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008-10-06王贺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高等教育

王贺胜

摘要:高等教育在和谐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高校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制定战略,适度拓展主体,努力提升大众化程度,不断转变和创新运行机制,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等教育;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14-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构建和谐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对社会发展作用显著。从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分析高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使命,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高等教育应对新环境和新形势

从国内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确实积累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贫富差距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社会诚信问题、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问题等。从高等教育本身看,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不平等竞争十分严峻;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许多高校经济困难;部分学生之间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心理问题不少,高校稳定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从国际形势发展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国际环境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发达国家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的压力很大。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也十分严峻,许多外国教育机构进入中国,生源争夺日趋加剧,我国一些名牌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出国留学,学成归国服务的数量却相对较少。

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好地正视现实,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加快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2.发展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高等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要素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不能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都与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资源如何开发?毋容置疑,主要靠教育。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开发其潜能,提高其素质。而在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的三级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医生、社会活动家、教师、政府公务员等各行各业人才。联合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着眼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发展步伐。

(2)高等教育缩小和谐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固然要靠体制、机制改革等,但也要靠教育。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高收入职业的机会也就越多,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还比较低,尽管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突破15%,但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高等教育仍处在大众化的初始阶段。着眼于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既要整合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实践能力,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灵活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进入社会后,有能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3)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高等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通过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方面,传承已有的科学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创造新知识,并通过教学和社会服务系统地、迅速地传播和应用这些新知识,进一步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正确认识高等教育规律,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国家人力资本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高等教育事业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积极贡献,首先必须立足长远、把握全局,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规律,规划制定高教发展战略和政策,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制定出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对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切实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制度依据,从源头上保证高等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致性。

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教育主体多样化

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一直都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主体大多数是由国家或地方投资建立的公办学校。由于经费来源较为单一,造成教育投入不足、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及办学效率不高等弊病,从而衍生出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当前,要满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适度扩展总体规模的需要,除了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外,还要开源节流、灵活机制,广泛引进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个人或其他社会团体成为教育的主体,适当发展非公办或民办公助的高等教育。因为,教育主体的多样化能够为教育事业筹措大量的民间资金,减轻国家的经费负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坚持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保证高等教育从少数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能够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大量适用人才;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多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

3.平衡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只要有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因为,其拥有足量的高等教育机构,使得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一直保持较高比例且持续增长。而与此不同的是,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仍然是一考定终生,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高考落榜使很多人从此与高等教育绝缘。统计表明,我国18至24岁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都要达到60%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趋势,虽然我国在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初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人口基数大、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譬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分别为1.47%、1.17%、0.68%,其中上海的贡献率最高,达2.75%,而青海最低,只有0.17%。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东部经济发展拉动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就必须重视平衡发展各地区高等教育。同时,还应该发展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提高办学质量,将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型向大众化转移,为社会输送适用的合格人才,从而提高大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三、创新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转变和创新运行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是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美国教育家劳威尔主张自由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指出:“自由教育的精髓是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事实,不管这些事实多么有价值。在当今复杂的世界中,自由教育的最佳目标是培养知之甚广而在某一方面知之甚深的人。”他进一步指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首开先河,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在开设专业课基础上,新增相关课程,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企事业单位则为学校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学生参加培训且成绩合格者,毕业后可直接到单位工作。“订单式”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掌握了实用技能,与用人单位增加了了解,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再如,南开大学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

2.努力规范管理机制和创新科研管理机制

一个创新和具有活力的管理机制是高校保持生机的源泉。研究现代高校管理机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运用何种方式与手段在大学内部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协调决策行为,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在管理机制上,西方国家的高校曾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有利于确立学术共同体对学术权力的有效控制,促进学术进步。基于评议会制度,在许多西方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既符合学术组织固有的特性,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大学发展到新世纪,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效率目标对学术目标的侵害,大学的治理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既维护了学术权力,确保学术目标的实现,又能化解各种矛盾,使大学高效、和谐运转。

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以扩大学术权力参与为基本诉求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相继建立起院系一级的教授会。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这方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组织机制。因此,应逐步建章立制,推进教授治学,促进学术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校发展的和谐化。

同时,要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目前,国际流行的科研管理模式有很多,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提出了“技术许可办公室摸式”等。近年来,我国高校也开始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譬如,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就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以专利保护和合同管理为重点,逐步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全面的管理,目前,在理顺产权关系、保护知识产权、规避技术风险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3.重视健全教育公平机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当前,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有关机制,努力实现公平公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1)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以促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要促进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逐步消除不同地区的高考录取率的差异。

(2)建立补偿机制,大力扶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维护高等教育公平在实行收费上学制度的同时,要逐步建立相关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发挥收费上学制度对增加高等教育供给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3)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就当前来讲,应当从多方面入手来保障大学生就业,一是政府和高等学校要履行职责,建立高效的“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和内部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取得学业成功。二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三是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以及畅通的就业渠道。四是高校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密切与就业市场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高文.教育以人为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J].全球教育展望,2001(9):1-6.

[3]杰西·亨普尔,艾利·麦康农.争夺人才:培养顶尖创意人才的设立学院[J].国外社会科学,2007(3):30-33.

[4]陈何芳,刘宝存,任洪舜.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5-58.

[责任编辑:杨淑珍]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高等教育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