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5-02-20张艺王耀贾云洁
摘" 要: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农业管理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与新农科的要求一致,要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专业人才,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这一课程能培育更多能够科学做出农业项目投资决策的人才,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新农科建设的题中之意。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和考核评价方式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该文提出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加课程吸引力;考核方式多元化,构建全面考核新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科;农业管理;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22-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to serve th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Project Investment and Evaluation can cultivate more talents who can make scientific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agricultural project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is kind of course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owever, in specific teaching,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ourse content is not stro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not sufficiently explored, the teaching method is single, an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imperfect.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upd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and 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diversify teaching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appeal of the course; diversify assessment methods to build a new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odel.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ject Investment and Evalu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面对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产业高速变革的时代,2017年起我国开始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因此,新农科建设是服务于新时代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的环节和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面向新农业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专业人才,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1]。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尤其是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人才培养必须与新农科的要求一致,这样才能为实现农业强国这一目标筑牢根基。
农业管理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针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以农牧业公共政策、农牧业行业管理和农牧业企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利用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现代管理学、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和农产品营销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产业管理政策以及涉农企业的管理等问题。该领域为农业和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培养的是能够独立从事农牧业行业、产业和企业的管理工作的人才,能够很好地迎合当前农业领域的生产变革以及新兴产业的转型发展。基于以上背景,农业领域投资决策是否合理、精准,农业投资项目盈利能力如何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依赖于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这一课程,该课程能培育更多能够科学做出农业项目投资决策的人才,提高国家支农资金利用率,推动农业项目高质量发展[2]。为此,本文以农业管理领域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来积极探索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措施,并为农林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1"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介绍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源于投资项目评估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是投资学中的投资决策问题,在西方国家它属于工程经济学的内容,在我国它被看作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应用学科,它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行业投资机构为主体。该课程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项目有关的经济、技术、市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项目取舍进行评价决策的工作,判断项目是否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建设上可行,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以拟建农业项目为对象,以社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项目单位的财务效益为目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统计与预测等综合方法与比较分析,决策项目建设投资,探讨项目的系统运行,资源配置、方案选优、投资规模、农业项目成本与效益的估价以及影子定价等问题,是农业管理、农村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或必需选修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该课程主要介绍项目投资评估的基本原理和在农业投资项目中的运用,侧重讲授农业投资项目的财务和经济分析,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项目投资评估的基本原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并掌握项目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会计算主要的项目投资分析指标,可以对项目进行财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影响评价并判断项目投资是否可行。
2"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2.1" 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一方面,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其课程内容、学时分配也应该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由表1可知,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的课程内容仍一直沿用学术型硕士的教学要求,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虽然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有针对具体项目的案例分析环节,但是尚未建立农业投资项目的案例库,且案例更新速度较慢。
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职业培养为导向,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考虑职业性、实用性,旨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要求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实用性,但是目前仅是针对个别的具体案例进行数据分析,缺乏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入剖析和大量同类案例的深入探究。
2.2" 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目前,高校课程对思政元素挖掘单一且集中,无法形成统一系统的思政元素课程融入体系[3],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也存在该问题,不仅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不深入,而且作为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缺乏“知农、爱农、为农”情怀的培养。具体来说,在思政元素挖掘方面,目前主要集中于具体人物的思想、概述、政策等方面,案例中有关“新三农”的思政元素较少,而且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依靠对课程理论内容的分析,缺少对当前数字资源的利用。由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单一,使得在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得较为生硬,更多的是将思政元素简单切入课程中,这就使得思政内容的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课堂仍以教师为主,教师通过PPT和板书的方式讲解理论内容、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收知识的一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且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和讨论环节,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4]。虽然在授课中也会有学生汇报等环节,但学生已习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其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都不强,所以往往都是敷衍了事,这就使得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具体案例来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得较少,实践学时安排较少,且案例较少、更新较慢,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不佳、缺乏指导性,因此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2.4" 考核评价方式不健全
课程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思维,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5]。目前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结课论文报告为依据来进行评定,既存在学生伪造论文数据的情况,也存在忽视学生综合表现的情况,而且课程考核主要围绕理论知识点进行,没有针对思政内容进行考察。因此,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无法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对学生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检验不足,不符合新农科建设的要求。
3"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索
3.1"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
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定,吸收投资项目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将原来的财务效益评估改成财务分析,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改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依据投资项目评估工作过程模式和投资项目评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按照投资项目投入产出的一般原理,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和梳理,重新设计成投入基础数据评估、产出效益风险评估和方案比选及总评估3部分内容。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规律和趋向,在应用实务中,在每章增加了应用实践教学内容,如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报告的分析、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报告的编制方法、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报告重点内容的编制实践和Excel在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内容,即把实务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实践中,结合Excel的计算功能将手工操作实现电算化,探索和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讲义,直接支撑农业项目投资评估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践教学部分按照农业投资项目初步认知—典型案例研讨—财务数据测算实战—财务指标计算实战—模拟项目评估报告撰写—实际演练一整套实践教学流程进行。
3.2"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指示精神,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教学目标而言,该课程需要结合新农科建设的背景,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思政育人3方面的目标相融合,并且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体现。就教学内容而言,需要按照价值引领与知识讲解相互渗透的原则,在整理汇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把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拆分,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项目安全、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项目资金来源与风险、农业项目投资利润率及基准收益率、银行贷款利率等内容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6]。同时,也引入一些中美贸易典型案例、农发行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和农业补贴等项目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讲解农业项目成本与效益的确定内容时讲到中美贸易战,对农产品价格如何估价并选择合适时机进口,也让学生了解转基因食品的贸易定价;对于资金来源既讲银行因为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不同利率,又讲发行债券带动经济增长,如2020年因为国家发行债券要求资金到位后一个月支付完备,而在2021年下半年又因钢材价格上涨而进行限电控制钢材供应量;对于农发行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农业补贴适时引入思政内容。
3.3nbsp; 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加课程吸引力
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达到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与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探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可研、评估报告实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分析,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作案例分析报告,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介绍、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能很好地集实践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于一体,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能够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二,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开展课程教学,可按照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设计—工作任务的课程实施过程—工作任务的课程实施模式的流程来进行,也就是通过企业生产顶岗、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校本实践教学基地等模式将可研项目设计成一项合适的、实际的、能完成的任务,并把这项任务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在上课时只要讲清工作任务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即可,至于如何去完成、采用什么方法都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思考。因此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是完全模拟现实工作中的情景。教师相当于公司中上司的角色,把学生分成各个项目组,每个学生都是组内的一个成员,地位可以是项目经理、工程师或者工人,大家既分工明确又要互相合作。上司只是作宏观的指挥和一般的监督、指导作用,具体的工作要靠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去完成。
第三,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本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通过由授课教师经常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案例等,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做出回答。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钻研式教学法。安排学生预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查找新信息,发现并提出新问题。上课后进入知识链接环节,学生发布查找的某一特定项目关于国家的相关政策、新信息,教师主讲重点和难点,学生串讲易懂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惑,教师或学生小结当堂内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法对于研究生培养更为适用。
第五,实地教学法。这种方法是由主讲教师带着学生直接到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上授课。介绍学院基建项目、中国农业博览园的概况,项目实施的市场前景、技术要求、财务效益等,遇到其他类似方法与问题时,就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作出初步判断或预测,然后教师给出综合评价,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讲解、对比分析、自主观察、提问引导、现场答疑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现场教学法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现场教学法。这种方法是由主讲教师带着学生直接到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上授课。介绍学院基建项目、中国农业博览园的概况,项目实施的市场前景、技术要求、财务效益等,遇到其他类似方法与问题时,就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作出初步判断或预测,然后教师给出综合评价,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讲解、对比分析、自主观察、提问引导、现场答疑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4" 考核方式多元化,构建全面考核新模式
根据新农科建设的要求。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做到多元化,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尤其是要将思政考核的内容融入到过程考核中。因此,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可以采用课堂出勤、课中案例分享、课下作业练习和期末结课论文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且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情况通过小结会议、小组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研讨,从而不断改进考核方式,构建兼顾知识、能力和思政3个方面的全面考核新模式。
4" 结束语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之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农业管理领域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又能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其他课程进行持续化、普遍化的改革,进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万龙,金帷.农业强国背景下新农科建设内涵与路径的再认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1):37-43.
[2] 柳菲,胡竹祥.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40):153-166.
[3] 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4-55,70.
[4] 常慧娟,安诗琳.高校“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课程改革的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3):195-197.
[5] 南楠.新农科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3(7):182-186.
[6] 熊巍,潘传快.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2):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