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5-02-19程静卜潇殷玲
摘 要: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对我国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有裨益。文章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就当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C975 " "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0142(2025)01-0041-04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同时也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素质农民既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培育一批懂新技术、有专业知识、敢尝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可以激活农村内在活力,让乡村焕发光彩。
1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当前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农村里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城乡差距大,农村空心化。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理清了解决思路,提供了奋斗目标;次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明确提到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1月,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表决通过;202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始终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上政策的发布和各项举措的实施,都体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提升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2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提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村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民是社会的稳定力量。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意义。不管是“三农”问题,还是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与关键都是农民,因此,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密切相关[1]。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同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农村,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法和路径,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201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培训、指导为主要方式打造一批有文化、精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群体;2019年,农业农村部将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列为重要工作,于次年制定相关方案并开始运行;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对各类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并结合乡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实施差别化政策。由此可见,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问题。
3 我国高素质农民的概念与分类
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是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五个维度缺一不可,而其中人才是关键。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民是当前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高素质农民是在农村地区,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经营管理等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需求,并能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素质提升的这一类群体的总称[3],比如各种农业经理人、农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高素质农民的概念强调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角色转变,从传统的劳动者、生产者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创新者。高素质农民的典型特征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专业技术过硬。熟知农作物的发育规律及农业生产的特点,能熟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现代管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认识到位[4];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强。具备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合理配置资源,控制成本,提高农业企业效益。同时具备市场分析、产品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创新意识强。能够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积极尝试新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四是善沟通懂合作。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他们能够与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对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目前采用的是培育的方式,而非培训。培育和培训,两者在目标、方法、时间和广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培育通常是指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培养过程,旨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全面发展,注重个体潜力的发掘和培养,其过程具有持续性,且培养环节涉及多个阶段和不同的学习环境,整个过程中,个体的成长和进步是逐步实现的。培训则更多地侧重于短期的、专门性的技能和知识培养,通常基于具体的职业或技术需求,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来提升特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当前我国需要的高素质农民是要与“三农”实际需求吻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因而其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包括农业技术与科学知识的培养,还包括创新意识、科技应用能力、环保意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1]。
4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方式较传统变化巨大,农民需要具备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以适应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需求。但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达到90%以上,五分之四的农村劳动力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5],不足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而高素质农民经过培育后可获得对应的职业技能,并将学到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同时,高素质农民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们通过创新和创业等方式,开拓新的农业产业和业态,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当前我国人口呈现从农村涌向城市、从内地涌向沿海的趋势,导致现在许多农村人力资源严重匮乏,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6],留守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以老年人为主,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就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主要矛盾越来越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阻力重重。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可以让农民不再是社会属性的代表,而是赋予农民现代职业身份的标识,因而吸引了大量新生力量返乡。目前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5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5.1 缺乏培训需求调研,无法实现精准培训
当前,虽然高素质农民培训在全国广泛开展,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培训前期缺乏对培训需求的调研或需求分析不翔实,无法精准掌握农民的需求,仅凭过往经验制定培训内容,制定出的培训方案和课程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能实现“因材施教”, 农民逐渐失去兴趣,参训热情逐渐降低。同时因缺乏需求调研,培训项目质量低且杂乱,重复培训多,挫伤了部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授课过程偏理论灌输,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实用技术、导师帮带、观摩学习、经验交流、线上学习、后续跟踪等方面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脱轨严重,因而培训效果不理想。
5.2 师资和课程资源有限
新型农业注重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包括精准农业技术、农业无人机、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型农业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农业信息的传递,还可将农业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相结合,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等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活动。因此,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需求发生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农业技术,而是已经拓展到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运营、企业管理及策划、电商物流、旅游管理等多个领域[7]。而当前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机构以各地农广校为主,培育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师资力量薄弱。以泰州市海陵区为例,涉农的高职院校仅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1所,尽管该学校每年承担一定数量的农民培训教学工作,也通过开设社招班招收职业农民进入高校提升学历,但因不是学校主体教学,投入的资源和管理相当有限,并没有将教育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此外,尽管我国从2016年开始建设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教材及教学资源,但当前资源有限,网络课堂及农业科教云平台也需进一步建设扩充[8]。
5.3 管理、服务、保障措施不健全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持续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工程,因而需要包括农业、教育、科技、财政、农业发展等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但当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培育和管理高素质农民的政策和措施不够系统化和整体化。高素质农民培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费用、教材费用、设施费用等,尽管当前国家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有经费支持,但分配到各基层各项目的培训资金依旧有限,并不能保证项目的充实开展。国家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协调不紧密,难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甚至与企业、学校间的合作交流[9]。当前的农民培育以项目为主,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持,且培育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培育标准和评价机制,培育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有待提高。此外,高素质农民的培育需要提供包括继续教育、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当前跟进服务不到位,对于培育完成的农民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导致培育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6 高素质农民培育策略
6.1 制定科学培养方案,培训手段多元化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为确保其常态化开展,需要开展农民培训摸底调研,依据农民需求甚至农时农事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按作物种类开设专题培训班,并丰富培训手段。除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培训过程中引入在线学习平台、远程培训等,既扩宽培训的覆盖范围,让更多有意向提升能力的农民接受培训,也能帮助更多农民足不出户学技术。组织农民参与如田间示范、农事体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性培训活动,让农民通过实践掌握技能和知识。让有经验的农民作为导师,指导新手农民学习和实践。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将经验和技术逐渐传递给更多的农民,提高整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6.2 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完善认证考核体系
制定统一的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标准,明确培育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指标,可以确保培育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使培育效果可量化、可衡量。建立包括基础培育、进阶培育和专业培育等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多级培育体系,通过渐进式培育,逐步提升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培育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农业、教育、科技、财政、农村发展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整合各方资源,确保培育工作得到全面支持和协调,保证培育工作的延续性。农民培训期间完成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要转化成可量化的学分,注重过程性考核,在完成培育之后,要推进培训合格证书的认定工作,例如,可以建立不同档次的认定资格和相应的认定标准,按照标准来进行认定,最终以证书形式体现学习成果。此外,各地区制定的认定标准要尽量统一以实现培育证书的通用性[3]。
6.3 创造适宜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政策环境
高素质农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其所从事农业获得的收益是其队伍不断壮大的内在动力。因此适宜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政策环境是高素质农民稳定生存长久发展的前提[10]。政府层面应制定并完善包括资金支持、培训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明确支持农民培育的目标和措施,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培育。加强对农民培育政策的落实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要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加强农民培育机构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培育机构与农村学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培训和服务,提供更优质的培育资源和机会。通过宣传活动、媒体报道、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强农民培育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对培育政策的认知和了解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此外,政府可鼓励培育一批成功的高素质农民典型和示范,通过表彰、奖励和宣传等方式,激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培育,为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项持久战。因此,培训前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培训的方式方法要多元化,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和兴趣,培训完成后要依据培训标准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做好成果转化学分的量化,考核证书的认证以及提供培训跟踪服务,以确保培育结果的转化。通过全方位、全面、全过程的培训体系让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去,农民才能真正在农村大展身手,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金国. 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育研究[J]. 经济界, 2023(5): 81-86.
[2]王思瑶, 马秀峰. 逻辑与理路: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5): 47-54.
[3]梁宇.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培育策略分析[J]. 黑龙江粮食, 2022(12): 113-115.
[4]赵倩.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讨[J]. 河南农业, 2022(3): 51-52.
[5]黄蕾蕾. 乡村高素质农民培育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17): 143-145.
[6]张敬轩.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现路径[J]. 河南农业, 2023(12): 50-51.
[7]李敏. 浅析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效的途径[J]. 现代农村科技, 2024(2): 9-10.
[8]李永平.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高素质农民发展问题对策研究[J].农机市场, 2023(12): 42-44.
[9]刘芙, 高珍妮.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视角[J]. 农业经济, 2022(7): 110-111.
[10]沈琼, 吴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4(1): 75-81.
(责任编辑 刘 红)