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村落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探索与实践

2025-02-20余浏阙日凤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探索实践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新时代我们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汇聚力量。北海市银海区东山村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在安置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引导各民族群众扩大交往交流交融、脱贫致富、美丽家园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少数民族地区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民族村落;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东山村;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77-04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historical task for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Jointly building and sharing livable and beautiful home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hina has been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gather strength for th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a livable and beautiful homeland. Dongshan Village, Yinhai District, Beihai City, as the only ethnic minority administrative village in the city,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resettlement of foreign ethnic minority people, guiding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expand exchanges,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sperity, and building beautiful homes, providing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livable beautiful homes in minority areas.

Keywords: ethnic villag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livable and beautiful homes; Dongshan Village; exploration practice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甩掉了长期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贫穷帽子”,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无论发展程度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做到“不落一个地区、不落一个民族、不落一人”,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各民族群众共同享有;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各族群众为实现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目标而奋斗。本文以北海市银海区东山村发展蜕变历程为例,深入阐述东山村的由来、东山村安置过程及发展历程,并从个案中汲取民族村落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现实启示。

1" 案例村庄的由来与融入

东山村村民大多在国家异地安置扶贫开发政策号召下,分别于1993年12月和1994年8月分两批,由北海市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创公司”)以招工的形式从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百马、江南、古河等乡镇移民搬迁而来。村民们离开故乡来到北海之后,历经1993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异地安置,最终得以落户北海。村民们到达北海初期,在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面临难题。

1.1" 就业公司濒临破产:面临去留选择

1993年,村民们先被安排迁入北海市银海区高德镇东星安置场并在“思创公司”打工,进行种植和管理果树获取收入,移民的住房为公司临时搭建工棚,户口仍然留在原居住地。1996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及市场销售情况不佳等问题,思创公司濒临破产倒闭状态。由于公司无法顺利经营,东星安置场也难以为继,移民们失去了就业载体。此时,这批移民们面临着继续留在东星村附近寻求发展机会或卷铺盖“打道回府”重新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沟”的局面。据村支书唐某回忆当时搬迁来的200多户村民中,有近10户在这个时期举家返回大化老家,大部分移民认为在北海再怎么艰难,但这里靠海、地势平坦更加适合生存发展,而选择留下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然而,选择留下来的移民们也面临较大的融入难题。

1.2" 当地村民抵触:面临流离失所

2000年起,由于思创公司经营不善申请破产,无力再向当地农民支付土地租金,引来了当地群众强烈不满。土地、教育等社会资源被占用也让当地村民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当地群众通过吵闹、张贴告示、私自划分果园等方式阻挠移民日常生活劳作,甚至采取集体上访和毁坏安置场基础设施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了移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这批人面临着被驱离的尴尬境遇。

1.3" 风俗语言不同:面临融入障碍

语言上的不同犹如生产方式的变化一般,让移民一时难以适应。因为语言不通,也让移民群体融入北海本地生活、找到适合的工作多了一道关卡,同时也给本地村民接纳移民增加了难度。在访谈中,有移民提到,刚搬迁过来时不可避免遭到本地人的“欺负”,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就专门去学习普通话和北海本地话。此外,习俗上的不同,也让移民尤其是老年群体面临融入困境。

2" 少数民族群众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探索实践

为了能够让这批来自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群众在北海住得下、过得好。在国家、自治区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北海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方针,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东山村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们从以往遇到困难就想到往老家跑,到如今变成了“乐不思蜀”,真正扎根于东山村,进行了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探索实践。

2.1" 共建美丽家园:从“大荒地”到“美乡村”

“居者有其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东山村外来民族群众初来乍到,最期盼的是解决住房问题。到了北海之后,在政府统一规划推动下,通过“政府+群众”联建模式(政府补贴建房26 m2/户,余下70 m2/户由农户自建)帮助外来民族群众建起砖瓦房。随着外来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东山村有85%(约200户)的农户已将旧瓦房新建为楼房。自建村以来,东山村始终坚持把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作为创建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帮助,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建宜居乡村,助群众致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近几年,共获取民族、扶贫、农水、交通、文化和乡村建设等方面资助资金469.8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硬件建设方面,村庄和田间地头全部铺设了水泥路,排水明沟改成了暗沟,家家户户安装上了自来水管,主干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先后建成了村委会办公楼、卫生所楼房、儿童家园和文化综合楼等民生基础设施。

还通过成立乡村理事会,对全村各主干道、村民门前屋后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动员家家户户盆栽三角梅,公共场所种植桂花树及三角梅、九里香造型和绿篱等,村庄实现了上门收垃圾、四季有花香。因此,东山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自治区级的五星级党组织,新农村百村建设示范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清洁乡村示范点,市、区、镇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

2.2" 共建和谐家园:“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

2003年11月,东山村安置场通过自治区验收,将这批移民同胞居住的区域,正式划分为单独的行政村,成立了东山村委会,并由移民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产生村委会和村党支部。随着村“两委”的成立,村民们由原来的依托公司务工的外来人员,变成了真正的“当地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及发展致富有了主心骨和“管事人”,开启了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新生活。据统计,留在本地的237户村民,在2003年底纷纷把户口从大化老家迁移至东山村,落户北海。

东山村村“两委”的成立后,进一步加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建立以党支部书记为“一把手”,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实施“党建领航·全域网格”(4+N)工程,健全网格员、志愿者队伍,1名网格长3名网格员100名志愿者包户联心,一网统揽全村党建、民政、卫生等各项工作,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达100%。

秉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理念,修订完善“东山村村规民约”,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推进移风易俗,使村规民约“小规章”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大规矩”。推行志愿服务活动积分量化,鼓励村民经常性开展绿色环保、文化教育、扶贫济困、邻里守望和创城创卫等志愿服务,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在引领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激发农村活力中的重要作用。

2.3" 共建宜业家园:从“经济贫困”到“产业兴旺”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带动下,东山村多次组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立足本村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东山村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形成生猪养殖与仔姜、百香果、罗汉松种植融合发展态势。以“合作社+养殖户+家庭户”发展模式,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建成25亩(1亩约等于667 m2)生猪养殖连片区块,带动70多户群众家庭养殖,年产生猪收入超180多万头;率先谋划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壮大百香果产业基地,年销售额超6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0.98万元。

二是促进村民稳岗就业。东山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村民”的模式成立北海市首个由党组织牵头、村民自发组建的乡村建筑公司——广西壮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达325万元,公司成员近100人,均为东山村的壮、瑶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部分村民因地少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形成公司、村集体、村民共建共赢的格局。

三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申请上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购置秸秆拖拉机、打捆机、搂草机等秸秆收集设备,与北海市乡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回收处理秸秆项目,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

2.4" 共建精神家园: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一是引导村民学习普通话和本地话,促进各族群众间的交往交流。村民们搬迁过来后,曾经也因语言的不同,导致村民不可避免地遭到本地人的“欺负”,为了更好地帮助壮瑶同胞们适应和融入当地生产生活,积极引导他们学习普通话、北海本地话,现在的东山村成为了拥有5种语言(壮话、瑶话、桂柳话、白话和客家话)交互使用的村落。

二是进一步完善村民文化娱乐设施。东山村以“一场一长廊一舞台”即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宣传长廊、民族大舞台,打造了“同心文化”惠民活动阵地,成为宣传各族村民民族政策、展示民族艺术文化的主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同时改扩建了民族文化长廊、村史馆、灯光球场和舞台,装配远教大屏、音响、健身器材,道路两旁新增石凳石桌,进一步改善了村民文化娱乐设施,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以民族节日为契机,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将“壮族三月三”“祝著节”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作为撬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杠杆;创作乡土文艺作品,通过《壮乡迎客歌》《东山新唱》《山歌唱党恩》等壮族歌曲,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引导东山村组建一支12人的文艺演出队,指导演出队改编提炼东山村原生态民族歌曲和舞蹈,鼓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壮、瑶族民俗特色文艺作品,鼓励其参与多场文化演出,将少数民族文化推介活动拓展到其他文艺舞台。

3" 民族村落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农业因人类定居而兴,村落因农事活动而聚,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东山村安置来自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移民群众的实践历程是一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实践历程,更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农村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缩影。总结好、利用好相关经验对于民族村落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3.1" 大力发展经济是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稳固与否取决于经济基础是否坚实,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北海东山村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将提升壮、瑶族同胞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作为关键任务,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中的各种困难与矛盾,以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保障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而言,西部民族地区仍然还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相对滞后、社会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等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唯有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积极缩小各民族间的贫富差距,确保各民族群众切身体会到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方能更加坚实地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主义制度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各民族群众的力量,携手共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3.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村落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根基和前提。唯有在全社会搭建多元化平台,依托多样化载体,广泛开展创新性活动,以生动多彩的形式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积极促进各族群众间开展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思想价值观念的相互尊重、互相包容,才能真正为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凝聚更多人心和力量。

3.3" 打造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精神支撑

从北海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在壮、瑶同胞到北海初期,存在着融入、交往难的问题。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东山村壮、瑶同胞与当地村民通过语言互学、文化交流等形式,逐步消除了由于民族文化和习俗带来的隔阂,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日渐融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悠久岁月、通过不懈实践孕育的瑰宝,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土壤之中。它不仅凝聚了各民族的智慧与汗水,更承载了共同的记忆与梦想,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与繁荣的精神纽带。只有不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广泛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3.4" 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是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组织保障

基层党组织充当着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还是引领民众增强“五个认同”的关键力量,更是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促进各民族互动、交流和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海市通过指导东山村村“两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帮助成立东山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制订年度民族团结计划,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利用组织学习、现场解答等多种形式加强村干部对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基层干部认识和处理涉民族因素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为东山村发展把准把牢政治方向。因此,必须持续加强和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提高他们执行民族工作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能力。如此方能营造出有利于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并汇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及民心支持。

3.5" 坚持党的领导是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的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从北海市对移民群众的安置到引领东山村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的生活实践可以看到,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倾注了各级党委的大量心血,也充分体现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关怀。为此,在新时代新征程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必须依靠党从全局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始终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4" 结束语

只有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推进乡村改造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共建共享宜居美丽家园,才能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芶红礼.更好推进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J].当代贵州,2024(10):16-17.

[2] 吴白桦.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民族团结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N].北海日报,2023-07-28(005).

[3] 肖兰,张培汉.建设农业强国我们这样做[N].亚洲中心时报(汉),2022-11-01(002).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6.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1.

[6] 彭谦,马雅琦,马素珍.新时代如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9-05-10.

[7] 蓝武芳.三村变迁[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8] 黄承伟.广西异地安置扶贫开发刍议[J].学术论坛,2000(5):57-60.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探索实践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高校动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作业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创新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建设基层央行文化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