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政校企”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5-02-20陈铁牛曾文平陈海涛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共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摘" 要:该文针对众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倾向于与科研实力突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情况,提出“政校企”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指出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各企业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企业项目驱动+科研团队引领+学生工作室实施”的实战型育人模式,探讨“政校企”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乡村振兴;“政校企”共建;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68-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ituation that many enterprises, especially large enterprises, tend to buil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with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outstan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rarely cooperate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a \"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pointing out tha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should be built into a new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 schools as the main body, and all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so as to create a \"enterprise project-driven +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led + student studio-implemented\"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and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overnment, schoo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o-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牵头的创新驱动平台,其核心使命是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科学技术创新,并为地区经济的振兴贡献力量。中心通过与科研院所、不同高校、行业领先企业、地方行政部门及专业服务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协作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技术的转化,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协同创新中心已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都对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研究。王瑞麟等[1]依据网络治理理念,选取“2011计划”中的4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用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提取并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治理的关键要素,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杜丽娟等[2]以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为方向,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分析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背景、目标和内容,通过创新平台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参考借鉴。朱健等[3]对湖南省13所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研究,指出协同创新中心政策主要集中于研究开发方面,对市场化和产业化政策研究不足。宋景华等[4]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进过程划分为孕育准备、形成发展、成熟稳定、衰弱修整4个阶段,各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韩东等[5]分析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制约因素,提出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教师创新团队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刘效壮[6]运用协同学、适切性、耦合理论,剖析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情况。薛岩松等[7]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入手,利用螺旋形知识转化生成模型,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知识转化模型。戴孝林等[8]则对混合所有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陈晓清等[9]指出,制订目标、研究问题、学科交叉、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使用仪器、锤炼团队等7个核心要素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成败至关重要。洪林等[10]对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探讨,指出协同中心多主体协同、多学科融合、机制灵活为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沙印等[11]就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应对策略。

众多学者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研究,但普遍集中于本科院校的协同创新中心,较少涉及高职院校,其次较少将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大部分学者主要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技能培训进行研究,如李志春等[12]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杜琼[13]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李农等[14]基于实际情况,研究了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如何协作推动乡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为未来的相关项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本文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协同创新中心结合,探讨了依托“政校企”共建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并以此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服务地方企业和农村。

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普遍遵循“构建专业团队、汇聚资源、搭建创新平台”的指导思想。整合企业资源在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众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更倾向于与科研实力突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携手合作。这使得高职院校领导的创新平台在吸引企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限制了平台效能的最大化。当前,政府、高校与企业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合作尚未形成紧密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政策激励,促使更多本地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当地就业,以助力地区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除了提供就业奖励和补贴政策吸引毕业生外,地方政府在留住人才方面的措施尚显不足。近期,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尽管如此,由于科研能力相对有限,院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提升科研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应用率,迫切需要构建和优化企业、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强化三方的协同合作,更有效地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增强科研成果的商业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国内协同创新中心遭遇了一系列挑战。资金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阻碍了部分地区对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技术研发与地方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益。人才匮乏问题尤为严重,特别是缺少既掌握技术又熟悉农业的复合型人才,这限制了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效率。此外,中心与地方农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应用效率。乡村居民对新技术的接纳和适应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更多培训和指导来加强。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针对当前的挑战,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力量,依据地方产业的具体需求,建设政校企多方协同的创新中心,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引进、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同时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培训、人文历史项目研究等,并以企业实际项目培育高校师生,促进政府、学校、企业、乡村多方共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

2.1" 建设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为有效应对挑战,有必要借助政府平台,汇聚大型企业、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包括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内的教育资源,共同构建一个新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将在政府的引领和高职院校的运营管理下,突破传统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局限,提升其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这一新型平台,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人员与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专业人员在其专业领域内的深度参与,从而提高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效能。这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将有机会获得更多优质企业资源,整合更多资源以提供企业服务,培养和提升本校学生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共赢发展。

通过政府主导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政府将更容易畅通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沟通和协商,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由于政府的牵头,将更多的优质企业纳入到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内,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人才需求等要求通过平台传递到新型协同创新平台,高职院校通过平台的管理,根据企业提交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接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使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更贴近市场需求,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利用“政校企”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的积聚效益,积极引育各类企业,通过政府对地方农业资源的优化、学校优质人才智力资源的支持、企业产业资源的引入,将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农业资源、人力资源充分优化整合,实现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比如在引进农业类企业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政府背景可以高效地为企业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政策支持,通过高职院校可以高效地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攻关等,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努力加速各类企业的扎根落地,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

2.2" 打造实战型育人模式,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的积聚效益,大量引进和培育的企业将为高职学校搭建高效的校企合作的桥梁,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学校,以企业的实际案例开展教学,组建针对企业实际项目的老师+学生的项目团队或工作室,以企业的实际项目来磨练和培养学生,这种“企业项目驱动+科研团队引领+学生工作室实施”的实战型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是企业最希望接纳的员工,而这部分学生进入协作创新平台相应农业型企业,也是对农村产业振兴人才的培养。

在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资源进行高职院校自有师生进行培养的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利用该平台走出去,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田间地头,采取送知识下乡、新技术推广、社区教育等多种灵活的形式,利用高校丰富的专业软硬件资源和教师资源,为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农业畜牧业管理培训、市场营销培训等,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因此,有必要通过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更多专业性的高校、企业技术资源,作为高职院校的智力资源库和校外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校企工作室等合作,以企业实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依托新型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置到高职院校或者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开展,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同时也让大学生留在本地企业打好基础,留住人才,使企业学校“双赢”。广泛深入农村、深入农业型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农牧业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地区的人才振兴。

2.3" 强化学校和农村合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随着近年农村老年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年轻人员为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涌入城市,而老一辈为了替儿女照顾小孩也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原有的历史文化、历史传统得不到深度挖掘和发扬光大,而“政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中政府、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师生,有开展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研究的要求和社会责任。因此,可以依托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政府搭桥,针对区域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历史文化研究,通过共同申报社科项目、共同组建人文社团、不定时开展宣传活动,挖掘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历史文化遗产等,将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挖掘和发扬历史文化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入新科技、新事物,通过科普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等交流活动,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新兴科技带到农村,让广大农民切身接触和体会新兴科技的魅力,促进农村新兴科技文化的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除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在引进企业建设农村的过程中,还需要站在更高的起点,要以新兴技术、前沿技术服务农村产业,抛弃过去高投入、高能耗的落后产业,以高新技术促进高质量发展,以低碳、环保型产业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同时通过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的帮扶,通过人才互派、共建党支部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和组织振兴。

3" 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

佛山历史形成的桑基、蕉基、蔗基鱼塘闻名于世,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高明区是佛山的农业资源大区,农村多且有不少是革命老区,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空气质量和革命老区均居全市首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高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

2018年高明区政府和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职院”)签署《共建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协议书》(简称“高明院”),高明院实施“事业单位登记、企业化运作”模式,主要任务是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命是成为高明区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产业创新展示的窗口、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引擎、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推动地方产业发展。高明院由高明区政府提供政策和启动资金支持,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运营管理。近年来,高明院与高明区供销合作社、高明区更合镇吉田村等单位合作,成立乡村振兴分院,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产生了较好的成效。

为充分挖掘高校、政府、企业和农村的潜力,实现政校企多方联动、多方协同,在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校政企多方互赢,实现可持续的合作与发展。经过近年来高明区政府、广职院、地方企业及对口农村乡村振兴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一定经验。

3.1" 落实“政府主导、学校管理、企业参与”的运行模式

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进行建设,利用高明院事业单位性质、高校运营的模式,针对高明区农业较发达的特点,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学校管理、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打通“创新资源→技术→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并通过高明院平台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对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明院事业单位平台至关重要,通过高明院的桥梁作用,高校和地方企业、农村的联系沟通得以顺畅进行,企业、农村的需求得以快捷地传递到高校,高校也可以快速地服务于地方企业和农村,因此类似“高明院”这种地方政府举办、高校运营的政校企平台的搭建,对于促进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近年的协同创新中心运作,引进包括实验动物养殖、水果番茄种植、富硒水稻培育、澳洲龙虾养殖等30多家企业落户高明区,其中实验动物养殖项目以养殖医学实验动物等高价值产品为研究方向,整合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本科院校科研资源,通过引入博士和教授团队,通过初期免租和租金优惠及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支持,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年产值1 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多人次,对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协助申报的广东省农业科技园获得立项,同时协助高明区引进无人水稻农场项目获得了多家主流媒体的报导,对粤西及临近省市起了积极的推广作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对促进高明区农村资源的优化、盘活闲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村就业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佛山市高明区乡村产业的振兴。

3.2" 建立多专业工作室,对接地方农业农村需求

结合高明院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与佛山农业实际的情况,整合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资源,组建由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兼职创新团队,针对智能农业、电商、历史文化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成立先进制造工作室、电商工作室、高明花鼓调等工作室,根据农业需求,教师带领学生先后研制韭菜收割机、生姜收获机等,并利用高明院的电商平台为农产品带货,对农村主播开展电商培训,与农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深度发掘高明区阮埇村古村落资源,共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明花鼓调”,共同开展高明地理标志产品“粉葛”研究。通过三下乡、社区教育、科普、技术培训等活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近年累计开展新技术培训40余场,服务农民1 000余人次,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

工作室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教师、学生资源服务农村地区、地方企业,同时可以通过高明院平台,整合政府、周边高校资源,解决农村和企业的技术难题,挖掘高明区农村历史文化,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工作室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近年各工作室累计培养学生500多名,培养教师80余名,多名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技能比赛省级奖项,获得纵向和横向课题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多项。

3.3" 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建设

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充分发掘各类各层次人才服务于乡村地区,高明研究院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积聚作用,整合各级各类人才建立乡村振兴智库系统,为佛山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项目对接等,如:高校专家教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农业相关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乡村振兴示范单位的基层领导、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目前已初步搭建线上乡村振兴智力仓库系统,入库人才50多人、入库行政村5个、入库企业30余家。并申报组建高明区高层次人才促进会,牵线开展广职院博士教师服务高明企业和农村开展博士赋能团活动。通过人才库的建设,及时对接高明区广大农村地区和各类人才,解决农村各类技术和管理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政校企资源,服务于区域农村,先后与高明区吉田村、阮埇村等多个农村社区开展共建党支部、共同开展社区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深入高明区多个镇街农村,积极协助农村地区开展生态治理、社会治理等工作,通过深度交流和合作,积极促进高明区及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

4" 结束语

本文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政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为例,讨论了协同创新中心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建设中的思路。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桥梁作用,借助地方政府的对接优势和高校的高新技术资源,积极引进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积极与地方企业、农村对接交流,开展技术管理培训、传统文化挖掘,探讨企业和农村存在的技术、管理、文化传承等问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课题的开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广大师生的技术水平,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瑞麟,赵彦志.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治理模式研究——基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多案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6):113-128.

[2] 杜丽娟,黄杰,孙钦菊,等.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探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轻工科技,2021(8):196-198.

[3] 朱健,何慧.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文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与创新价值链二维视角[J].高教探索,2020(4):30-35,61.

[4] 宋景华,黄姝菡,张帅帅.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划分及发展重心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64-68.

[5] 韩东,董涛,庄伟.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13-15.

[6] 刘效壮.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路径探析——基于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材料分析[J].中国市场,2020(11):168-172.

[7] 薛岩松,刘永清.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研究——基于SECI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5):111-119.

[8] 戴孝林,陈亮,刘荣平.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20(1):8-11.

[9] 陈晓清,詹启伟,姜田,等.我国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要素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4):93-99.

[10] 洪林,郭雷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72-75.

[11] 沙印,刘夙伟.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22(6):24-26.

[12] 李志春,梅姣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2):249-253.

[13] 杜琼.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4(2):21-24.

[14] 李农,赖乾.校企协共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新文科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8):58-60.

猜你喜欢

共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多学科“共建”胸痛中心:为胸痛患者“保驾护航”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