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税法背景下固定资产购置计提折旧问题探讨

2025-02-20逄凤

中国市场 2025年6期
关键词:新税法

摘"要: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治理手段,税收筹划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价值,而且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税负成本,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径。随着新税法的出台实施,企业税收筹划也迎来了许多新的变化,要求企业相关主体在明确新税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固定资产购置的计提折旧处理,以进一步发挥税收筹划优势作用。基于此,文章在阐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主要方法,以及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并重点指出了新税法背景下,固定资产购置计提折旧效率的提升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新税法;固定资产购置;计提折旧

中图分类号:F812.42;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6-016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6.04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为了进一步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开始更多转向内部治理革新,其中税收筹划就是核心面向。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企业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促进资金流动,以及深化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依托。目前,随着全球经济走势的持续疲软,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必须结合国家税收政策情况,及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规范处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在保证资产保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固定资产效益边界。因此,加强新税法背景下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基本概述

会计准则第4号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其是一种有形资产,能够为经营管理、商品生产、劳务服务、出租提供支持,使用寿命超过一年。而且在该准则当中,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也被再一次界定,要求之一在于相关成本能够被精确计量,要求之二在于与之相关的经济利益有可能流入企业。从宏观范围来看,固定资产是企业实现常态化运营所不可或缺的存在,是重要的资产构成,同时是企业持有的超过一年、主要用于生产经营的非货币性资产,如办公用品、生产设备以及厂房等。

所谓计提折旧,就是指采用特定的办法,在正常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对其折旧额进行系统的计算、合理的分摊。严格意义来说,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就是按照相应的方法和标准,将应计的计提折旧额在固定资产正常使用的状态下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具体操作或者处置的过程中,关键并非在于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计价,而是对其成本展开更为系统的分析,由于在实际资产分配的过程中并不会涉及资金来源方面的问题,所以这个过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使用过程。尤其是在首次工业革命之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概念才得到广泛认可与推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长期资产的概念也开始成熟。由于计提折旧最终体现的固定资产成本并非单纯意义上最初确认时所计入的成本,也包括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为支持价值创造或者支持生产经营所产生的成本,故在进行计提折旧的时候也要结合实际使用寿命实施合理分摊[1]。需要明确的是,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着明确的达成条件和应用要求,主要包括折旧范围、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具体如下。

首先,确定具体的折旧范围。除却已经足额完成计提折旧并且依然处在使用周期内的固定资产、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之外,剩余所有类型的固定资产都需要进行计提折旧。

其次,确定折旧年限。按照新会计准则以及新税法的要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处理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同时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坚持将计提折旧额计入会计损益科目以及对应的成本科目当中。除此之外,在每年的年末,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办法,复核预计净残值,在固定资产正式投入使用之后,需要及时在下个月进行计提折旧的处理,停止使用后,也要在次月停止相应的处理。在具体进行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评估其真实的使用年限,确保计提折旧年限计算的正确性。

最后,确定预计净残值。在具体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综合考虑固定资产的适用范围、属性等相关因素,系统评估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预计净残值,尤其需要加强对有形损耗、无形损耗、预估生产能力等的分析,了解法律法规中界定的具体使用限制条件。在完成上述预计净残值、使用寿命的确定后,按照确定结果进行严格的操作,避免随意更改。在年末实施重估时,若是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就要进行相应调整。预计净残值也是如此,要结合实际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此外,在选择折旧方法时,一旦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在实现方式上存在不同,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所有有关使用寿命、集体折旧办法、预计净残值所进行的调整,都需要及时纳入会计变更内容当中。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就是在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阶段,对其折旧总额实施分配所依据的方法,在会计处理中相关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3.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也可以被称为直线法,主要是指将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进行均摊,也就是说,在正常使用年限内,每一年计提的金额是完全相同的。具体来说,也就是指将预计净残值从原值当中扣除,剩余的部分根据实际使用年限进行均分。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更容易实现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的不同年限所产生的不同效益,但这一方法默认所产生的效益是相同的,但这并不符合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的现状[2]。

3.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主要是指根据实际的工作量计算计提折旧额,该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使用阶段负担程度差异较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存在明显失衡的固定资产。如部分价值较高的大型精密设备、运输设备等,因为此类固定资产在损耗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很难按照年限平均方法实施计提折旧处理,其更强调的是固定资产损耗和企业实际效益的内在逻辑[3]。

3.3"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是一种较为现代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相关成本的损耗。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更多体现在前期计提折旧额度较大,后期相对较少。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具体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就是在不考虑预计净残值的基础上,结合每期最初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进行具体额度计算。该方法一般不考虑净残值影响,所以最终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实际账面价值更为贴近。在固定资产结束使用时,还要对其净值予以计算,然后与最初预估值实施对比分析。如果净值大于预估值,表示其有着较低的回收金额,计提折旧不足。当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算时,是很难全面覆盖其使用周期的,一般来讲在使用后期其计算结果偏差较大,此时可配合年限平均法展开计算;还有一种方法是年数总和法,就是每年计提折旧额都是相同的,且要在原值基础上扣除相应净残值,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折旧率也会相应走低,计提折旧额也相应变化,折旧速度不断加快。加速折旧法适用于那些初期损耗较大,后期损耗较小的固定资产,其应用重复考虑了具体使用中的无形损耗,但计算相对复杂,另外税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其实际应用相对较少[4]。

4"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许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并非形成有效完善的制度体系,实际应用层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再加上缺乏足够的思想认知,其具体纳入标准不统一、整体流程不规范。单个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以及价值呈现比较随意,具体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对相关制度的依从,导致管理混乱;部分资产的保养年限较低、淘汰率高,管理成本逐步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只关注前期进行资产采购时的成本管控,忽视了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再加上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执行率不高,固定资产清查不到位,触发了一系列的纠纷和弊端。

此外,在进行固定资产日常清查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管理者习惯于将管理工作置于账目管理维度,忽视了对固定资产实物的管控。由于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同,间接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缺乏对资产的有效监督和跟踪管理,一旦部门出现了岗位调整、人员变动等情况,后续人员对之前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以及资产构成不了解,很容易出现固定资产提前损坏的问题,进而引发相应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部分企业对报废固定资产缺乏有效处理,无法及时启动报废手续,导致报废后无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置,使其长期处于挂账状态,不利于企业成本管控实施。还有许多企业管理者存在错误的思想认知,思想重视度不够,特别是在采购、预算、投资等有效分析上严重不足,存在重复购置、超前购置问题,带来了较大的资源浪费,不仅制约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抑制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升。

整体来讲,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思想认知不够、流程体系不完善、内部监管不到位等,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效能较低,无法发挥其优势作用,需要企业管理者加以整体审视与把握,积极寻求有效解决路径。

5"新税法背景下提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效率的途径

在明确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相关含义界定、条件要求、方法构成和应用问题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及相关执行主体必须及时转变思维理念,深入学习研究新税法及新会计准则内容,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进行灵活调整,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优化,以持续提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5.1"确认计提折旧

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获取的渠道较多,如自建、外购、投资、交换等,在购置获取固定资产后,企业要结合实际合理确认计提折旧,尤其是要合理选择具体方法。企业经营范围和核心物业构成不同,需要结合实际运营情况制定相应标准,以强化方法选择的贴合性,以及折旧标准的适用性。如部分企业因所购置的固定资产需要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存在较高的更新速度和折损率,所以要通过提高折旧标准的方式满足实际生产经营需要。也就是说,企业要充分考量各种影响因素,以具体使用寿命和价值效益为衡量标准,精准确认计提折旧标准和方法[5]。

5.2"科学设置会计科目

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为确保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有效性,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需要,相关主体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会计科目设定和划归。以往的会计科目设定中,需要增加相关项目内容,如累计折旧、清理等,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控,以保证固定资产磨损价值的有效考量,而且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实时状况,为决策调整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问题,促进具体执行流程与体系的优化革新[6]。为了达成这一诉求,企业一方面要对固定资产使用主体、使用条件等进行全面了解,所产生的折旧支出成本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这样才能实现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因固定资产可以真实体现相应原值,因此要根据累计折旧数量,采用直接扣除的方式获取贷方余额的净值。另一方面,企业在实施清算核算的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具体使用中的税额变化情况,并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及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以增强固定资产会计处置的规范性、有效性。

5.3"合理选择计提折旧方法

企业要根据新税法具体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进行灵活选择,以最大程度提高固定资产折旧额。以生产设备来讲,如果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计提折旧,很难实现及时的价值补偿,而工作量法则又缺乏有效的确定依据,在具体应用中存在适用性不强的问题,再加上生产设备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初期损耗率较高。因此,企业要根据新税法内容,合理应用加速折旧法,且可以实施税前扣除折旧额操作。另外,对于电子设备来讲,在数字经济时代其有着较高的更新速率,若是规定折旧年限较长,那么就会影响更新速度,届时会对企业生产效率、升级转型及数字化演进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电子设备有着较高的损耗率,所以企业要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计提折旧处理。当然,并非所有固定资产都适用于加速折旧法,运输设备、厂房等不动产,由于损耗率较低,且更新速率不高,所以更适合采用直线法。此外,企业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折旧率,就是要以资产特征为依托,综合考量实际工作状况,若是一次性购置一般设备较多,必然会加大资金成本,使得后期折旧率随之提升。对此,企业要加强对一般设备的管理,既要全面降低其流失率,又要有效提高其使用率,进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7]。

5.4"积极融入净残值指标考量

企业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置中,要全面考虑通货膨胀率、资产净残值等因素,对相关方法优化改进,以增强其现实适用性。就净残值来讲,从固定资产使用范围、使用寿命、使用条件等层面展开分析,以便为折旧计提额计算提供更为细化、可靠的数据支撑。为了保证固定资产净残值的合理性,企业要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系统全面地进行计算确定。

首先,有必要从固定资产使用角度出发,对影响到固定资产使用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使用条件、使用频次等,进而确保后续固定资产损耗判断的正确性。

其次,企业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的维护水平,倘若企业本身拥有丰富的固定资产维护经验,那么有必要适当调高预计的净残值,如果经验不够丰富,就要适当调低净残值。

最后,企业有必要综合考虑各类政策变化所致的影响要素。毕竟国家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出发,出于支持某些行业发展的目的,会设置针对不同设备采购的限定条件或优惠措施,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有必要考虑到这些政策因素的影响,因为其有可能导致企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自身的固定资产净残值受到波及。必须明确的是,固定资产净残值最后结转时会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不会对企业整体的利润空间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会计期间利润。倘若企业本身设置的净残值比较低,折旧额自然就会增加,相应的,会计期间内的计提折旧额也会相应的增加。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压缩,导致所得税延迟缴纳,侧面造成了“无息贷款”的效果。反之,企业必须在前期缴纳相应的税款,自然不利于降低税负成本。所以,企业在净残值率的设定上要尽可能地调低。新税法明确要求,净残值比重在原价5%以内时,企业可自由设定,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调整的,要及时进行上报作备案处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要全面考量资产使用情况、科技革新进度、资产维护成本因素,合理调整净残值率。

5.5"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不管是税收筹划还是会计处理,都需要相关人员对法律法规、政策内容进行动态掌控,需要有着现代化理论素养支持,这就要求企业持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完善的内部培训培养,确保相关人员知识能力的常新,以充分满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处理现实需要,以及支持企业现代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发展。具体来讲,企业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财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要加强新税法的学习,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切实提高综合素养,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优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促进整个税收筹划水平的稳步提升。企业要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展开相关维度的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沟通与反馈体系,增进企业内部交互,打造学习共同体,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5.6"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固定资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所以,企业相关管理者及责任人要提高思想重视,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具体流程规范建设,明确相关主体职权范围,做好固定资产使用的监管工作,确保各部门协同参与,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从根本上确保后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相关责任主体要构建层级化监管体系,通过责权分明的划定,从上至下地强化资产成本管控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盘活企业已有的、但是使用频率不高的固定资产,尽可能为企业开发更多的创收渠道,提高各类限值资产利用合理性、有效性,完善配置标准,优化资产结构。在具体使用和监管落实中,企业要将相关目标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并设定相应的奖惩政策。当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不符合流程、规章的行为时,必须对相关主体予以惩戒,间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执行效力[8]。

另外,要将奖惩机制和员工业绩对接,计入员工业绩考核中,积极创设良好环境,最大程度避免固定资产浪费问题。在日常管理中,要从使用、保管、维护等环节入手,进行严格签字管理,尤其进行外借或租用时必须规范签订合同,保证责权划分合理。

总而言之,企业在经营发展实践中,必须加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处理,保证其合法合规、精准有效,这是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拓宽企业效益空间的重要路径,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需要企业管理者形成正确认知,提高思想重视,从思想、环境、技术、体制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落地执行,提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效率,助力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蔓.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医院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23(5):105-107.

[2]王敬勇,王宇帆,薛丽达.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是否减少了企业的碳排放?[J].中国审计评论,2023(1):126-147.

[3]尹思齐.所得税优惠、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3.

[4]周建国,刘乾.教学、科研类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23(2):113-114,120.

[5]曹直,吴非.税收激励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3(2):88-99.

[6]姚伟.行政事业单位原有固定资产折旧及提前报废业务探析[J].中国产经,2023(16):118-120.

[7]周文利,李婧,刘博雅.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及申报要点解析[J].中国税务,2023(4):54-57.

[8]赵德昭,韩宁,王乐,等.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与企业投资行为[J].南开经济研究,2023(1):62-81.

[作者简介]逄凤(1988—),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新税法
新税法下供水企业税务筹划的思考
税收征管模式下的企业税收筹划方式之研究
新税法下供水企业税务筹划问题探讨
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收入处理差异分析
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
新税法下企业会计的税务筹划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安哥拉新税法及纳税影响分析
基于新税法下的企业纳税筹划分析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