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分析
2025-02-20丁文博宋金林
摘" 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农户选择利用这些服务涉及复杂的决策过程。该研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接受程度波动较大,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受农户种植作物种类数量、受教育水平、农户种植作物所得等因素的制约;提升宣传效果、农户个体情况的改善在提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上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振兴;随机森林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22-08
Abstract: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s are a key factor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However, farmers' choices to utilize these services involve complex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is study uses stochastic forest model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deeply study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s. The study finds that farmers' acceptance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fluctuates greatly, and farmers' choice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is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crops planted, education level, farmers' income from growing crops and other factors. Improving publicity effects and enhancing farmers' individual conditions play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farmers' choices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ochastic forest mod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riving factor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它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传递和资源共享等手段,旨在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减少风险,并改善生计质量。在全球范围内,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等各方都在积极推广和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然而,农户是否选择使用这些服务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名词,主要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生产全程提供高效配套的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所形成的网络[2]。国外研究则较少使用这一概念,更多地直接称之为农业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农业推广、补贴、灌溉、信贷和机械化服务[3]。对于部分发达国家而言,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农业咨询服务被认为对农民具有战略重要性,是促进创新流程的关键驱动力[4],如空间定位服务[5]、农业培训服务[6]等。此外,随着气候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在国外同样备受关注[7]。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主要关注其体系构建,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2年主要关注其组织发展,2013—2016年重点关注其机制完善,2017年以后重点关注其在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的关键作用[8]。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9]、减少农药化肥投入[10]、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1]、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面临供需不平衡、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晰等问题[13],其发展的动力来自现实需要、政策要求、市场作用,其发展受到农户个人与家庭特征、信息来源、风险偏好、要素相对价格和土地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本研究借助随机森林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将尝试揭示这一决策过程的内在机制,为政策制定者、农业发展从业者和农户本身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对于解决全球农业面临的食品安全、农村贫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诸多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分析
本文主要对2022—2024年“社会化服务”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整理分析。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关研究关注点较为分散,多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影响。尽管目前研究的关注点较为分散,但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可以发现,“小农户”这一关键词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联系相对密切,且提及次数相对较多,因此相关研究大多从微观角度展开。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使用往往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一联系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研究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协调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投入产出效率仍然有待提升[14]。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是阻碍现代生产要素的采纳与农业生产效率改进的关键原因之一,而农业社会化服务可弥补小农户的禀赋局限,促使其以迂回投资的方式采纳现代高效的生产要素,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资本型农业”的“第三条道路”[15]。虽然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面临着政府管理效率较低,缺乏针对性政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缓慢,服务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结构不平衡,专业人才紧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不足,服务供给不平衡的问题[16]。
除此之外,农户选择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同样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从金融角度分析,数字化“金融+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业生产收入,为小农户提供了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17];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各类市场服务组织与农户是独立、平等的商品契约关系,农户的满意度较高,更有利于农业社会服务的推广[18];从农业价值链的角度看,形成农户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是促进农户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因素[19]。另有研究表明,土地流转、村集体行为、人均农业纯收入、农机、生计资本和县域经济等对农户采纳农业社会化服务均有正向作用[20]。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研究证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经验性路径和政策性选择,对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的要素禀赋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21]。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绿色发展效应,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总体呈现非对称性“U”型关系,促降效应大于促增效应,且在户主性别、村庄距离和区域环境上表现出明显异质性[22]。从小麦种植情况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参加过农技培训的农户与兼业农户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绿色生产转型效应最为显著[23]。此外,对规模农户而言,服务供给对规模农户的经济效益和绿色生产均有积极影响,既可以提高家庭人均收入,增强收入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对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两类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24]。
综合目前已有文献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领域范围十分广阔,但研究较为分散,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量化也较为不统一。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很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阶段,但现有文献大多就农户是否采用其中的某一项服务作为农户是否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据,如此得出的结论较为粗糙。在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用的量化上,仍然有待研究。除此之外,现有研究在关于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因素上仍然有所欠缺,大多采用基础的回归模型,所选取的因素多参考前人研究,研究结果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户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并不清晰,且不同农户种植的作物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户选择的服务类型也常受作物类型的影响,而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
2" 研究假设
2.1" 农户个体特征的作用分析
农户的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教育水平、家庭规模等因素。研究表明,这些特征对农户的经营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户往往更愿意采纳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此外,年龄和家庭规模也可能影响农户的土地使用决策以及农产品的多样性。年龄越大,农户往往更缺乏精力来管理经营,其农业行为大多出于自给自足的需求,种植作物品种上更倾向于单一化。家庭规模则能对农户的经营行为产生较为正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较多的人口代表着较大的耕地面积,有助于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规模的增大也代表着劳动力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农户的个体特征还可以影响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宣传效果的感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宣传效果感知。此外,年龄也可能影响农户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年龄越大,农户对于新兴事物的兴趣越低,关注度也越低,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宣传效果感知也就越低。此外,农户家庭规模对宣传效果的感知则可能起到促进作用,家庭规模越大,家庭内的年轻人越多,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关注也会提升。
最后,农户的个体特征同样可能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产生积极影响[25]。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更广泛知识背景的农户可能更愿意主动寻求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服务,以改善其农业经营。此外,这些农户可能更容易参与社会化服务项目,因为他们更能够理解服务的潜在好处。
综合考虑农户个体特征的多项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农户个体特征对其经营特征具有正向影响。
H2:农户个体特征对其宣传效果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3:农户个体特征对其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具有正向影响。
2.2" 农户经营特征的作用分析
经营特征包括土地规模、农业技术水平、生产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规模较大的农户通常具有更多的资源和社会资本,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和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从而提高了他们对服务的宣传效果感知程度。此外,具备较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多样化的生产能力的农户,更可能受益于不同类型的社会化服务,因为这些服务通常涵盖多个农业领域,可以有效帮助农户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农户的经营特征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同样具有积极影响。规模较大的农户可更容易承担社会化服务的成本,并且更愿意积极参与服务项目,了解相关的具体内容,因为他们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26]。此外,具备高技术水平和多样化生产的农户更有意愿寻求服务,因为这些服务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业解决方案,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综合考虑,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农户经营特征对其宣传效果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H5:农户经营特征对其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具有正向影响。
2.3" 宣传效果感知的作用分析
农户对宣传效果的感知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当农户通过宣传感知到服务的优势、益处以及其与自身农业经营的契合度时,他们更有可能选择使用这些服务[26]。从信息传递和信任建立的角度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宣传通常包括有关服务内容、提供者、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农户通过这些信息建立对服务的信任,认为服务具有可靠性,这种信任可以增强他们对服务的感知,从而促进选择[27];从对益处的认识的角度看,当农户感知到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改善其农业经营、提高产出、减少风险等方面的益处时,他们更有动力选择使用这些服务,感知到服务的潜在益处有助于他们权衡成本与收益,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社交影响的角度看,农户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影响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宣传效果的感知,当邻居或同事使用这些服务并取得成功时,其他农户更可能受到影响,认为这些服务值得信赖,从而选择使用;从个性化需求的角度考虑,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感知还可能与其个性化需求有关。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农户宣传效果感知对其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具有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如图2所示。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源于课题组2023年6—7月期间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的实地调研。共获得问卷474份,有效问卷470份,问卷有效率为99.1%,涉及的村镇有关山镇、五屯镇、周营镇等。调查内容主要有:①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情况等;②农地流转基本现状,包括农户家庭拥有耕地规模、租金以及流转年限。本文研究路径如图3所示。
3.2" 变量选取
借鉴已有研究,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年龄、受教育水平等17个因素作为驱动因素,同时依据农户使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情况计算均值获得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产前和产后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产中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其统计结果见表1。
3.3" 模型构建
3.3.1" 随机森林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RF)是基于决策树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最初由Breiman提出。该模型不仅可用于构建分类模型,还适用于回归模型的建立。与传统回归方法相比,RF在高精度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高维数据,克服了过拟合的问题,并且具备较为简单的实现。RF由多个决策树组成,每棵树都具有分裂属性的特性,使其能够提供独特的排序属性,即特征重要性。因此,可以利用这一属性来评估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拟合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借助随机森林模型,构建了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关键的驱动因素。在本研究中,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获得70%和30%的数据。模型首先由训练集(70%)训练,然后用测试集(30%)进行验证。
3.3.2"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适用于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的情况,可用于分析潜变量间的结果关系,表达式分别为
4" 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程度在样本中呈现出较大差异,平均值为1.712,标准差为1.437,这表明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的波动。其次,农户对产前和产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程度明显偏低,平均值为0.711,服务的供给者以及政府需要切实了解农户的需求,改善服务的质量,以吸引农户更多地采用服务。另一方面,农户对产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程度平均值为2.713,这表明在农业生产的中间阶段,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较大的需求。此外,年龄在样本中的分布相对广泛,平均年龄为56.422,可能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受教育水平、家庭支出、政府和村委会宣传的积极程度以及农村社区居民是否加入合作社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可以帮助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服务,以支持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2" 驱动因素重要性分析
4.2.1" 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总体分析
为挖掘出影响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驱动因素以更好地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本文采用了随机森林模型对所有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在所有因素中,农户种植的作物种类数的特征重要性最大,占比达到了47.70%,说明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其种植的作物种类数量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种类的作物的管理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农户种植的作物种类越多,那么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以及财力去管理不同的作物,此时如果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而言可以节省成本[28]。第二重要的因素为农户的受教育水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模式,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起步相对较晚,推广范围相对较小,加之老龄化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并不了解,反之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农户则更容易接受[29]。
第三重要的因素为农户种植作物所取得的总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大部分小规模农户而言,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支付农药、化肥以外的购买该服务的费用,因此其收入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愿。而对于规模经营的农户而言,其收入相对较高,且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他们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反而更能节省成本。因此,收入水平的差异也造成了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差异性。此外,相对重要的因素还有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家庭内务农劳动人数等。
考虑到驱动因素的累积特征重要性达到95%左右才能很好地反映被解释因素,因此,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笔者选择了作物种类数、受教育水平、种植作物总收入、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家庭内务农劳动力人数、村委会宣传积极程度、政府宣传的积极程度、雇工情况、土地经营地块数和农业市场服务主体宣传的积极程度共计11个因素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归类为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特征、宣传效果感知3个维度,以探究具体的影响路径。
4.2.2" 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分解分析
考虑到农户选择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分为产前和产后期服务与产中期服务,驱动因素的差异即导致不同阶段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进行了分解,分析因驱动因素的差异对不同阶段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的特征重要性。如图5(a)所示,可以发现村委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宣传的积极程度对农户在产前和产后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具有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户产前和产后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以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以及销售服务为主,农户在这一阶段对于机械设备以及农化产品的需求较低,但该类服务对于传统经营者而言同样较为陌生,对其经营无直接影响,而村委会在村民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对于产前后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宣传对农户具有较大影响。
如图5(b)所示,可以看出农业市场主体对农户产中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程度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产中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为播种、翻耕、施肥、喷药、机收和灌溉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服务,这类服务更具有必要性,农户在这一阶段往往会主动联系农业市场主体来购买服务,因此该类服务的选择受农业市场主体的宣传行为的影响更大。
4.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4.3.1" 显变量因子归回结果
如表2所示,除受教育水平、土地经营地块数和村委会宣传的积极程度以外的其他驱动因素均表现出了显著性,模型适配度较好。其中,种植作物总收入、土地经营面积、农业市场服务主体与政府宣传的积极程度在1%水平上显著,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820、1.000、0.529和0.941。可见,种植作物总收入等因素对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确有影响。但3个不显著的因素与其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表现出的重要性较为不符,这可能是由样本量仍然偏小的原因引起的。
4.3.2" 潜变量路径分析结果
对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农户个体特征对宣传效果感知在5%的水平上呈现负向影响,但与假设相违背,这可能是因为农户的个体特征中年龄、家庭内务农劳动人数的影响较大,年龄越大,农户对于各个主体的宣传活动的参与度越低,效果感知不强。此外,家庭内务农劳动人数越多,其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更多采取自行管理的方式,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高,对相关宣传活动的关注较少,因此使得农户个体特征对宣传效果感知表现出了负向作用。
经营特征对宣传效果感知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随着农户种植作物总收入、土地经营地块数、土地经营面积和作物种类数的提升,单靠农户个人难以完成经营管理活动,但因其又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此时他们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关注将会提升,相关宣传活动事项更为了解,效果感知提升。
农户个体特征以及宣传效果感知均在1%的水平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表现出了正向影响。这说明随着农户个体情况的改善以及对宣传效果感知的提升,农户更愿意选择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于农户而言,其对技术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性,只有当其感知到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会给他们带来好处时才会真正使用社会化服务。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做出选择的程度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波动,且各生产阶段对产前、产后服务的选择程度各异。具体而言,产前与产后阶段农户的选择程度相对较低,而产中阶段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程度显著提升,这反映出农户在产中阶段对社会化服务有着更大的需求。第二,在从总体角度分析影响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驱动因素中,农户种植作物种类数量、受教育水平、农户种植作物总收入对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有较大影响;村委会宣传的积极程度、农业市场主体在农业生产不同阶段则会产生不同影响。第三,通过模型分析,提升宣传效果、农户个体情况的改善在提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上起关键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提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程度,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提高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识水平。根据前文的研究分析,在农业生产阶段中的产前和产后阶段,大部分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相对较低,这表明在这2个关键阶段,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了解存在一定的滞后。为了提高农户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政府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者需要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第一,着重强调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际益处,明确指出这些服务对提升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呈现,突显服务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以打破农户对服务可能存在的疑虑。第二,强调适用性,不同阶段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性。对于农户在产前和产后2阶段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选择程度低的问题,宣传策略可以突出强调其对于财务规划、市场信息获取和销售支持等方面的适用性。如通过详细介绍服务的特色,使农户更好地理解服务如何与他们的实际经营需求相契合。第三,根据农户的不同特征和需求,量身定制信息传递策略。例如对年龄较大的农户,可采用更直观易懂的方式传递信息;对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则可更深入地介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以确保宣传信息更贴近农户的实际情况,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第四,提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宣传和信息传递,建立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充分利用村委会、农村社区和农业市场服务主体等渠道。这些组织在农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组织集会、发布通告、举办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农户介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内容和优势。通过不同层次的宣传,形成信息传递的多重路径,提高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感知度。第五,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济效益进行重点解读,在宣传中强调服务的经济效益,帮助农户更好地理解采用社会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通过实际案例、数据分析等方式,向农户清晰展示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提高生产效益、减少成本、增加收入的积极影响,帮助农户树立正确的经济理念,使其更愿意主动选择和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供定制化服务支持,更好地满足农户在产中阶段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高需求。政府和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根据不同特点,为农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服务更贴合不同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第一,政府和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农户的经验水平、作物种植特点等因素,针对不同农户的技术水平和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开展个性化技术培训,包括现场指导、培训课程、技术手册等,向农户传授与其实际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农户对服务的使用效果。第二,建立定期追踪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户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反馈和需求变化,通过与农户的沟通和实地调查,政府和服务提供者可以持续优化服务方案,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好地适应不同农户的生产实际,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设立响应式的客户服务团队,负责处理农户的咨询、问题和建议。及时回应农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增强农户对服务提供者的信任感。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服务提供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户的期望,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
制定全面教育培训计划,提高农户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农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现代农业知识,增强其对社会化服务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政府可在农村设立图书馆和学习中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场地,形成农户学习和交流的社区枢纽,同时引入行业专业培训计划,开设适应农户时间和需求的成人教育课程。课程可以涵盖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并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或技术专家负责,帮助农户深入了解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利用移动学习平台,为农户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在线课程、电子图书等,以方便农户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同时,利用好农村图书馆和学习中心,通过夜校、周末培训等灵活性教学方式,帮助农户根据自己空余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学习选择。
发挥农村合作社的积极作用,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普及率。农村合作社在促进农户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政府通过积极鼓励农户参与农村合作社,并支持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以提高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用率。第一,农村合作社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和支持。第二,农村合作社可以成为政府和服务机构向农户传递信息和进行培训的重要渠道。政府通过农村合作社向农户宣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提供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的信息。同时,农村合作社组织内部培训活动,提高成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第三,农村合作社的成员可以共同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如采取享受团购折扣的方式,降低服务成本。此外,农村合作社还可以集中购买农业技术设备、种子、肥料等农业用品,实现规模效益,使农户能够以更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第四,农村合作社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扩展。通过农村合作社,农户们共享彼此的经验和技术知识,共同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促使服务提供者开发更适应农户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以上措施,在促进农户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农村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的合作社网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广和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还能够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使更多农户受益于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林秀,白云丽,孙明星,等.从系统科学视角探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42-50.
[2] 刘洋,余国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问题,2020(8):99-106.
[3] ANANG B T, ASANTE B O. Farm household access to agricultural services in northern Ghana[J]. HELIYON, 2020,6(11):e05517-e05517.
[4] FAURE G, DESJEUX Y, GASSELIN P.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nd advisory research: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J]. CAH AGRIC,2011,20(5):327-342.
[5] GANGOPADHYAY P K, KHATRI-CHHETRI A, SHIRSATH P B, et al. Spatial targeting of ICT-based weather and agro-advisory services for climate risk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J].CLIMATIC CHANGE,2019,154(1-2):241-256.
[6] MOREY, FOSTER, EWING. Virtual mentoring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scribing digital literacy, technology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 of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o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23,64(1).
[7] SHAH S M, LIU G Y, YANG Q, et al. Emergy-based valuation of agri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39118019-118019.
[8] 江帆,袁云云.国内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J].西部论坛,2023,33(2):111-124.
[9] 钟真,胡珺祎,曹世祥.土地流转与社会化服务:“路线竞争”还是“相得益彰”?——基于山东临沂12个村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0(10):52-70.
[10] 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5):8-15.
[11] 宦梅丽,戴瑶.农机服务、技术引入与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J].商业研究,2023(2):145-152.
[12] 张琦,张艳荣.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破解土地撂荒难题[J].人民论坛,2023(5):87-92.
[13] 芦千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3):38-44.
[14] 许钰莎,何鹏,李晓.农业大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22(11):115-124.
[15] 罗必良.基要性变革:理解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9.
[16] 樊鹏飞,苏敏,刘洋,等.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公共政策选择——以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22(5):2-20.
[17] 刘冬文,苗哲瑜,周月书.数字化“金融+产业”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的机理与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9):96-109.
[18] 韩春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与小农户满意度的比较研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22(8):124-132.
[19] 何得桂,公晓昱.农业价值链视角下小农户融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1(11):95-103.
[20] 杜涛,滕永忠,田建民,等.小农户合作生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5):134-140.
[21] 程永生,张德元,汪侠.农业社会化服务何以推动绿色发展?——基于农户要素禀赋的调节作用[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4[2025-02-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30810.1126.002.html.
[22] 程永生,张德元,汪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绿色发展效应——基于农户视角[J].资源科学,2022,44(9):1848-1864.
[23] 张英楠,尹彦舒,张康洁,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否促进小麦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基于河南、山东、山西的农户调查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6):172-181.
[24] 曹铁毅,邹伟.社会化服务供给对规模农户经济效益和绿色生产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3,32(3):653-664.
[25] 刘家成,钟甫宁,徐志刚,等.劳动分工视角下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异质性与成因[J].农业技术经济,2019(7):4-14.
[26] 李琴,李大胜,陈风波.地块特征对农业机械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基于南方五省稻农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7):43-52.
[27] LIANGXIN F, YUHANG G, HAIPENG N.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on promoting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Shaanxi Plain, China[J].J CLEAN PROD,2022,380(P1).
[28] 詹绍菓,宦梅丽.农业社会化服务、作物结构趋粮化与化肥减量施用[J].农村经济,2023(5):96-105.
[29] 王焱剑,曹大宇,廖冰.农户生计资本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行为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5):14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