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

2008-10-0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胡 凯

摘要: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知教学法、情绪情感教学法、意志行为教学法,以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教学法;情绪情感教学法;意志行为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17-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1]实施的实践告诉我们,有了好的教材,这只是提高实效性的第一步,要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工作还十分艰巨。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论传统、方法单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面临严峻的挑战,难以适应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属于德育方法。德育方法与智育方法的不同在于:其一,智育教学方法解决的只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德育教学方法还须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二,德育教学方法是教育者以一定的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等精神领域施加影响,不仅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而且要进行超越,有时公开教学意图的显性教育容易引起独立个性强的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智育教学方法则是传授学生需要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公开教学意图不会妨碍教学效果。其三,德育教学方法服务于培养一定的思想品德,要达到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比智育教学方法只须弄清是什么、为什么等认知方面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探索了以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

一、认知教学方法

认知原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主要取决于动机需要的选择和思维方式的性质。一方面,动机和需要不仅是启动人类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而且还是保持学习活动永不停息向前发展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思维方式直接规定着主体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具体方法,控制着信息客体的加工过程,使主体有针对性地从思想库中提取相关知识和经验与客体信息进行比较,并按照固有的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对新旧材料评判筛选,同时为主体完成新旧思想品德结构的整合、改造提供具体方式,并以此影响和决定着新建思想品德结构的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认知原理,针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心理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品质,建立科学的认知图式,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客体的加工水平,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运用认知原理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新了动机需要激发法、利用注意规律法、问题解决思维训练法。

1.动机需要激发法

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学习主体的需要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运行。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越强烈,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积极性就越大。反之亦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根据大学生成才需要强烈并有提高理论思维需要和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特点,在教学中激发同学们学习理论的动机和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第一,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共同需要,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找到二者的关系,选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机和需要的切入点,以激发大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和需要。

第二,要善于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激发大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新的需要。新的学习需要和机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大学生具有提高理论思维,发展认知兴趣,满足求知欲的学习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直接发生途径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就必须满足大学生发展理论思维的需要,教育者就不应该停留在浅显的“是什么”的层面进行教学,而应引导他们去探求“为什么”和“怎么样”,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二是可通过间接发生途径来激发。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调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学生可能会在这类社会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更投入地去学习社会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等有关知识。

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大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和动机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其主要方法有:①实施启发式教学。②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③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并将所取得的成绩、名次与平时成绩挂钩,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动机。

2.利用注意规律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维持和调控好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是教育者成功进行教育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注意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使受教育者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节奏地合理转换。

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当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注意力涣散时,应探究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若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所造成,应改革教学内容或方法;若是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状况或自身挫折所造成,则应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思想认识或消除挫折。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了受教育者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才能使注意力集中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来。

第二,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首先,要充分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教学刺激,使之直接引发学生注意。一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在引发直接兴趣、吸引受教育者注意上的导向作用。富于魅力的教学语言与表情动作本身就能直接引发学生注意,从而摆脱单调乏味、平铺直叙以及表情呆滞的教学刺激所带来的疲劳、困倦、厌烦等注意涣散状态。二是要讲究教学技巧,以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来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其次,要全面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一是教师备课中,在备教材的同时更应备学生,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兴趣与现有能力、知识水平。二是教师要善于调节受教育者的情绪精神状态,通过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使他们维持良好、乐观而稳定的课堂主导心境,使学生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三是要尽可能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与干扰。

第三,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有意注意并科学转换两种注意。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受教育者的有意注意,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而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培养有意注意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教学目的、任务。二是提出教学重点、难点。三是利用间接兴趣,保持有意注意,或提出问题进行点名讨论发言,使有意注意得到强化。四是严格要求,加强受教育者意志力培养以发展有意注意。

3.问题解决思维训练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去积累感性认识,通过记忆去学习理论,还要通过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提高思想认识和个人素质的目的。

第一,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准有价值的问题,以便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对培养受教育者问题解决思维能力的有价值的问题,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探索性、启示性、扩展性和开放性、现实性、可控性。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党中央为什么要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就具备了上述特点,属于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思维训练的一般步骤,可采用探索教学模式,其步骤如下:①介绍和阐明疑难情境;②提出假设以探索或解决问题;③确定并阐明假设;④根据假设的设想、含义和逻辑有效性来探索假设;⑤收集事实和证据以支持假设;⑥形成概括的表述或解决方法[2]。这种思维训练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讨论来完成。在进行问题解决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问题的语义,整体把握问题中的关系,准确辨认问题类型,并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最后进行有效总结。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可采取支架式教学策略或抛锚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即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出,使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登,从而完成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和意义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些哲学和经济学复杂原理的学习,可以采取这种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即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锚”将其抛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因此,这种教学策略也可以称为“案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关法律基础的内容很多都可采取这种教学策略进行思维训练。

二、情绪情感教学法

情绪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心理体验,通常以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热爱或憎恨、赞赏或厌恶等两极性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并转化为一定的情绪,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情绪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功能是由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决定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识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映和体验”[3],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起着选择认知、促进认知或阻滞认知的作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接受并实践学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其接受程度的高低,都和情绪情感密切联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创新了以下情绪情感教学法。

1.以境生情法

该方法强调创设生动、形象、负载正性情绪情感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师正性情绪情感的积极投入,激发学生的正性情绪情感,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多方面、多形式、多途径地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既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情感性、艺术性。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采取以江苏的李吉林为代表的情境教学研究者们先后提出的一系列情境创设策略来创设教学情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等[4]。

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以境生情法,不是为了生情而生情,更重要的是在情境已激发起师生的正性情绪情感后,教师要善于将这些情绪情感引导到深化理论的认知上,如通过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气愤、感动、悲壮等情绪情感后,教师要善于将它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并使学生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祖国服务;在参观了改革开放变化巨大的地区、企业后,教师要引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2.以情生情法

该方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先入情,即饱含教学激情,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激活、丰富和升华同学们的正性情绪情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第一,教师首先自己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蕴藏的丰富情感产生共鸣:教马克思主义,必须信马克思主义,爱马克思主义。只有教师先入情,学生才能入情;只有教师饱含教学激情去讲授他(她)深信并深爱的理论,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实情感状态,遵循其情感发展规律,利用有利于发挥教学功能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向学生传递教师整理过的富有教育性的情感,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去激发学生的正性情绪情感。

第三,实施以情生情还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是情感教学的首要法则。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与愉快合作关系可使教师的以情生情产生极好的效果。

3.寓教于乐法

该法以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的“乐学”思想为依据,认为只有紧扣学生学习的各种需求,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才可达到情绪情感与认知互相促进的目的。

第一,激发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教育对象知觉到他们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激发教育对象的好奇情绪,可利用这些策略:①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②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③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④变换教学方式,如客串演讲、角色交换等。

第二,激发兴趣。兴趣是教学中主要的正性情绪之一,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可采用这些策略:①教学内容与积极情绪经验相一致。②让教育对象直接参与教学活动。③组织教育对象之间进行合作学习。④激发教育对象的想象、幻想。⑤教育者幽默的言语。⑥教学内容、教学事例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

第三,体验愉快。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激发教育对象适度的愉快情绪,要注意让学生从求知需要的满足中求乐、从成功需要的满足中求乐、从审美需要的满足中求乐。可采用这些策略:①教学任务是教育对象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设计安排不太难也不太易的教学任务,使教育对象体验成功。②根据教育对象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他们体验成功。③及时反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④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⑤运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等。

三、意志行为教学法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等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积极性,但他们的思想道德意志与其思想道德认识和情感很少同步。他们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和能力普遍偏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他们可能会由于意志不坚强、信念不坚定、经不起风雨而沦落为不受社会道德控制和约束、也不受良心自律的无德之人。因此,我们应运用意志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在克服实际困难中表现、锻炼和培养意志,使他们逐步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我们探索了社会实践法与团体活动法。

1.社会实践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作为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受教育者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是培养学生意志行为的重要方法.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要主题鲜明。要抓住时代特征和受教育者思想倾向,确定鲜明的社会实践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教学实践渠道的多样化。大千世界,校园内外,到处可以作为其教学的实践课堂。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寒暑假等多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独有优势。要以鲜明的实践主题来发挥这一优势,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要精心组织。首先应精心选择实践基地。基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人物的活动地,这些地方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为全国人民所认同。又如某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为大家所认同,具有推广和典型的意义。选择这样的基地,内容丰富、代表性强、有典型意义,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学时分配、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形式的策划与设计等等。再次应制定对受教育者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制约和检验的手段和措施,如对实践活动的考核记载、实践活动的成绩与理论学习的成绩的比例、社会调查成果的交流和讲评等等。

第三,要保证教育者社会实践的先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应组织教育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教师开阔视野,了解书本以外的社会,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多联系社会实际,讲活理论,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本身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都远远适应不了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思考的客观要求,必须保证教育者社会实践的先行,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

2.团体活动法

我们把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意志行为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为了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可以开展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在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的同时审视自我,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可以开展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化为脚踏实地的人生规划。

二是将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有效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如何把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方法论上有效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获得进一步创新,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如何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正在积极尝试,这也是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C]. 教社政[2005]9号.

[2]张大均,王映学.教学心理学新视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351-360.

[3]孟绍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大均,王映学.教学心理学新视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02-404.

[5]沈立德,杨治良.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3.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Anti—MOOC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SWOT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