,但却反映了先哲对道德教育赖以发生的人性根据,已经形成了最初的理论思考。这种对人性的不同阐发,构成了各个学派解释教育起源和本质的基石,也为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人学依据提供了历史智慧。
2.认识发生论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认识论一直是西方哲学中长盛不衰的理论问题。而认识的起源和发生问题,是认识论中的首要问题。研究认识的发生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内容。认识发生论,就是要追溯和考察成熟的、高级水平的认识形态赖以发展的不成熟的、低级水平的认识形态,追溯和考察前认识形态最初如何转化为认识形态,追溯和考察认识的现成结构形态的形成和建构过程及其发端。总之,就是要追溯和考察人类认识的系统起源和发生。认识发生论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探索和揭示人类认识系统起源和发生的前提条件、基础、机制和过程。对于认识发生的哲学研究同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以人的认识为作用对象的实践活动,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重要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是主体认识成果的理论凝结。从哲学认识论层面上弄清认识发生的前提、基础、机制和过程,对于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认识根源、认识条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生的具体过程、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认识发生论研究中所采取的发生学方法、回溯研究的方法等,对于指导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研究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3.实践起源论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生问题从宏观上讲是隶属于实践总体发生的一个子问题。因而,理解人类实践总体的起源与发生,对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生无疑具有根本性的理论意义。
哲学对实践起源的探讨,核心在于阐明人类的实践是怎样从动物行为进化而来的,揭示实践发生的生物学前提、心理学前提、社会学前提,这些探讨对具体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前提、条件、过程等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人的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行动,是以意识作引导的。实践意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导向性因素,因而也是引起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因素。人类意识的起源就是实践意识的起源。由于实践意识的导向,才使实践活动的各要素从无序无构的混沌状态融合为一个具有有序结构的完整系统,从而使实践活动成为人类自觉自主的、体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增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殊实践活动,其发生有着深层的实践根源,是实践本身提出的客观需要,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因此,从主体的自我反思意识、行为调控意识等实践意识起源的角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深层根源与历史作用,给我们指示了一条重要的路径。
三、社会学依据
1.原始文化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的发生轨迹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重要成果和进行文化传承的自主意识的萌发。文化人类学对远古初民生活状态、原始文化、社会组织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线索。我们可以通过人类学者对原始思维、原始宗教、原始艺术等的研究来进行探幽发微和重新发掘,进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原始形态和最初图像。作为人类原始思维发生的最初形态,原始宗教中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原始宗教实际上是人类最初从物质的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精神的社会生活,这种精神的社会生活是一个庞杂而混沌的整体,它在原始部落的社会规范的保持与延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存在于原始居民中的宗教仪式——成年礼,就不只是一种仪式,而是一个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中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教育,意志性格训练和传统教育,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少年,就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维系氏族的精神基础和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促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产生。政治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原始社会中,往往存在着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和原则以及对立的利益群体,氏族议事会中就有着大量的协调利益冲突、形成政治共识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血亲复仇的集体行动中,也就需要进行思想发动、战争动员的各种仪式和活动。这些准政治形式以及相应的准政治行为,无不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各种要素。
2.社会行为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一种从社会中产生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研究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行为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社会互动、社会控制、社会化这三个主要方面来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社会学依据。
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结果。社会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社会途径和社会机制。社会学对社会互动的要素、类型、方式、过程等的研究,对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机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控制是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开始存在的,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社会行为。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一定的社会组织运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或者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定向性影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因而,分析这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手段产生的社会根源、实现条件、形态变更,对于我们从社会有序运行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社会依据具有启发意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接受教化等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社会对个体成员进行社会化,是进行人类自身再生产、传承社会文明、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实质就是实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个体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的社会行为。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研究为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个体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四、教育学依据
1.教育起源理论
教育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与人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样久远的,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教育起源问题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方面,因为教育起源问题内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教育起源问题是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学界从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了教育起源,对于我们深入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前提、条件、机制等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中,德育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对德育发生问题的观点,这对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班华教授在《现代德育论》一书中阐述了人性、德性和德育发生的关系,对于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认为,“数千年来,围绕着关于人性、德性的由来,人们不断地以人为中心或向内追索或向外追索,衍生出了种种思想流派,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德育发生观。”[8]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审视人性、德性和德育发生的关系问题,才能真正地对德育发生问题作出科学解释。“既然人性、德性是在实践中发生的,那么由德性需要而发生的德育,也是在实践中发生的。人性、德性从存在来看,是人具有的属性,它来自于实践,又是作为实践的结果而存在着。如果说德性是人对自身把握的结果,那么德育就是人对自身改造的活动。”[9]这种以实践为理论基点,在人性、德性与德育的关系中考察德育发生的方法和理论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2.原始社会教育理论
教育史学对原始社会教育状况的考察,对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它提供了我们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原始形态的理论素材。从原始初民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功能等来看,就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因素。原始社会初民的教育行为与思想,内容涉及到人性论、人生观、人材观等各方面。他们创造了各种教育方法和成年礼制度,向儿童传授有关自然现象、部落的历史传统和先人的伟绩。氏族长老对氏族成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开展体育和音乐、舞蹈等美育活动,体现出对新一代人已有相当全面的要求。由此可见,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功能等诸要素是同原始初民的教育活动共生、同构的。这无疑给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广泛吸纳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有益成果,进行多维透视和立体分析,以使本研究建立在夯实的理论基础上。
参考文献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1,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
[4][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317-31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8.
[8][9]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9,31.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