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地区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5-02-20蔡虔饶先发肖遵钰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摘" 要:民族地区文化是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其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态宜居,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而民族地区文化在助力乡村建设中存在文化资源潜力开发不充分、资金分配利用率不高、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的现实问题。面对现实问题,提出深挖文化内涵与元素、优化资金管理与分配、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的解决策略,以此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文化;乡村建设;文化传承;民族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85-05

Abstract: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by can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promote rural ecological livability, and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However, in assisting rural construction,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has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potential of cultural resources, low fund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rate, and backward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al talent teams. Faced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we proposed solutions to dig deep into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elements, optimize fund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and strengthen talent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r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任务。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强调了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的紧密关系[1]。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指出:“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2]”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也多次强调了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的关联性,在贵州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时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3]”这些重要论述都为研究民族地区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民族地区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民族地区文化不仅可以赋予乡村建设以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因此,探讨民族地区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 以民族地区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4]”乡村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对本土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传承与创新。民族地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的体现,也是塑造乡村产业特色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民俗、艺术、节庆等,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通过有效地整合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增强乡村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体而言,利用民族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可以通过展示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旅游,例如,苗族的鼓舞、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唐卡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地区特色的活动和艺术品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也促进了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相关产业的兴起。其次,依托民族地区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和特色食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借助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建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发展民族地区产业经济还可以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生态智慧,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附加值[5]。通过挖掘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比如,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以其独特的酥油茶、青稞酒等特色农产品而闻名于世,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除了发展传统农产品外,民族地区还可以通过开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形式,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生态资源向外展示,推动当地旅游业和农业的双重发展。

1.2" 以民族地区文化推动乡村生态宜居

首先,民族地区乡村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地区文化中的传统生态智慧。中国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许多民族有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许多乡村地区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比如,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将山水、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视为神圣的存在。民族地区文化中有着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基础、不随意破坏和损害自然环境的观念。这种传统的生态观念有助于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民族地区文化可以促进乡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中的传统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通常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息息相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环保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可以引导乡村居民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事历法,可以推动遗产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6]。一些少数民族崇尚自然、尊重动植物,他们往往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同时,民族地区文化也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传统村庄和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民族地区文化与乡村生态宜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传承和弘扬民族地区文化,可以挖掘和发扬乡村的传统生态智慧,促进乡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重视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将其与乡村生态宜居相结合,共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3" 以民族地区文化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

首先,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之一,而民族地区文化可以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民族文化、传统技艺和乡土风情,这些都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宝贵资源。传统的民族农耕文化、祭祀文化、民间艺术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对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的传统农耕文化可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民间艺术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民族祭祀文化可以凝聚村民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

其次,民族地区文化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软实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注重软实力的培育。而民族地区文化正是乡村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乡村民众的文化素养,都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软实力。乡村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乡村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传统的民族道德观念可以引导居民遵纪守法、团结和睦;民族地区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最后,民族地区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而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民族地区文化活动和习俗,可以促进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传统的民族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可以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传承和弘扬民族地区文化,可以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2" 民族地区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现实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乡村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民族地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改变。这些问题使得乡村民族文化面临着丧失根基、缺乏传承与保护的危机,也制约了乡村建设的发展。因此,如何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民族地区文化的力量,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独特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1" 文化资源潜力开发不充分,核心竞争力缺乏

第一,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同质化严重,使得文化资源失去了独特性和魅力。一方面,村民往往倾向于追求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将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在能迅速带来回报的产业上,而忽视了文化保护的长期价值。而由于文化保护项目往往需要长期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这使得追求即时效益的思想更加严重,乡村居民主动开发利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意愿不够强烈。另一方面,乡村中的民族地区文化往往被忽视或被边缘化,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被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不是真正地挖掘和发扬。部分文化开发项目把“民族地区文化”当噱头,无论是在景区设置,还是在店铺合作上,都与当地民族文化脱节,并未真正体现文化内涵,而是充斥着“网红”餐饮、纪念品店,商业氛围过浓。这种同质化的开发模式导致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单一化和丧失原创性,使得乡村内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都在逐渐消失[7]。

第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与经济价值难以发挥。在许多地区,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相对滞后,大量优质特色的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难以转换成经济价值。现阶段,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时,大多首先注重对于民族传统民居、民族传统物件(服饰、手工艺品)、民族宗祠等这类具体的文化实物保护与开发,这类实物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相较于民族的礼仪制度、手工技艺、民族习俗等这类非物质文化资源因其可视化高、体验感强、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在开发利用的多样性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会有明显优势,法律和政策往往针对实物文化资源提供更为明确的保护措施。这就使得大部分非物质文化资源长期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且已开发的资源也存在文化附加值低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文创产品粗制滥造、创新性不足、文化传承不完整。由于这些原因,民族地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未能得到突出,不利于其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发挥。

2.2" 资金分配利用率不高,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首先,资金的有效分配是推动任何产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这样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培养的领域。然而,现阶段许多民族地区文化项目的资金分配往往存在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优质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顺利推进,导致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项目虽然获得了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8]。

其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认可。然而,目前相关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市场的反馈机制仍显不足,导致文化产品的市场推广困难重重。很多民族地区文化项目在资金投入后,未能得到有效的市场反响,进一步加深了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例如,一些地方在推出民族地区文化项目时,往往更多关注表面的形式和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品牌的长期打造,这使得一些项目难以持久发展。

再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欠缺,也是导致资金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许多民族地区文化项目的负责人和创作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这使得他们在资金的运用和项目的实施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对于一些复杂的文化产业项目,若没有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和执行,资金的流入就可能沦为无效投入,难以形成真正的文化价值。

最后,公众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足,也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观众和消费者的支持,而一些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在市场推广上缺乏有效的宣传和互动,使得潜在的受众对其认知度较低。这不仅影响了项目的资金回流,也使得资本市场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投资信心不足,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3" 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第一,民族地区乡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本土人才的培养无法形成有效的机制。由于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的投入也相对较少。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难以与城市相比,缺乏培养优秀民族文化人才的条件和环境。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了民族地区乡村学生的学习机会受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9]。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无法在家乡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最终导致民族村落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出走,流入城市工作或定居,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本身的乡土观念逐渐淡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逐渐弱化,文化传承的链条受到威胁,出现“人才断代”“人才外流”的现象。

第二,民族地区乡村缺少文化专业人才,导致整体发展运营难以寻求创新突破。民族地区乡村不仅需要在文化传承上保持活力,还必须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寻求全面的突破。民族地区乡村的企业和组织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技能的指导。许多民族地区乡村依然沿用传统的经营发展方式,缺乏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洞察。这使得民族地区乡村的文化产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显得无力,无法有效适应新形势。缺少文化专业人才,还使得民族地区乡村在创新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文化传承本质上是对文化的再创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再创造缺乏创新的引导力量,导致乡村传统文化在创新和发展方面的活力不足[10]。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来适应市场变化,而民族乡村地区往往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这部分源于对新理念、新技术的不了解以及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文化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乡村在引导和推动创新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发展。

3" 民族地区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3.1" 深挖文化内涵与元素,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首先,明确本民族文化特色,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区,限制过度商业化活动。鼓励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探索多元化的民族地区文化开发模式,结合现代科技,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展示民族地区文化,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传播和推广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利用网络流行平台,如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宣传民族地区文化,同时支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致力于挖掘和展示当地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等,减少对“网红”文化和模仿性项目的依赖,使本民族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形成新的文化形式避免同质化现象。

其次,建立民族地区文化数据库,对地区内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建立档案。数据库可以成为研究和传承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不仅能够保护那些面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还能为后代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料。同时,数据库的建立也为学者、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利用数据库的便利性,也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线上课程、讲座和工作坊等,进一步普及民族地区文化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和传承者,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同时,借助数据库分析文化资源的使用情况,为后续的民族地区文化项目开发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深挖民族地区文化内涵,树立文化新形象新品牌。通过整合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挖掘其中可利用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等,赋予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新的内涵,丰富和深刻文化资源的内容,实现文化创新。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些元素、内容制作成民族故事、民俗表演等亮点,或者塑造成特色的民族地区文化IP形象,增强辨识度与差异化,创新文化展现形式,从而在乡村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助力乡村的全面发展[11]。

3.2" 优化资金管理与分配,增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资金效能

首先,建立资金评估机制与资金分配机制。设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由专家、村委、村民等主要人员组成,对项目进行评估和筛选,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项目的经济效益,还需关注其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借助数据分析和市场调查,能够对项目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资金的有效分配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公平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本村的发展潜力、资源禀赋和需求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标准,并结合评估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拨付方案[12]。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项目,可以设置不同的资金支持标准。例如,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承价值的项目,可以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对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则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减少直接的财政投入。这样的分配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引导资金流向更具文化价值的项目,还能激励文化企业在创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

其次,强化资金使用的信息反馈与监督。定期的资金使用审计与项目进展报告可以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通过建立反馈机制,项目实施方可以及时向评审委员会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及项目进展,确保不良使用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并纠正。此外,村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也能够促进监督的有效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项目资金使用的良好氛围,使公众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关注度与参与度提高,增强其从事该行业的信心。

最后,推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与合作也是激活资金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与银行、投资机构等金融企业的合作,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够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带来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基金,为优秀的文化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股权投资,降低文化项目的融资成本,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中来。同时,建立良好的政府与社会投资者的合作机制,形成资金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为社会资本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人力资本供给与推动力量

第一,加强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教育系统应当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对本土民族文化的重视。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传统艺术、民俗文化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本土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鼓励学校与当地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立足实际,培训本土村民,使其成为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许多民族地区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帮助村民掌握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这些培训可以涵盖手工艺、民间艺术、地方历史等方面,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这样的培训,村民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素养,还能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推动文化的活跃与发展。

第二,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力的提升。高校在文化研究、艺术创作及社会科学等领域具备深厚的学术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民族地区乡村可以借助高校的智力支持,为当地文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例如,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可以深入乡村,开展文化调研,挖掘乡村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民俗,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推广。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民族文化遗产,也为民族地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高校的专业学生,特别是农业信息化、产业智能化、城乡规划和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作为年轻的力量,充满创造力与活力,他们的参与能够为乡村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们可以深入乡村,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帮助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民间艺术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还能够促进乡村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第三,拓展人才资源来源渠道,建立人才数据库,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基于亲情、乡情,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好“在地乡贤”“在外乡贤”以及“外地乡贤”3类群体,反哺家乡文化建设。通过建立人才数据库,系统性地收集和整理潜在人才的基本信息、专业技能、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特长等数据,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情感认同、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等措施,在充分利用好个体情感、群体认同等社会发展中的感性因素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精神力量的基础上[13],优化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环境,为人才才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成为刺激人才回流的动力来源[14]。

4" 结束语

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这不仅能够增强乡村的内在活力,还能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支持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乡村的全面繁荣和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0L].(2018-09-26)[2024-06-29].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 化屋村:一针一线绣幸福[EB/0L].(2021-08-06)[2024-06-29].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1-08/06/c_1127737583.htm.

[4]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644965.

[5] 李滢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现实意义与路径探赜[J].农业经济,2024(7):31-32.

[6] 杨美勤.“生命共同体”引导下的乡村生态振兴理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83-190.

[7] 庞筑丹.如何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难题[J].人民论坛,2020(4):84-85.

[8] 李芸,施海波,吕开宇.新发展阶段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典型模式及启示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3):86-94.

[9] 乌·吴云,朱红艳.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瓶颈及发展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4):31-38.

[10] 李国江.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1):1-7.

[11] 赵鹏.产业数字化驱动民俗文化创造力传承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4):119-130.

[12] 赵婧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及其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12):141,170.

[13] 高旸.“大社会”与“小家庭”——精准扶贫的情感治理经验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20(2):66-72,186.

[14] 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动进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1):43-53.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