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疑”激活学生的探究欲

2007-12-28

中学理科园地 2007年3期
关键词:兴趣探究

何 佑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疑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一环。设疑有四个立足点:一常见的实际生活问题;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四新旧知识比较。

关键词:兴趣;探究;精心设疑;创设意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会掩盖了其实际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主导。即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兴趣.就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一堂教学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疑是启发学生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众所周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疑是思维的开始,是探究的基础。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成功的设疑置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它能激活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所以,设疑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下面就如何设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拟出四个立足点:

一、利用学生常见的实际生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的引人中,恰当创设一种能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景,好奇心理人常有。针对学生好奇的心态,迫切欲知的心情,引导求知兴趣,激发探求动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即学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把生活融人课堂。教师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把火热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如股票、利息、保险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资料.全方位考虑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用自己的智慧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栩栩如生。大胆尝试数学教学内容的创新。用自己身边的事实加以改造,使之更现实、更真实。

例如,在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

师:大家都看过日出。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情景?(学生陷入想象中)谁能说出想象中的情景?

生:……

师:把你的想象画在纸上(教师巡视后,让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图,一个画美术图形,另一个画数学图形)。

师:我们从这两幅图可看出,一幅是生活现象图,一幅是现象背后的数学几何图形。可见,数学源于生活。现在我们来研究,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探索,教师继续引导下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相切。相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关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概念、公式、定理。此时课堂的学习气氛就活跃起来,各种各样的办法也就百家齐放,同学们都发表各自的见解.相互补充并指出对方设计的不足之处,最后达到共识。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接受新知识兴趣盎然,师生很顺利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同步提高,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科学素养。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为他们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必要的集体学习和良好的讨论气氛对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时,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三根任意长的木棍,上课前让学生将三根木棍首尾顺次连接起来。观察其结果出现两种情况:一部分同学能构成三角形,而另一部分同学不能构成三角形。教师此时提出问题,问为什么?又如在学习事件发生频率时,通过实验发现,随着实验的次数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趋向稳定,教师提出问题问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的欲望,强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设疑问。共探索,共认识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这就是指明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接受,去挖掘,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发现真理,不断激活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教师在讲解勾股数时,可让学生自己说出几组勾股数。同学们马上想到3、4、5;5、12、13;7、24、25;9、40、41;……观察以上几组勾股数,要求同学们提出问题,总结勾股数之间的特点?

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如下见解:

①有两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②偶数大小位中间。

同学们又发现:

③其中两个数的和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如40+41=81=92。

④有的同学又问:“6、8、10;12、16、20;10、24、26;……又如何解释呢?”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而发,学生们就找到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平方分成两个连续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自然数成勾股数……

四、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相对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在RtAABC中,已知斜边AB和直角边AC,怎样求另一直角边曰c呢?

②在RtAABC中,已知斜边AB和∠A,怎样求∠A的对边BC呢?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就会去比较这两个问题的已知条件。怎样利用已知条件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意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在这方面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兴趣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