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共建”胸痛中心:为胸痛患者“保驾护航”
2016-12-13廖玉华苏冠华
廖玉华+苏冠华
廖玉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内科学科带头人。
胸痛救治,并非单纯“技术活”
45岁的叶先生因突发剧烈胸痛、大汗淋漓,被救护车送到武汉协和医院。经心电图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胸痛中心”值班医生迅速启动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叶先生被紧急送往导管室,准备接受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手术。20分钟以后,堵塞的心脏血管被打通。康复后叶先生百感交集,感谢“胸痛中心”帮他捡回了一条命。
对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得到治疗,患者的存活率越高,预后越好。遗憾的是,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现状并不理想。虽然在救治的技术上,我们并不落后,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然而,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并非单纯的“技术活”,更要依靠迅速、高效的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是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胸痛救治领域的最好体现。通过多个学科的密切配合,在最短时间内对胸痛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危险评估,并实施有效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诊治能力,还能准确筛查出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危重症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无缝对接”,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胸痛中心”未成立前,胸痛患者被送到医院以后,需要先就诊于急诊科,经历挂号、就诊、做检查、等报告等环节;当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做介入治疗以后,医生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术前谈话,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才能实施介入治疗,在诸多环节中耽误了太多时间。成立“胸痛中心”以后,通过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等多个学科的密切配合,可以保证胸痛患者一旦到达医院,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
患者一旦发生急性胸痛,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便迅速到达设有胸痛中心的医院。在转运的过程中,救护车上的医务人员会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及时联系医院胸痛中心的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等待患者的到来。到达医院后,急诊科医生立即为患者快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肌钙蛋白检测,进行鉴别诊断。一旦高度怀疑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则马上将患者送往导管室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和支架植入手术,实现了院前、院内胸痛救治的无缝对接,优化了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流程,大大减少了胸痛患者确诊和等待治疗的时间,显著提高救治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