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

2025-02-20商娜

中国市场 2025年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

摘"要: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在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围绕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策略开展了深入探讨,包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大数据融合意识、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探索、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团队、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开展全过程财务风险防范探索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6-017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6.044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大数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对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才能长久保持企业活力。而财务管理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也需要在大数据时代进行创新与转型,以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

2"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的意义

2.1"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面临着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可以通过引入现代财务理念和方法,改进财务决策和控制,激发内部潜力和动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1]。

2.2"推动国有企业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

现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通过建立科学和灵活的投资决策机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投入支持,实施差别化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激励,可助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

2.3"增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能力

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支持下,通过建立全面和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披露标准,加大对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员工福利等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可实现一定程度提升,这对于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3"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必须设法推进自身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探索,这一探索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大数据融合意识

大数据时代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国有企业为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与转型,必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大数据融合的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平台,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大数据思维。国有企业要认识到大数据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运营、创新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所谓大数据思维,即从数据出发,以数据为依据、以数据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国有企业必须树立数据中心的理念,将数据视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加强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应用和保护。例如,石油类国有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对油田开采、油品加工、油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实现油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国有电力企业则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电网运行、电力需求、电力市场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和优化,这类探索均具有一定借鉴价值[3]。

第二,构建大数据平台。国有企业应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类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这一过程需要设法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横向联通和纵向穿透,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价值。采用开放式的大数据平台,与政府、行业、市场等相关方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拓展数据的来源和范围。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建立了铁路大数据平台,对铁路运输、客运服务、设备维护等各个领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提高了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

第三,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国有企业应借助大数据平台,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构,提高财务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具体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对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问题。利用大数据挖掘,对财务管理中的潜在规律和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发现,提升财务管理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以中国移动为例,在大数据平台支持下,该企业对财务报表、资产负债、成本收益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了自动核算和审核,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第四,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效果。在大数据平台支持下,国有企业还需要设法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缩短财务管理周期和时效。依靠大数据分析,可实现财务管理指标的精准衡量和评价,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准。基于大数据挖掘,能够实现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支撑和优化,增强财务管理效益和价值。建筑类国有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平台,对项目投资、合同履行、资金回收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及时汇报和反馈,提升财务管理的高效化和透明化水平。金融类国有企业可依托大数据技术,精确评估和调整信贷风险、资本运用、业绩考核等方面数据,这同样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只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大数据融合意识,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可更好推动财务管理的创新与转型,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3.2"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探索

为实现大数据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国有企业必须设法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探索,打破传统的财务职能边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财务大数据平台。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构建财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财务数据的全面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通过财务大数据平台,国有企业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实践可考虑对全企业的经营、投资、资产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经营综合分析报告。制造类国有企业可通过建立全球统一的SAP"ERP、BI等系统,实现对生产、销售、库存、成本等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第二,实施财务智能化改造。国有企业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施财务智能化改造,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财务智能化改造,国有企业可以实现财务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优化,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财务价值创造能力。具体实践可考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智能评估和预测,扩大新技术的应用范围。

第三,拓展财务服务范围。国有企业还需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拓展财务服务范围,提供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财务服务。通过拓展财务服务范围,国有企业可以增强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作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3"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团队

为了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财务管理要求,国有企业需要建设专业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大数据财务管理团队,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和价值。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数据财务管理人才。国有企业应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该群体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熟练使用大数据工具和平台,有效处理和利用海量的财务数据。例如,国有企业可以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大数据相关的课程、讲座、研讨会等学习活动,或者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大数据财务管理的培训项目和学位教育。同时,国有企业也应积极引进具有大数据背景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增强财务团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可通过招聘、挖掘、引进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一些在大数据领域有成就或潜力的财务专家、学者、顾问等,为财务团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构建大数据财务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建立适合自身的大数据财务管理体系,包括大数据财务管理的目标、原则、流程、标准、指标、评价等方面。同时,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财务管理的全面覆盖、实时监控、动态调整、精准决策。例如,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集成各种内外部的财务数据源,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数据仓库。通过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对财务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通过设计合理的大数据报告系统,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决策者,为财务决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优化大数据财务管理环境。国有企业还应设法改善内部和外部的大数据财务管理环境,为大数据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内部方面,国有企业应完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营造开放、协作、创新的财务文化,鼓励财务人员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如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更新和优化财务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建立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奖励成功的激励机制,激发财务人员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外部方面,国有企业应与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等相关方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享和交换大数据资源和经验,共同推进大数据财务管理的发展。具体实践应积极参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大数据财务管理规划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及时了解和适应大数据财务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加入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与同行或竞争对手进行大数据财务管理的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还应通过与供应商、客户、投资者等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和互利的关系,共享和利用彼此的大数据资源,实现财务管理的协同效应。

3.4"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提升税务统筹工作水平

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将企业各种财务流程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来完成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包括财务应付、应收、总账、固定资产的处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可解决大型企业中财务管理职能重复化、效率低下的弊端,保证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结构统一,节省人力成本,精简财务部门,提高效率。财务共享中心还可以通过集中化、标准化的财务核算流程管理,集中处理企业集团财务业务,为企业提供信息决策支持。税务统筹是指纳税人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选择涉税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涉税管理活动。该活动可以帮助企业减轻税收负担,进一步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为企业实现涉税零风险建立基础,帮助企业进一步创造收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合理的纳税统筹还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应聚焦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并同时设法提升税务统筹工作水平。一方面,财务共享中心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快速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提高财务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实时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5]。另一方面,税务统筹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税收政策的动态监测、评估和优化,为企业制定更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提高税收管理的综合水平。在具体实践探索中,国有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六方面。

第一,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规模,确定财务共享中心的定位、范围、职责和权限,明确财务共享中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和协作方式,制定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规则和流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财务共享中心的高效运作和持续改进。

第二,完善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需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实现财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支持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处理和决策分析。

第三,加强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培养和能力提升。结合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需求,企业必须合理配置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结构和数量,加强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培养和能力提升,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培养财务共享中心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四,制定税务统筹的目标和策略。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针对性制定税务统筹的目标和策略,明确税务统筹的范围和内容,确定税务统筹的主体和责任,制定税务统筹的方案和措施,确保税务统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第五,实施税务统筹的监控和评价。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税务统筹的监控和评价机制,定期收集、分析和反馈税务统筹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税务统筹的问题和风险,不断优化和调整税务统筹的方案和措施,提高税务统筹的效果和效益。

第六,加强税务统筹的沟通和协调。依托最新技术加强税务统筹的沟通和协调,建立税务统筹的内外部沟通渠道和平台,加强与税务机关、客户、供应商、投资者等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和反映税务统筹的需求和意见,争取税务统筹的支持和配合,促进税务统筹的顺利实施[6]。

3.5"开展全过程财务风险防范探索

大数据时代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进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在此背景下,开展全过程财务风险防范探索,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保障财务安全和稳健经营的必要举措。开展全过程财务风险防范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加强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收集、整合、分析财务数据,及时发现财务风险的苗头和源头,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动态识别和评估,形成财务风险的风险地图,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如依托大数据技术,可对财务报表、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市场信息等进行深度挖掘,识别出财务造假、违规投资、资金挪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类财务风险,并对其进行量化和定性的评估,确定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划分风险的等级和类型,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7]。

第二,完善财务风险的预警和监控。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的预警和监控机制,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财务风险的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快速反馈、有效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风险,防止风险的扩散和累积,降低风险的损失。具体实践可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库,根据财务风险的特点和规律,设定合理的风险阈值和预警信号,对财务风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风险超过预警线或出现异常波动,及时启动预警机制,通报风险信息,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风险的恶化和扩散。

第三,强化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根据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监控结果,制定和实施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方案,并在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支持下优化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流程,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效率及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考虑基于大数据技术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方案进行模拟及评估,选择最优方案执行,同时对方案的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跟踪和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确保财务风险的有效化解和消除。

第四,营造财务风险的防控氛围和文化。在具体探索中,国有企业还需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的防控工作,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责任,提升风险能力,进而依托新技术持续加强财务风险的防控教育和培训,增强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形成风险防控的共识和合力,营造财务风险的防控氛围和文化。可考虑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财务风险的防控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定期组织财务风险的防控培训和演练,建立财务风险的防控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表彰财务风险的防控先进典型,惩戒和曝光财务风险的防控违规行为,不断提高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和能力。

4"结语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是适应和引领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国有企业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持续推进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在大数据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慧.基于混改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转型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23(30):77-80.

[2]王怀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创新模式分析[J].商讯,2023(8):41-44.

[3]焦泽健.新常态下国企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J].财经界,2023(1):129-131.

[4]宋帅帅.国企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财经界,2020(17):129-130.

[5]石飞飞.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分析[J].现代商业,2022(12):190-192.

[6]马英.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7):141-143.

[7]刘艳宾.大数据时代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转型[J].中国市场,2021(16):164-165.

[作者简介]商娜(1986—),汉族,辽宁调兵山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