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初中物理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2007-12-28郭文良
郭文良
摘要:物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创设物理情境、重视思维开放、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就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思维;资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物理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实施探究的空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遵循“刺激一意识中介一反映”的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教材内容,恰当地寻找激活学生探究意识的结合点,刺激学生的意识中介,触动学生探究思维的灵感和意向。
(一)设奇:奇能激趣,趣能引思,思能促学。探究意识大都因奇特的事物而萌动,这恰恰是中学生好奇心理的契合点。例如,在8年级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时,提出下述问题让学生猜想:在一个小漏斗的下方放一个乒乓球,当人用力向下吹气时,球将向何处运动?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十分热烈,一致猜想:“乒乓球将向下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惊奇地发现结果与猜测相反。教师抓住时机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起到以奇生趣.以奇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作用。
(二)诱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和创造无一不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牛顿从苹果为什么向地面落而不飞上天生疑,在探究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从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生疑:“电能生磁,磁能否生电?”,经过长期探究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步入电的时代。在教学中,教师重在置疑、诱疑、析疑上下功夫,学生贵在生疑、思疑、解疑上显本领。如,在教学中诱导学生质疑:(1)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2)假如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实验中、教材中、猜想中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寻找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促需:人类的需求是萌发探究意识、启动创造发明活动的内驱力。例如,人类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需要用电、天然气做饭,便有探究发明电饭堡和煤气灶的欲望;需要减轻劳动强度,便有交通运输工具的探究发明。可见,人的“内需”促使人类产生探究意识,进发创新潜能。在教学中,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研等实际紧密结合,触动学生产生“内需”的共鸣,促使学生萌发探究的意识。例如,在学习有关能源的知识时,置疑促需:如何解决能源供求矛盾?你若是能源开发专家该如何想办法?学生提出很多“点子”;“向空间奋斗,开发太阳能”;“在高空架设大型凹镜,向地面反射聚集太阳能”:“地球表面的水占总面积的60%,可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提供能量”:“把地球打个洞,将地热引到地面上”等。这些办法中,虽然有些不切合实际,但是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四)寻弊: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万事万物并非尽善尽美,人类要不断用新观点来认识它,用新知识来研究它,用新手段来改造它,使之不断趋于完善。例如,学生在学过家庭电路之后,引导他们针对白炽灯、日光灯和电能表找“毛病”;有的说:“白炽灯耗电多,发光强度小”;有的说:“日光灯体积大,镇流器、启辉器常老化”;有的说:“电能表空耗大”等。有办法“医治”这些“毛病”吗?虽然学生一时还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但却诱发了学生潜在的探究意识。
二、重视思维开放。优化学生探究的品质
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索问题的过程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重视思维的开放,所有问题应启追学生充分思考,给予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节的教学中,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及运动的情况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何有关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把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一些不需要的器材,以训练学生正确选择器材的能力)放在各实验小组的课桌上,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自选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归纳得出电磁感应现象。完成实验探究后,还应引导学生就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如: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中还存在着哪些有待改进之处?
探究的品质。是人的内在和外在创造素质的结合体。物理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胆识和谋略.是培养学生探究气质的渗透点。例如,利用物理学史教育学生: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在千百次的实验屡遭失败之后。终于获得成功;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出“磁生电”,导致发电机的问世。这些活生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悟“千次失败”,“十年努力”仍不气馁不畏缩是何等坚强的探究意志。让学生知道:探究的“旅程”没有一马平川的大道可走,在遇到挫折时,不放弃对成功的追求,才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教学中可适当开展“挫折”尝试,让学生在探究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过程中经历困难,经受考验。当然,所设困难的难度要合适,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否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而适得其反。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设学生探究的条件
(一)尽量给予探究的机会:探究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不要认为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而忽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开发。需知,在圆珠笔上加一个裁纸刀或一把小梳子增加圆珠笔功能的小探究,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创造,但学生的探究潜能却能得到挖掘,可为今后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渐放手,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的讲授不要“尽善尽美”,实验演示要预留“毛病”,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尽可能给学生留点“不足”之处,让学生获得探究的“开发区”,展开思维畅想,通过探索补上知识的“空白”。
(二)提供探宄的物质条件:探究活动离不开物质条件这个重要基础。教学中要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条件。例如,向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成立科技探究发明小组,建科技探究发明括动室,让学生的探究设想和构思变成现实。教师还应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三)开发低成本实验探究器材: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锯条、铁皮、玻璃管、矿泉水瓶、一次用注射器、废旧电器或电子元件等制成一些简单实用的器材,用于实验探究。例如用收集到的废钢锯条可以做许多实验,如:振动发声、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力使物体产生形变、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矿泉水瓶可用于自制量杯、潜水艇模型、演示喷雾器以及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物理教学要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载体,通过生动、真实、多样的探究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实际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的衄折和乐趣,以促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冲外物理教育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